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電商業績成長出現瓶頸,阿里巴巴在第3季財報中率先調低全年收入預期,京東的業績成長幅度甚至低於阿里巴巴,網易電商成長更為遲緩,目前唯獨團購為主的拼多多成長幅度較大。
分析認為,高階品牌產品成長放緩,中低階產品成長較大,可能與經濟成長放緩有關。
阿里巴巴集團日前發布2019財年第2季(2018年7至9月)財報,雖然營收年增54%,但阿里巴巴卻下調了全年營收展望,將2019財年的收入指引區間,調整為人民幣3750億元至人民幣3830億元,較原先的收入指引調整幅度為4%到6%。
阿里巴巴表示,鑑於當前宏觀經濟條件的不確定性,集團決定短期內不會變現隨著旗下大陸零售平台用戶及互動增加而遞增的廣告庫存,希望讓平台上的中小企業獲益。
華爾街見聞引用國金證券傳媒與互聯網首席分析師裴培,題為「電商行業出了什麼問題?從阿里調低全年收入預期說起」報告指出,阿里季報透露了高階品牌電商可能遭遇瓶頸,而阿里的競爭對手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從行業趨勢來看,阿里季報透露了天貓實體GMV(網站成交金額)增速不斷收窄,貨幣化率(網站透過廣告、訂閱費、應用內收費等方式變現)可能即將見頂,管理層下調全年收入預期。
2017年,阿里電商平台的貨幣化率大幅度提升,體現為廣告收入、佣金收入均遠高於GMV增速;這個過程看來告一段落了,宏觀經濟的減速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2018年以來天貓平台的分品類GMV比例沒有明顯改變,問題在於高階品牌的GMV正在急劇減速,而高階品牌對貨幣化率的貢獻很大,但目前大陸電商行業的增長重點轉向中低階、去中心化和社交電商平台,例如拼多多。
阿里的競爭對手中,京東GMV增速甚至已經慢於天貓,主要是一系列的戰略失誤所致,而且迄今尚未彌補戰略漏洞;網易電商無法更上一層樓,只有從拼多多尋找流量來源;拼多多則天時地利人和兼備,GMV高增長的格局有望持續到2021年。
如果阿里面臨著GMV增速放緩、貨幣化率見頂的壓力,那麼它的競爭對手肯定也面臨著相同的壓力,在零售電商市場,值得一提的上市公司無非是京東、唯品會、網易(考拉/嚴選)、拼多多、蘇寧等,其中蘇寧已經與阿里結成了戰略同盟。
除了拼多多,其他電商平台都面臨著比阿里更大的壓力,目前低基數、獨特的生態位以及社交電商的黏性,賦予了拼多多巨大的競爭優勢。
今後2到3年,拼多多的戰略無非是在鞏固低階用戶的同時,開拓中高階品牌電商市場,但是仍然避免與天貓、京東形成正面競爭;在發展自有App的同時堅守「騰訊社交電商第一平台」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微信和QQ的高黏性、低成本流量。
這樣,拼多多完全可以順利地突破1兆GMV大關,甚至取代京東的大陸第二大電商平台地位,在此之後,拼多多肯定會面臨轉型壓力,不過現階段投資者還不必擔心。
自從拼多多上市以來,外界的質疑之聲從未中斷,不過許多問題都在可控範圍之內,而且外界的質疑大部分都是錯誤。
報告指出,拼多多其實沒有搶走淘寶的市場,它的崛起類似於2013到2015年Oppo、Vivo在三線以下城市的崛起,當時這兩大手機品牌也沒有搶走蘋果、小米或華為的市場。
從另一個角度看,阿里自從2012年開始就將發展重心從淘寶轉向天貓,品牌化、高階化的趨勢不可逆轉,阿里不可能為了拼多多去改變大戰略,只會做出一些防禦性部署。
上市後的拼多多在打假、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加大投入,但拼多多上的「假貨」並不多,更多的是「白牌」和「不知名品牌」商品,只要對消費者進行充分的資訊披露,這些商品並不違法,目前拼多多「山寨貨」大部分出現在3C品類,並不是拼多多的強項,對GMV和收入貢獻都很低。
拼多多的微信拼團玩法肯定會被仿效,但是很難被徹底複製,拼多多是「騰訊系」的重要成員,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並累積了足夠的規模,從而對品牌、供應鏈獲得了強大的議價能力,拼團玩法進入了良性迴圈,新進入的競爭者很難打破。
拼多多未來一定會品牌化,而且速度遠快於外界預期,根據官方統計,目前拼多多已經引進了467個品牌,遍布於服裝、美妝、母嬰、百貨、3C等品類,許多一線大牌也會將低階商品或子品牌放到拼多多銷售,或者純粹作為走量的通路。品牌電商有很多玩法,天貓和京東旗艦店不能涵蓋品牌的全部需求,就連汽車等高客單價商品,都在考慮拼多多管道,當外界還在糾結「拼多多是不是山寨大本營」時,拼多多已經悄然進化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