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低生育率已滑坡廿年,今年人口「生不如死」的情況嚴峻:至八月止,出生人數比死亡人數少了一萬多人。上半年,新生兒數不到八萬,預測今年全年新生兒數可能跌破十六萬,再創歷史新低。少子化早被歷任總統認證為國安問題,但為何用盡各種政策工具,生育率仍無法止跌?
答案很明白:力氣沒用在對的地方,更糟的是政策互扯後腿。蔡總統近日頻頻重申,育兒津貼將從每月補助兩千五百元翻倍,提高到五千元,明年就上路。總統的「德政」,卻將扼殺副總統賴清德在閣揆任內推出的「準公共化」托育政策。賴清德已不在其位,身為副總統難以置喙,人去政息,只能無奈。但民眾在乎的是,這項措施無法減輕育兒父母的負擔,更悖離托育公共化的精神。
國際研究早已證明,公共化托育才是有效的催生政策,由公托或非營利的托育服務來解決雙薪家庭的育兒難題,民間期待的目標是翻轉公私托比為七比三。賴清德在閣揆任內,走了一條捷徑:既然公共化的「托育國家隊」不足,就讓私托有條件加入。政府管制收費價格及保障第一線托育人員薪資,只要業者承諾做到,就以「準公共化」之名,接受政府補助。賴清德的半套功德也受到批評,但就公共化目標而言,這是雖不滿意、卻可接受的過渡方案,比盲目撒幣催生好。
對於解決少子化問題,歷任政府累加推出的發錢政策品項繁多,既分一次領、每月領,還分零到二歲及二到六歲;因主管機關不同,縣市也會因選舉加碼。老實說,民眾哪裡弄得清楚,這些政策當然也難成為生孩子的誘因。
別的不說,光名稱就讓人一頭霧水。先來盤點一下:「生育補助」是每生一胎拿到的補助,各縣市有別;「育兒津貼」是家庭自己顧小孩,每個月可拿到的錢;「托育補助」則是嬰幼兒送托時,家長可得的現金。另外,還有「五歲免學費」,這是幼教業者直接向政府請領的。
那麼,蔡英文加碼育兒津貼為何大有問題?第一,育兒津貼和托育補助差額拉近,將使賴清德的「準公共化」簽約率崩盤。現今育兒津貼兩千五百元,與托育補助六千元,因為落差不小,父母會傾向選擇托育補助;需求多了,才會促使保母和托嬰中心加入「準公共化」。一旦育兒津貼加到五千元,與托育補助只差一千元,業者就樂得脫去政府管收費與品質的緊箍咒,退回自由市場。以往收費巧立名目、品質沒保障、第一線工作人員勞動條件低落等毛病必然復發,曾經的納管與改革白忙一場。
第二,加碼育兒津貼,等於鼓勵家內自行照顧,不利女性就業,更可能生育罷工。台灣目前嬰幼兒照顧重度仰賴家人,媽媽或阿嬤親自照顧,很大原因是公共托育服務建置不完善,讓女性深陷育兒與工作的兩難。這會有兩種結果:女性辭職帶小孩,或者放棄生小孩。這正是台灣少子化的主因。根據研究,父母是否願意生第二胎,女性能就業是關鍵因素。因此,讓自顧幼兒的育兒津貼翻倍,會有什麼效果,可想而知。
第三,總統的政策打臉自己。蔡英文的托育政見,除育兒津貼加碼,也有零到二歲的「家外托育率」要由就任時的十三.二七%,在二○二四年卸任時提高到廿三.一六%。育兒津貼加碼,在家自顧比率一定提高,如何達成增加「家外托育率」的目標?
政見自相矛盾,實為治國奇觀。這顯示,政策沒有實證基礎,只會漫天喊價。蔡政府應收回錯誤的津貼政策,把預算拿來建置普及的公共托育機構。要催生,蔡總統必須牢記第一任競選時的口號:請給爸媽「平價、優質、普及」的公共化托育。堅持育兒津貼加碼,是走回頭路。解決少子化問題,別拿錯藥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