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世界經濟之際,避險基金和投資人正轉向衛星影像和社群媒體信心指標等「另類數據」(alternative data),希望能嗅到經濟復甦的先機、並預先投資布局,帶動規模數十億美元的另類數據產業蓬勃發展。
金融時報報導,許多投資人在發現官方數據來不及反映疫情造成的經濟衝擊與復甦後,已轉向「另類數據」。另類數據供應商主張,這些數據能提供即時而珍貴的企業或經濟現況。
避險基金業者曼氏集團(Man Group)數據科學主管卡利安說:「過去六個月來,(另類數據的)需求無疑已暴增,與我們接洽的另類數據供應商已增加,我們投資團隊對這些資料的興趣也已提高。」
顧問公司埃森哲(Accenture)資本市場部門全球主管史派西表示,避險基金今年來已藉由另類數據的方法獲利,例如比較中國大陸社群媒體發文與官方聲明之間的差異,評估疫情的衝擊程度,以及蒐集中國貨櫃輪的動向,以監控商業活動,「在這場與往常不同的危機中,(另類數據)變得彌足珍貴」。
另類數據並非新概念,幾年前投資人掀起電腦驅動交易基金狂熱時,這類數據獲得廣泛關注。根據AlternativeData.org,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光是基金經理人今年的另類數據全年支出預估就將超過17億美元,遠高於三年前的4億美元。
根據Neudata,目前全球有近1,500家另類數據供應商,該公司3至5月處理的顧客諮詢量也比平時高出三倍。
法國巴黎資產管理執行長傑龐表示,該公司目前花在另類數據的支出約占其市場數據預算的一成,比五年前的「微不足道」大增。法國巴黎資產管理公司說,追蹤「R值」等病毒傳染指標、和即時能源消費數據,已證實在今年相當管用。
一些業者也以新方法分析傳統數據。瑞士投資業者Unigestion從6月開始運用新聞播報員誦讀媒體報導和基金分析師文章時,所透露的情緒訊號,在這場疫情危機中改善標準投資組合的績效。
然而,即便另類數據能明確凸顯某個經濟趨勢,一些經理人仍質疑這些數據對投資策略的助益,認為許多數據不僅波動劇烈,短期而言不見得能促成能夠獲利的交易,還有不少死角。例如,來自武漢、關於疫情爆發的社群媒體貼文可能看起來很有用,但貼文常缺乏地點資訊,難以判別貼文是否真的來自當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