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薛曼訪中與拜登「新中國主義」的問題


網路時代,部落格是最佳發聲的平台。從【部落客名嘴】電子報非大眾媒體的角度,看個人媒體如何發揮影響力! 致富關鍵就在理財!【理財周刊電子報】讓你擁有最專業的股市投資指南、企業內幕追蹤、理財致富手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7/28 第503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有個高端夢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薛曼訪中與拜登「新中國主義」的問題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規劃振興券 別又退回原點
民意論壇 蘇詠盛案 照亮「依法行政」陰暗處
國產疫苗輸出政策 機關算盡
強化災害應變 離、避災以減災
台北易淹 該有隧道逃生SOP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富翁上太空 汙染留地球
疫情下看各國大學選才 祝福指考考生
美中朝「微解封」緩行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有個高端夢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高端疫苗取得緊急使用授權,蔡總統在推特發布好消息,期許它造福台灣與世界。她一許願,高端立刻再闖關,被衛福部列入公費施打計畫,澤被國人。至於高端將如何「造福世界」,官員須認真策劃,絕不能讓總統許願成空。

總統臉書說,要「依法律與科學把關」,疫苗要安全有效才會施打。這點,或許連造福國人都有爭議,未必顧得了造福世界。疫苗是否安全有效,須遵循國際標準,但蔡總統卻說依「法律與科學」。檢視衛福部的黑箱審查,科學能否達標,原來奧秘在「政府說了算」。

蔡政府為孕育國產疫苗,不惜犧牲民主與科學,比川普還厲害。日韓越也在發展國產疫苗,都老實進行三期臨床實驗;相形之下,台灣卻由高官指導跳躍前進。目前日韓已針對變種病毒提出研發戰略,希取得世衛認可,讓國際承認其療效。對比之下,高端只有政府口水保證,將如何進入全球造福世人?

蔡政府有意發揚光大國產疫苗,應超前日韓部署,推動高端申請列入世衛緊急使用名單,如此便可透過COVAX平台幫助他國,一圓總統的生技夢。

高端聲稱的「孿生兄弟」Novavax,及同一技術的大陸智飛,目前都提出申請;高端能否走入世界,一試便知。否則,現在連疫苗護照都擠不進,造福誰都只是大話一句。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薛曼訪中與拜登「新中國主義」的問題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美國副國務卿薛曼近日在天津會見中國大陸外長王毅、副外長謝鋒。先由戰狼謝鋒披掛上陣狠批美方,發洩了一頓火氣;再由王毅登場言歸正傳,談雙方「設置護欄」的可能性。這場會晤,主要在為雙方三月阿拉斯加會談的不歡而散圓場;上次美國務卿布林肯讓中方吃了一頓排頭,這次要由中方討回一次顏面,才能決定雙方下一輪要怎麼走。

薛曼是拜登上台後訪中的最高層官員,她在會中提出美方關切的各項議題,也強調美中維持開放溝通管道的重要性。薛曼表示,美方歡迎競爭,但強調「並不尋求與中國衝突」。中方除告誡美方立即停止干涉內政,認為這次會談增進了對彼此立場的瞭解,有益下階段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白宮發言人莎奇則稱,這次會議,並未出現美方預期的美中交往機會;顯然,雙方心結仍未全然消解。

拜登上台後,接續了川普對中國的強硬態度,雖然不像川普那麼情緒化與個人化,但有些作法似較川普猶有過之。拜登基本上認為,中國的企圖是要取代美國的地位,因此必須以中國為假想敵從事戰略競爭。比較彈性的是,拜登認為「該合作就合作,該競爭就競爭,該對抗就對抗」,這被《經濟學人》稱為拜登的「新中國主義」。

這套「新中國主義」的戰略觀,其實有幾個缺點。第一,拜登之所以標舉中國為假想敵,主要是美國內部政治嚴重對立,民主黨僅占些微多數優勢,難以推動改革法案。拜登唯有以反制中國為名,指控中國以非正當手段竊取勝利,妨礙美國提升競爭力及國際領導地位,才能爭取到共和黨的支持。問題是,美中經濟多年來相互依賴,其實填補了美國製造業不發達的缺口,間接幫助美國人維持了生活水準;要強與中國經濟脫鉤,對美國民眾其實不利。

