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中稱得上農民的,從我孫子往上數,必須要到我祖父、也就是孫子們的高祖那一輩,才算腳踏實地真正具備農民身分。雖說我父母像村裡農民那樣,經常挑水肥、種青菜,飼養過母豬仔豬和整群雞鴨。但養活全家七八口老小,實際還要靠父親當了一輩子公務員領來的薪水。以現代流行語詞注釋,只能說父親是手握筆墨卷宗,同時肩扛扁擔鋤頭的「斜槓」世代。
不管怎麼說,我們家人一直認定自己是鄉下農人,住鄉村或搬到市區街巷,總不忘利用住家周圍空地,翻翻土種點花木果蔬,乍看跟那些犁田插秧割稻種菜的左鄰右舍,並無兩樣。
因此,每逢年頭年尾任何單位或任何人送來新一年的農民曆,我們都欣然接受且相當珍惜,形同戶籍謄本那樣收藏,也會像其他心愛的書冊那樣,不時去翻閱。感受不同節氣,在身上產生哪些舒適或腌臢的變化,使整年三百六十幾天儘量過得多采多姿。
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鄉下人家擺本農民曆,等於把宜蘭街媽祖宮旁擺攤的算命仙,免費請到身邊當義工。不一定開口問事請他指點迷津,至少還是增添一層安全感。恰如現代人口袋搋支手機,背包裡帶具平板電腦那樣,隨時隨地有個可供諮詢的顧問陪伴,心底才踏實。
尤其是媽媽還沒有上天當神仙的年代,老人家會用錐子往農民曆封面左上角鑽洞,再拿細紅繩子穿綁,將它掛到門邊釘子上,準備踩過門檻外出辦事之際,特別是前往醫院探病或參加喪祭,必定伸手取下翻閱。彷彿現代化住宅裝置的某種按鈕驅動的電子設施。這樣的顧問,確實是名副其實的顧「門口」。
輪到我手上,畢竟又過了一些年月。農民曆除了黃曆依舊,天天都有一些「宜」或「忌」的提醒事項,其他內容也隨著社會環境與民眾習性變遷,持續做了革新和充實。
早年的農民曆,大多由鄉鎮市公所或農會印贈,內容肯定附錄轄內機關學校主管、村里長、民意代表的名單及服務電話號碼。因此以A4對折後的二十五開本,薄薄三十來頁採紅黑套色印刷,足夠應付。
這種厚度薄又極少插圖的農民曆,在我們認字有限的童稚時期,不能作為翻找圖畫比對人頭多寡的遊戲書冊,通常只對封底呈現的「食物相剋中毒圖解」產生興趣。幾十種被認定不可以同時食用的魚肉果蔬圖案,最令我們好奇。
例如毛蟹不能搭配什麼水果一起吃,牛肉不宜和哪些菜一道煮……否則會令人上吐下瀉、頭髮掉光、眉毛脫落,有人則皮膚發炎、損傷視力或聽力。甚至連花生與小黃瓜同時下肚都會招惹麻煩,常教貪嘴好吃的我們半信半疑。後來,經由專家學者課堂老師辨識批評之後,封底這幅食物相剋圖解,才銷聲匿跡。
近些年發行的農民曆,全部改用彩色印刷,不但篇幅放大,頁數增加好幾倍,紙張也從模造紙改為銅版紙,刊載內容自然跟著豐富多元,連商業廣告都擠掉部分版面,不輸一些期刊雜誌。
主要內容除黃曆之外,穿插了命理解析,星座運勢,保健常識,營養食譜,喜慶賀詞,節稅撇步,捷運路線等等,對部分不善於使用電腦網路的長者,確實可充當日常生活事典。
我喜歡看閒書,從小碰到有圖畫有文字的紙張或書冊到手,絕不輕易放過。明知農民曆內容大同小異,還是當個寶。對於歷年演進的農民曆內容,不分鼠年牛年虎年兔年龍年,私底下最先查尋的,必定是自己生肖運勢裡的猴子。
這回牛年引我注意的是,十二個月分竟然出現兩個月「須防美人計」的警示,這幾個鮮紅色字眼,怎麼看都教我忍不住呵呵呵地笑出聲。
暫且不管有無美人藏身計擒老朽,農民曆總是一直跟著我家族不離不棄。雖然沒學媽媽把當年的農民曆掛上門框,倒是將新舊曆書和中華電信工商消費電話簿、住宅電話簿,以及鄰近鄉鎮市誌等需要經常翻閱的書籍,放在一落。
看到這些農民曆,自然想起早年兄弟們買床買車買房買地,出門探訪親友參與某些聚會,要是事先讓媽媽知道了,老人家掛在嘴邊的指示方案不外兩種,一個是「趕緊去辦!」另一個將是「且慢,且慢,明後天再去吧!」
大家都曉得,老人家肯定查過掛在門框那本「字典」。流露一個母親對全家人的關愛之外,還包括了對天地運行的敬重。
我幾個孩子長大後即出門在外,不清楚他們所居住的大都會,有沒有機關行號印贈農民曆?只能猜測工商社會務農人口極少,應該少見。於是總要設法把多出來的農民曆轉送他們,讓孩子們在城市裡上班工作、學校教書餘暇,能充當閒書,感受老祖宗當年如何應付打理周遭生活環境。
人不分年齡,都會遇到煩心喪氣的事兒,農民曆中可不乏好日子等著你。只要暫時避開黑色字體印刷,忌這個忌那個不宜這個不宜那個,其他滿眼的紅色字所印刷的祈福、酬神、齋醮、嫁娶、動土、安灶、入宅、掛匾、開市、買車、出行,連同裁衣、牧養、納畜、求醫治病等等,皆是無所忌諱的大好日子。
任何心情鬱悶的人,讀著這些紅通通的字眼,再出門辦事,心頭很快即能領受到添加了喜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