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常常席地而坐就開始發新聞。圖/本報資料照片 | | | 在台灣,每年的9月1日是記者節,雖然當天有不少慶祝活動,但記者節其實是為了感念一位為弱勢發聲、監督權勢、爭取新聞自由而喪失生命的記者而設立。 1930年代,江蘇《江聲日報》經理兼主筆劉煜生,經常報導揭發政府弊端,更為文批評鎮江縣政府無理關押農民以強迫農民繳交租金,不僅導致報社遭到查封,劉煜生也被槍決。政府的舉動引起新聞界及知識界的反彈,號召全國報刊停刊一天,各地記者團體群起響應。政府為了平息眾怒,於1933年的9月1日頒布了《保護新聞工作人員及維護輿論機關》命令,後來杭州市記者公會便向全國新聞界建議以9月1日為「記者節」。 不過,即使許多人認為台灣的新聞媒體非常自由,但最近幾年在記者節當日經常會有記者團體召開記者會或發起遊行爭取新聞自由與自主。 爭取自主權 首次走上街頭 1994年9月1日,因為當時的《自立晚報》股權轉移,許多人擔心該報原有的獨立、批判風格會受到新老闆的干預,數百位記者及民眾發起「為新聞自主而走大遊行」,主張「落實內部新聞自由、推動編輯部公約、催生新聞專業組織」三大訴求,爭取媒體工作自主權。這是台灣的記者第一次走上街頭,而「台灣新聞記者協會」也在隔年成立。 反暴力威脅 逾兩千人連署 1996年9月1日,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譴責地方派系及黑道暴力攻擊採訪記者,發起「新聞界反暴力威脅」連署,共有2,006人參與。 反媒體壟斷 近萬群眾遊行 2012年9月1日,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及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等團體發起「你好大,我不怕──901反媒體壟斷大遊行」,近萬名群眾走上街頭,反對媒體壟斷,批判媒體老闆不當干預記者報導,要求保障新聞自主。 2016年9月1日,全國媒體產業工會籌備會正式宣布籌組媒體產業工會,他們表示,近年來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條件越來越糟,嚴重過勞,希望透過產業工會的成立,捍衛媒體勞動者權益。 2018年9月1日,全傳媒工會與台北市產業總工會,召開「踢爆總統出訪期間媒體資方違法打破七休一」記者會,揭發多家網路媒體違反勞動法令,並指出記者過勞問題嚴重,提醒政府、資方要重視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條件。 商業走入媒體 影響獨立性 顯然,台灣的新聞環境還有極大的改善空間。今年4月,無國界記者組織發表「2020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報告」顯示,台灣的新聞自由在國際排名第43名,較去年退步一名,無國界記者組織指出,這是因為台灣媒體的商業趨勢造成媒體口味變重,走向兩極化,影響媒體獨立性。的確,政治力量對新聞自由與自主的干預不像威權時期那麼嚴重,但媒體的過度競爭,卻深深影響新聞工作者。從上述的記者會及遊行訴求來看,媒體老闆不僅為了獲利引導報導方向、干預新聞自主,新聞從業人員的勞動條件也因為老闆節省成本的考量而日漸下滑。 為搶點閱率 犧牲勞動條件 如果沒有好的勞動條件,就不會有專業自主與好的表現,要報導優質新聞,除了記者的專業能力,還需要長期建立的人際網路,以及資料的爬梳與嚴謹的分析,甚至是團隊合作,這些都需要花上大量的時間、體力與腦力,是相當辛苦的工作,但媒體老闆卻為了搶快、搶點閱率而不願意提供記者合理工作條件讓記者好好報導新聞。 因此,當我們要批評「媒體腦殘」之前,也許可以先思考一下,新聞工作者是不是有合理的勞動條件讓他們能發揮專業所長?或者,我們看到的「腦殘報導」,會不會是媒體老闆不合理要求下所產生的「惡果」? ●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想看更多好文可上聯合學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