第二,拜登半年來積極爭取盟友,標舉自由、民主、人權的西方價值,聲稱中國正在破壞世界秩序;這套說詞,說服力未必足夠有力。東西方價值理念固有差異,但許多盟國近年與中國的投資及貿易關係密切,難以割斷;反倒是「美國優先」的倡議,未必符合盟國利益。如果拜登逼盟友選邊站,只會落得彼此貌合神離。

第三,拜登的「該合作就合作,該競爭就競爭,該對抗就對抗」戰略,看似合理,實踐上卻有困難。在核心價值如台灣、新疆與香港問題上,該對抗就對抗;在暖化減排、伊朗與朝鮮核武問題上,可合作就合作;至於5G、AI、疫苗外交等競爭議題上,就各憑本事競爭。這些,聽起來理想。但在中方眼中,這些問題全在一個棋盤上,不可能分開處理,美國的三分法只是打壓中國的「障眼法」:對抗遏制是本質,合作是權宜之計,競爭是話語陷阱。美國以為可以就事論事,但中方卻更重視背後的動機與居心。

薛曼訪中後,雙方應會陸續釋放出善意,但即使最後開成峰會,也並不保證美中關係平順。因為中國不是蘇聯,此刻也不是冷戰年代,中國無論是在全球供應鏈的經貿體系,或在國際政治的聯合國體系都已充分融入;美國無法像冷戰期間一樣,以「堅壁清野」迫使其經濟崩潰。何況,美中實力差距越來越接近,中國也會反制,這就會讓夾在其間的國家左右為難。

美中關係複雜交錯,不是拜登的「新中國主義」能有效對應。就像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同樣於事無補。薛曼這次訪中,或可視為一次「破冰」之旅;四個月才換得這一步,雙方都要珍惜。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規劃振興券 別又退回原點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指示相關部會研議發放「振興券」,官員透露,9月前可隨時動支剩餘的1,600億元特別預算,比照去年所規劃的紙本、數位券。至於上路時機,仍需視後續疫情發展,唯一確定的是「不會普發現金」。

回顧去年的振興券,特別的是要求國人自己掏出1,000元,換取3,000元的消費,蘇院長故定名為「三倍券」。但原始規劃只限行動支付,被批評為實質排貧、排弱、排老,才改為繁雜的四種方式,到郵局繳錢、領取或網路預購再到四大超商領取紙本,或上網綁定,累積消費3,000元後,再憑信用卡、App或到超商靠卡領2,000元的電子票證等數位券。6月初定案,卻遲自7月1日開始數位綁定及紙本券預購,7月15日才可消費,至12月31日止。

蘇揆雖然聲稱振興券「好領、好用、好刺激」,但實情是繁雜、成本高、啟動晚,政府花錢少,預期效益不高。最後的結果是,92%民眾冒著染疫的風險大排長龍領取紙本券,只有8%的民眾選擇數位券,舉債共發放511億元的振興券。因此,蘇揆此次又想發行振興券,如果發放方式還是繁雜,只是在「倍數上」增加政府出錢的額度,效果恐怕不會增加太大。

理由之一是,所謂的「倍數」根本就是政府的數字遊戲。蘇揆所定名的三倍券,是指以3,000元總消費額除以自費的1,000元,誇張為有振興消費三倍的效果。若改為民眾只出500元,換到2,500元的消費券,豈不就擴大為五倍效果?若民眾只出1元,拿回2,000元消費券,就有2,000倍的效果?照蘇揆的邏輯繼續類推,若民眾不必出錢,拿到2,000元的消費券,等同於發放現金2,000元,不就是「無限倍」的振興效果?行政院官員說今年想改為五倍券,還斬釘截鐵地說「不會普發現金」,豈不是打臉蘇揆的數字邏輯?

