【作者:陳育晟 攝影:賴永祥】
去年,科技部長陳良基喊出台灣AI人才元年,但科技業普遍憂心人才培育問題。悲觀的氣氛,近半年出現契機,產官學界紛紛動起來,讓人逐漸嗅出台灣AI時代真的來了!
去年7月,行政院科技會報邀集科技業者共商AI(人工智慧)發展大計,達成的悲觀共識是:缺乏AI人才,是台灣產業轉型的瓶頸。
但時隔半年,情況出現大翻轉。
今年1月10日,天氣預報即將進入嚴寒的下午,台灣微軟總部卻擠進近百位台灣產、官、學精英。
不只當時正忙著「勞基法」修法的行政院長賴清德抽空前來,就連平日坐鎮西雅圖總部的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古卓倫也專程搭機來台。這場活動中,微軟宣布將在兩年內投資台幣10億元,在台建立百人AI研發中心團隊,五年內更將把規模擴充至200人以上。
人文科系學生春天來了 場景轉到17天後的早上,南港中央研究院現場,正舉行台灣人工智慧學校首屆開學典禮。包括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聯發科副董事長謝清江等產、官、學界大咖,及210位通過考試而錄取的學員,把現場擠得水洩不通。
「今年是台灣AI人才元年!」科技部長陳良基致詞時表示,去年是台灣AI元年,政府花了很多力氣在基礎建設上,今年要拿出行動力,培養人才。
這兩個場景告訴我們:台灣正掀起AI人才熱,而且「台灣在硬體領域擁有獨特數據,妥善運用它,將提升你的競爭力,」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長孔祥重呼籲。
到底什麼是「AI人才」?在這波AI人才熱中,該如何為自身加值?為了釐清答案,《遠見》選在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上課日造訪中研院。
210位學員中,不僅有大專院校學生及各大企業選派的代表,還有從軟體公司離職的工程師。三個月的課程,學費4萬8000元,反映學員的企圖心。
他們年齡各異,但上課時無不緊盯筆電螢幕,不斷練習資料分析、深度學習模型計算等AI核心技術,一旦發現問題,馬上向身邊的助教請益。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表示,將透過大量上課、實作、練習、競賽,培養學員撰寫AI程式的能力。
要進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得先通過考試,科目有微積分、線性代數、機率統計、程式設計。名片上印著「資料科學家」的助教楊証崑透露,原先有410人報名,但經過考試篩選後,只留下48%的學員,競爭十分激烈。
經常被概化成「數理程度好」的台灣人,在這波AI人才熱中要搶得先機,似乎理所當然。
「AI核心人才要懂數據,而基礎數學、理工教學,台灣有非常好的基礎,」台灣微軟總經理孫基康強調。
至於過去「重理工、輕人文」的現象,是否有可能在AI時代改變?人文科系學生,在AI時代,有機會翻紅嗎?
「當然有,」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總經理賈景光解釋,AI人才除了要會寫程式、懂演算法,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產業,AI技術才能落地與產業結合、商業化,否則只是空泛的名詞。
例如,被科技部長稱為「下一個台積電」的沛星互動科技,在2月初的美國AI年會中,發表全球獨步的AI時尚引擎,讓AI參與服裝搭配、設計。
沛星互動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游直翰表示,該技術雖然還沒跟設計師合作,但未來若要商品化,勢必得跟設計師、品牌、零售商合作。
「要讓機器懂得辨認美醜,只靠機器學習絕對不夠,」Gartner研究總監呂俊寬分析,美、醜是無法數據化的資訊,必須由人先告訴機器如何判斷美醜才能運作。
想看全文請按此 【延伸閱讀】
5G、機器人、無人車秀 一次帶你飆進未來 假新聞充斥 Google、臉書、亞馬遜面臨改革聲浪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
遠見雜誌官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