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後兩大頭條新聞;前一天,各大報一半以上的篇幅都在報導,「民主先生」前總統李登輝高齡辭世;後一天,幾乎同樣大的篇幅所報導的,則是民進黨、國民黨及時代力量黨五位現任、前任立委涉賄。卅年前,李前總統因為讓資深民代去職、國會全面改選而贏得民主先生的稱號。但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了卅年之後,幾個主要政黨的立委卻收賄為企業護航,這充分顯示,民主體制的開創原本就不是由公民直接選舉代議士及總統,即能成事,更明確地告訴我們,要讓民主政治走正軌,是無比艱難的任務。
四年前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其荒誕的言行,以及撕裂美國社會的治理方式,讓人對民主政治心生疑慮。台灣也不遑多讓,這幾位民意代表,恰是一個有力的佐證。
其實,民主政治先天上就潛存著敗壞的因子。民主本就是以數人頭代替打破人頭,以多數壓倒少數做成決定。但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件事:任何重大決定的做成,都會涉及利益的分配;而做成任何決定,都必須付出「交易成本」。所謂「交易成本」,就是為了做出決定,必須經過意見的溝通與整合;而參與者愈多,所需的空間、時間也就愈多,一旦人數上百、上千乃至上萬,不但開會的場地難尋,這成千上萬的人要找到共同的時間,大家七嘴八舌的意見要能充分表達,意見不同時激烈爭辯到最後達成共識,所耗費的成本會是天文數字。這就是民主政治必須面對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既隨參與人數而超比例上升,因而利害衝突時,人少的一方即占有優勢;而且人變少,交易成本愈低,就愈輕易可形成共識。於是一方只有三、五人,另一方則數十百萬;顯而易見,人少的一方稍微花些力氣,就能獲勝。於是,號稱為多數人謀福利的民主政治,到頭來,卻是為少數人的利益服務。尤其實施間接民主的國家,只要能掌握區區數位民意代表,即能輕易操縱攸關大眾利益的法案、預算案乃至政府的政策。這就是弊案層出不窮的癥結。
這個潛在因子幾乎可見於任何民主國家,倘無法有效抑制,任何民主政治都難免敗壞。法治健全、徹底肅貪,都是最起碼而且必需的手段;而盡可能讓一切訊息透明化,也能減少上下其手的機會。但如何讓民意代表真正代表多數選民的利益,不被少數人的利益所操縱,則非易事。
尤其在今天的選舉制度之下,要選上民意代表所費不貲;連一些低層級的民代選舉經費動輒也要數千萬到上億元。若不能貪汙納賄收取不義之財,就只有靠財力雄厚者資助;但拿人手短,在權衡取捨之際,就要面臨極大的挑戰。而在監督民代行事作為時,由於多數的一方,交易成本極其高昂;而少數這一方,則因每人分得的利益十分巨大,掌控權在誰手,何待辭費?
面對這樣的原罪,民主政治要長保不敗壞,除了清廉與法治之外,常需具備幾個條件:其一,規模不能太大,愈大則交易成本愈難控制。其二,國民的素質要高,有愈多知識素質良好的公民,愈能看清每個選擇的利弊得失。其三,不論是透過政黨還是國家,個人的選舉成本務要減輕。這些條件台灣幾皆不具,民主的道路怎會好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