再來檢討去年振興券的效益。政大教授別蓮蒂透過實際的消費者調查,從消費者使用情況與消費的類別,分析振興券達成的效果,發現消費者打算領取振興券的方式及想像自己會購買哪些商品,與最後實際的行為有相當明顯的差距,也比政府的預期效益小。

例如,大多數原擬採數位綁定,最後卻實體領券。振興券對大多數人是一筆「意外之財」,在領取前認為會一次花在大額支出上,但實際上反而是小筆小筆地慢慢花,且近七成的消費者是花在「日常消費用品」(日常餐飲、衣著、低價消耗財等),且無論是否受疫情衝擊的消費者,行為反應都相似,也和媒體民調所發現的「花在原本就有的消費」結果一致。真正達到振興經濟的消費僅有三成,主因就是振興券的期間太長,意外之財的感覺消退後,不會從事「額外消費」,最後實際的效益並不如政府所預期。

此外,中研院經濟學者簡錦漢利用經濟模型推估,三倍券舉債510億元對GDP的成長貢獻僅有0.08%,也就是只創造了僅約16億元的產值,結論是三倍券不如消費券,政府宣稱創造千億元以上經濟效益實屬誇張。

振興券的另一目的是希望促進民眾使用電子支付,並降低印製實體券的成本,但研究結果卻顯示,相較於領取實體券的消費者,領取數位券者更傾向將振興券花在「本來就有的必需品消費」上,數位綁定方便反而振興效果較差。政府應該慶幸領取實體券的民眾超過九成,才使得超額消費的比率較高一些。

因此,行政院官員特別強調今年將「特別」推廣數位券,除加大優惠力度,也會讓數位券措施更易於使用、理解及辨認,此做法可能是搞錯方向,倒退回到去年原始規劃的原點。我們建議蔡政府應跳脫去年振興券的窠臼,積極思考更有創意和效果的振興措施。

   
民意論壇
蘇詠盛案 照亮「依法行政」陰暗處
蘇滿堂/蘇詠盛父親(嘉義市)、江/聯合報

為何大法官如此激昂:「本件聲請人之子在服義務役期間,因軍中長官之犯罪行為,被凌虐致死。這件原因案件是洪仲丘案前一章,是不該發生之人間悲劇,是釋憲史上少有的案例,更是少數犯罪被害人相關釋憲案,怎不特別值得大法官關注?然則非常非常遺憾,本件未能獲得過半數大法官之支持受理,……。」我們甚至不用豎起雙耳,也能聽見字裡行間的喟嘆:「司法人非得等著被立法者打臉嗎?要以屬立法裁量作藉口拒絕自我改正嗎?司法為民只能這樣消極地被實踐嗎?」

去年三月間,由黃虹霞提出,黃瑞明、詹森林、謝銘洋三位大法官加入的釋憲聲請案不受理不同意見書,為十年前陸軍上兵蘇詠盛的悲劇發聲:蘇案家屬在窮盡救濟途徑後,轉向大法官聲請釋憲,可惜仍被多數大法官拒於門外。黃虹霞等四位大法官的不平則鳴:為什麼「新證據」範圍這麼狹隘?為什麼刑事判決已認定蘇詠盛是被長官虐死,國防部卻無法重新認定死因?

這些疑問終於在不同意見書發表後引發立委關注,隨後促成行政程序法第一二八條修正,放寬「新證據」的範圍,只要能動搖原處分正確性的證據,都算新證據;在個案救濟部分,國防部重新邀集專家學者針對蘇詠盛案進行研議後,會議上得到一致性結論:支持國防部依法重新作成處分。

歷經十一年磨難,歷史改寫:國防部於月前重新核定蘇詠盛「因公死亡」改卹。

這樣的轉折其實並不突兀,基於依法行政原則,縱使本案已有確定判決,但行政法院駁回原告之訴的判決類型,依法本就沒有拘束行政機關的效力,另一方面,認定蘇詠盛被凌虐致死的刑事判決,其訴訟過程所踐行的程序,相對而言都比行政程序嚴謹、慎重,國防部本就得依事後的刑事判決及相關證據重新改卹,只是行政機關基於慣習,才讓一個並不複雜的法律問題變得糾結難解,每個經手本案且對家屬寄予同情的公務員,即使私下曾直言「當初不要上訴就好了」,可惜未有足夠的信心挑戰既有的行為模式。

蘇詠盛案珍貴之處在於,其見證了我們的國家體制具有自我改正的能力:(司法機關)有個別判決及少數大法官願意堅信原則,勇於發聲、(立法機關)能傾聽民意,並積極修法、(行政機關)即使是普遍被認為相對保守的國防部,也能勇於更正自己見解,最終成就一個民主體制下自我修復的案例─權力分立既有制衡也能協力,不僅為家屬打開另一扇窗,更正面強化了「依法行政」這個詞彙的意義,只要做得不對,相關機關就應該依法自我改正。

雖然,我們沒能接住詠盛的墜落,但終究還能給他一個公道,讓悲劇不再只是悲劇,也再次提醒我們,國家必須為人民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代替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公僕,包括行政、立法及司法部門在內,都應該迎著蘇詠盛案喚來的陽光普照,讓每個陰鬱深處重見天日。

   
國產疫苗輸出政策 機關算盡
包正豪/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聯合報

據傳在高端獲得緊急使用授權(EUA)後的第二天(七月十九日),外交部便迫不及待發送電報給我駐外館處,要求積極向友邦政府探詢使用高端疫苗的意願,並可以援贈,倘若此訊息為真,筆者對此提出幾點質疑。

第一、高端公司先前曾透露積極規畫布局海外市場,但目前產能不足,未來仍待時間證明,外交部卻等同以納稅人的錢購買保護力仍有待確認的疫苗,提供給我邦交國因應新冠肺炎的威脅。重點是人命關天,無論是台灣老百姓或友邦人民的命都是命,一切豈能便宜行事?尤其是衛福部在七月廿五日突然宣布,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已決議通過將高端疫苗納入公費接種平台,更不禁讓人懷疑,難不成蔡英文政府是企圖以我國民眾施打高端疫苗的開始,向友邦證明與背書這支疫苗的有效性?

第二、外交部必須澄清,有無要求我派外官員在接洽駐在國政府時,必須將高端疫苗的完整資訊據實以告?還是提供給他們的資料中,避談二期試驗解盲結果最快將在十月底才公布、三期國際臨床試驗仍未展開(採取免疫橋接)等「殘酷事實」,也刻意忽略台灣民意普遍對於高端疫苗信心不足等重要消息。

第三、疫苗援外攸關我國的國際形象與聲譽,不可等閒視之,如果高端疫苗三期臨床試驗解盲失敗,保護力遠不及之前所期待與宣稱,台灣將如何面對國際社會與友邦的強烈批判?誰能負起政治與法律責任?

第四、回顧這兩個月以來,蔡政府先是迫不及待於五月廿八日與高端簽訂疫苗採購合約,近來更是馬不停蹄、強渡關山,在短短八天之內,趕著讓高端疫苗接連通過緊急使用授權與納入公費接種平台兩大門檻,這一切到底所為何來?如果希望名正言順以公帑進行疫苗外交,又為何一再回避國會監督與各界的合理質疑?難道民進黨全黨上下又在重施故技,一心一意出口轉內銷,忙著搞大內宣與大外宣?

其實,上述問題的癥結,必須要歸咎於民進黨政府的政治考量凌駕於專業與人命。蔡英文總統曾在六月十一日公開向全國民眾承諾,國產疫苗能否取得緊急使用授權,政府絕對會以科學與專業的嚴謹程序進行審查,並強調不論是國內或國外的疫苗,安全、有效是最重要的先決條件。蔡英文的這席話言猶在耳,諷刺的事實卻擺在眼前,審查小組臨陣大換血啟人疑竇不說,整個審查過程連最基本的公開與透明化都做不到,沒有全程錄影,也遲遲不願意提供會議紀錄,這樣如何能讓老百姓相信政府能秉持公正客觀的立場,真正為老百姓的健康把關?

蔡政府口口聲聲說要積極推動本土疫苗產業,但「愛之正足以害之」,誤把護航當扶植,斧鑿痕跡太過明顯,執政者應謹記「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民進黨政府所作所為,充滿政治算計,不僅無法昭社會大眾公信,反而更不利於於本土疫苗產業的健全發展,更遑論能夠負責任地以疫苗援助我國友邦。

   
強化災害應變 離、避災以減災
王瑞德/土木技師(台中市)/聯合報

中國大陸鄭州暴雨成災,有人批評「海綿城市」失靈,一般人民可能感覺硬體建設足可抵擋水災,更別說分清楚河水氾濫的洪災和降雨積潦災害的差別,因而輕忽了避災的重要。

海綿城市應包括或搭配災害應變機制及離災、避災策略、措施,才能因應氣候變遷的極端水文事件。

海綿城市所包括的作為,台灣在《水利法》裡訂定了 「出流管制」與「逕流分擔」的相關條文,並且實質執行或推動中;在《水利法》納入相關條文前,則在《排水管理辦法》做重點規範。

上述包括土地的新開發,不能增加下游水路(河川、排水)的洪峰流量,各主要水路集水區的綜合治水措施,各類不同保護標準的排水的協調整合暨舊市區、聚落逕流分擔規畫及實施,可透過都市計畫變更、擴大、新訂及區域計畫(未來配合融入國土計畫實質面執行)開發許可、變更等手段來實施。

有人說,大台北地區的淡水河防洪保護標準是二百年,引以為傲;事實上,那是指對於淡水河洪水可能氾濫造成大台北災害之保護標準而言;是指河流裡的洪水,專業的水利人員把它稱為「外水」,也就是人類居住地區以外的河流裡的洪水。至於直接下在人類居住地區的雨水,形成流動的水(逕流)或積水 ,則稱為內水,會造成積潦、內澇災害。兩者會互相影響,但仍須區別看待。

以台北市的內水,雨水下水道的保護標準約五年重現期距(頻率)的時雨量為七十八點九公釐(mm/hr),鄭州下到一小時二○一點九公釐的雨量,若是下在大台北地區應該也是到處積淹,也會因應變作為程度而有造成重大災害之可能;必須適時啟動災害應變機制及離災、避災措施。災害難免,甚至必須相當程度的與水共存、共處,但主要目標在避免人命損失。

把內水和外水混為一談,等同把下在人類居住區域造成的內澇,和河流洪流的洪患混淆在一起;並稱台北市的保護標準是二百年,鄭州市又如何如何,真是張飛打岳飛。

應對氣候變遷,外防河流洪水氾濫,內防超大豪雨積淹災害,要了解海綿城市,尤需強化災害應變機制運作,並執行早期離災、避災措施;在鄭州市是這樣,在大台北地區乃至其他都會地區,更是這樣。

   
台北易淹 該有隧道逃生SOP
蔡俊鐿/結構技師(台北市)/聯合報

大陸鄭州特大暴雨造成重大災難,鄭州地鐵及京廣隧道的洪災令人怵目驚心。尤其京廣隧道長達四點三公里,雙向六線車道,塞滿車子,眾多駕駛及乘客在急速積水下如何逃生?

台北市也有類似的長地下道(隧道),如穿越台北市政府廣場地下停車場的基隆路地下道(信義路至忠孝東路段)、穿越中正紀念堂的林森南路地下道、穿越羅斯福路的辛亥路地下道等。極端氣候下,特大暴雨隨時可能發生,人命無價,應建立標準緊急逃生的管制措施,以及專屬消防隊負責地下道內救災對策。

對付極端氣候特大暴雨,台北市區排水系統除應建立像東京都會區地下巨大排放水系統外,針對長地下道緊急逃生應採用多道防護措施。首先,當氣象局發出大雨預報,應依降雨情況,管理單位先派員到地下道出入口處交通管制,達到紅色警戒狀況則嚴禁車輛進入地下道,車輛只出不進。

其次,地下道應全線設置緊急廣播系統,已在地下道內車輛,若車子泡水無法行駛,則透過廣播立即疏散人員,確保淨空地下道內人員。除地下道兩端入口外,提高安全增設緊急疏散口及逃生梯至地面,避免淹水過快來不及逃生。地下道兩側安全走道設高扶手欄杆,防止淹水時被沖走;淹水將造成停電,兩側走道設置防水型逃生路線指示燈。

台北是盆地,基隆河及淡水河貫穿台北,特大暴雨積水不易排除,易造成重大災難,長地下道應建立高標準緊急逃生管制措施。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富翁上太空 汙染留地球
張瑞雄(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校長)/聯合報

地球上最富有的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終於飛進次軌道太空(高度一百公里),他是第二位進行此類飛行的億萬富翁,被布蘭森(英國維珍集團董事長)在幾天前捷足先登,雖然後者只飛到了八十五點三公里的高度。明年馬斯克(電動車特斯拉創辦人,曾經數次與貝佐斯互換過世界上最富有的頭銜)也將乘坐太空船體驗無重力的感覺。

如果這些億萬富翁得逞,未來會有更多這樣的航班。維珍銀河表示,它已經有八千萬美元太空旅行的預先訂單。這些億萬富翁都在努力使「太空旅遊」成為一門生意,但對被新冠肺炎肆虐的其他地球人來說,連出國都處處受限,這些富翁的行為令人不敢恭維,而且其太空之行給地球帶來了巨大成本。

一艘火箭只帶幾個人升上太空,可見其每個人的碳足跡有多驚人。另外太空船汙染將直接排放到平流層,這會傷害地球已經費盡心力在努力修復的臭氧層,而臭氧層保護我們免受紫外線和其他射線的傷害。

這些富翁到底在想什麼?布蘭森的維珍銀河希望「向所有人開放太空」,貝佐斯的藍色起源希望「增加人類進入太空的機會」(這兩位應該是為所有有錢人開放天空吧),而馬斯克的SpaceX想要「讓人類可移民至其他星球」(把地球環境搞好比移民別的星球簡單吧)。

當然太空探索有意義,沒有它,我們就沒有衛星幫助我們追蹤危險的天氣和不斷變化的氣候。了解其他行星也很重要,不僅是為了探測宇宙,還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地球,例如觀測金星和火星幫助科學家更加了解地球上的生命和氣候危機。另外,如果不向太陽系發射探測器,也就無法尋找地球以外的生命。太空探索甚至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宇宙的起源,讓我們更加知道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

但太空探索與太空旅遊不同。前者是為了理解地球之外的無垠太空的目標而進行的,而後者是為了想要刺激的超級富豪和擁有太空發射器的公司的利益服務。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會加劇氣候危機,並使地球上最脆弱的人遭受影響,當富人可以在太空中自拍時,地面上很多人民正在受苦,富豪的錢其實可以用在更人道更有益地球的地方。

太空旅行顯示出地球貧富不均,「朱門上太空,路有凍死骨」,我們不應該將地球資源浪費在只為富人服務的太空煙火,應該集中精力確保地球有一個適宜居住的未來,而不是在太空邊緣看著億萬富翁的無重力浮誇。(作者為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校長)

   
疫情下看各國大學選才 祝福指考考生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今天起到卅日,將有四萬一千人參加大學入學考試的指考。這群高三學生,除了十八年前出生時遇上SARS疫情,今年考大學又遇上國內飽受新冠肺炎威脅的時刻。

由於今年是高中課程舊課綱即將結束,明年是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實施後第一屆應考學生,將有不同考試科目與學習檔案等要求,勢必對重考者不利。尤其自五月中各級學校開始以線上教學取代實體上課,許多高中畢業典禮也被迫改成線上舉行,讓全台高三學生經歷了一場奇幻之旅。也因為新冠疫苗尚未能對十八歲以下青少年施打,對於即將赴考場的這群大孩子們來說,除了提醒他們遵守考場各種防疫規範外,也要鼓勵考生們千萬要保持健康,才能堅持到最後一刻。

從國際上來看,新冠疫情的確對各國大學入學考試與選才途經,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例如今年我國參加指考學生一旦染疫,即無法參加補考,得明年重來。中國大陸去年疫情嚴重,大學考試(高考)延後一個月舉行,今年則恢復到六月舉辦,兩年內仍有近千萬考生在全中國各地應考。整個考試過程如臨大敵似的嚴格執行防疫措施,相當不容易。而日本在今年一月中旬舉辦大學入學考試,共有五十三萬多考生應試,是有史以來人數最少的一年。除了需要全程配戴口罩外,考場維持安全社交距離,進入考場雙手需用酒精消毒,中間休息時間,教室也要清空十分鐘讓空氣流通。而且考試一天九小時內考完五個科目,考生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與體力,才能順利完成。

至於英國繼去年取消大學入學A-Level的大學入學考試後,今年初仍宣布英格蘭地區取消該考試,改採加強各高中校內檢測,與由考試資格辦公室改用分數調整的方式,分配學生入學。美國許多常春藤名校等大學,今年也都取消SAT和ACT等要求大學入學門檻的考試成績,一下子湧入了超過往年的申請人數。為此,各校必須更加重視申請者的推薦信、本身條件與求知動機等。

從全球疫情下看各國大學入學考試,多數亞洲國家仍然選擇照常舉辦各種大學入學考試,過程中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考完後究竟是否發生群聚感染,有多少人受到影響,包括考生與相關試務人員是否有人事後染疫?因各國多數未有公布類似消息,因此難以掌握資訊。相對的歐美國家則取消考試或改採其他替代方式因應疫情與與考生需求,可算是較富彈性與考生的健康與安全考量。雖然國情不同,但生命無價。祝福所有指考考生與試務人員平安與健康。

   
美中朝「微解封」緩行
馮國豪/退休教師(屏縣潮州)/聯合報

幾經波折後,美國副國務卿薛曼廿六日終於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和副外長謝鋒在天津會晤。一如預期雙方見面只是「各言爾志」,薛曼對王毅表示,關切香港、新疆、西藏、新聞自由等人權議題,也關切北京在網路、台海、東海與南海的作為。而中方則透過謝鋒要求美方糾正其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以及中方關切的重點個案,同時向美方提出中方兩份書面清單,為自己的要求作出釐清。然而從一些細微的變化,可觀察到美中關係可能正朝「微解封」緩步前行。

首先對比三月份美中在阿拉斯加舉行會談的氣氛,這次天津會談雖然歷經波折,薛曼原來目標是與第一副部長樂玉成會面,卻超乎預期的與王毅面談,中方雖然嘴上強硬,但也給足薛曼面子。而美方也收起三月時的氣勢凌人劍拔弩張,在會前薛曼就強調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衝突,會後薛曼在推特公開與中國外長王毅的合照,表示其談及了美國對於造福全體的良性競爭、保護人權、民主價值、加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等的承諾;而國務院對謝鋒較為激情的談話則是隻字未提。顯然美方有意改善三月份雙方緊張的氣氛。

從一連串美國政要訪問盟邦到薛曼訪中,事實上美國正在布局國際合作的「制中」政策可能逐漸形成,拜登也將扭轉「美國優先」的外交方針,與其他國家合作一同制衡中國。但美國也很清楚以下事件的影響:拒絕印度疫苗請求,要求印度停止向俄國購買武器;因為北溪二號天然氣管與德國發生齟齬;東南亞各國疫情嚴重,美國掌控疫苗卻不肯分享。因此美國與盟邦間是否真心結盟「制中」也存在疑問。

在可見的未來,美國在國際地緣政治上面對北韓、伊朗核武與氣候變遷的問題都需要中國大陸協助。美中貿易問題上,由於推動經濟復甦,美國強勁內需帶動進口上揚,六月份中國對美出口同比增長百分之十七點八,達到四六九億美元,而從美國的進口同比增幅為百分之卅七點六,總額為一四三億美元。具有高度敏感性的美中貿易順差五月成長了百分之十一,總額為三二六億美元。顯示美國未來再擴大基礎重建計畫,對中國商品的需要勢必會再擴增。更何況六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來到百分之五點四,創近十三年來新高,市場對通膨升溫的隱憂一直存在,如果美中貿易持續惡化,未必對美國有利,尤其馬上就是耶誕節假期,而明年又是美國期中選舉,美國在經濟問題上還是需要中國大陸與之合作。

從薛曼訪中蛛絲馬跡及近期美國外交結盟到美國近期經濟問題,可以發現美國對中政策都需要緩步調整,在可預期的未來美方透過「競爭、合作、對抗」三分法遏制打壓中國的大格局不會改變,但為了美國短期需求對「制中」政策做「微解封」調整也是可以看見的。

關鍵的問題是,台灣處在變化多端的美中關係及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下,一直獨押寶美方,不惜得罪中共也要唯美國馬首是瞻,甚至中斷兩岸所有溝通管道。如果美中關係真的有所改變,台灣會不會成為兩強博弈中的棋子,台灣執政當局是否已做好準備?

   
市中心的綠色散步廊道 來趟時尚創意的健康充電旅
台北市給人的印象是個繁華快步調的城市,近幾年市府規劃許多市區的綠蔭地希望帶給市民們更多喘息以及放鬆的空間,在最繁榮的中山區,就有一處將新舊文化景致串連一氣的綠色散步廊道,讓大家在逛街之餘,也能享受城市綠洲的美好。

《婚姻故事》相愛的人,不見得適合一起生活
《婚姻故事》是一部很棒的電影。某種程度上它在打破我們的幻想,讓我們看清現實,關係一開始都是感覺很好的,但那不表示一些條件改變之後,兩個人還能永遠如此,即使最懂彼此,即使最看得見彼此的好,還是要有退讓,還是要有取捨。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