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並非僅僅是培養就業技能的地方
以前的大學生把愛情和社團當作與課業同等重要的學分,因為好的男孩和女孩往往在大學裡就變成了死會,而社團活動則可以培養分工合作、人際互動,以及領導能力等職場所需要的「軟實力」,還有很多人是在社團裡認識一輩子最要好的朋友。除此之外,課堂內外的各種討論與聊天,也往往是一個人探索各種人生價值、認識自我的重要場域。由此可見,大學是人生最關鍵的階段——高中生是青澀的少年,經過大學的化育,蛹將成蝶,帶著心愛的伴侶共赴人生旅途,分享生命的酸甜甘苦。
可惜的是,很多人急於用學業成績證明自己的專業實力,以便一出校園就在職場卡到最好的起跑點,卻因而忘記:大學並非僅僅是培養就業技能的地方,它還可以讓我們培養「幸福的多元能力」。
當比爾□蓋茲與賈伯斯回顧他們超短的大學生涯時,都發現自己的成功有一部分來自大學時的「無心插柳柳成蔭」。比爾□蓋茲說他「常坐在一些我根本沒選修的課堂上」,「哈佛教會我許多經濟與政治的新觀念,也讓我在科學新知上獲益良多。」賈伯斯說蘋果電腦的字體是他旁聽一堂美術體字的結果。然而,他們年輕時也都太急功近利,錯過了許多大學校園可以給他們的精神滋養:比爾□蓋茲離開哈佛時不知道這世界上有比賺錢更重要的事,也似乎沒學會傾聽各領域專家的意見,因而退休後的「慈善」作為遭遇到許多嚴厲的批判;賈伯斯則沒有學到面對生死的智慧,病急亂投醫地誤了治病良機。
話說回來,要兼顧課業、愛情與社團已經很難,若要再想兼顧人生價值與自我的探索,似乎是癡人說夢。但如果懂得善用大學資源與取捨的訣竅,這一切並不難達成。
由於經濟的知識化與廣設大學,念碩士的人愈來愈多;再加上少子化的趨勢,使得碩士班幾乎是想念就可以念,升學率接近百分之百。大學與碩士班愈來愈像是六年制的直達車,因而在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更形重要。
另一方面,如果妥善規畫這「四年+二年」的學習歷程與目標,就可以把大學的學習重點擺在廣泛地培養一輩子所需要的多元能力,至於專業能力可以利用碩士期間強化。如果還能善用寒暑假的時間,以及通識教育與跨所系的資源,就會覺得時間更加寬裕。
可惜的是,由於甄試已經是碩士班主要的入學管道,而在校成績對甄試的影響又很大,許多大學生選課時的首要考量是成績是否給得甜,自己的興趣和老師的教學品質反而位居其次。未來職場需要跨領域對話、廣闊的視野,以及對於原理的深入掌握和靈活運用的能力;至於零碎枝節的知識,則隨時可以翻閱課本、電子書或上網查索。因此,老師的教學愈深入,對自己的思想啟迪愈顯著,愈有助於未來碩士班的研究與職場上的專業表現。反之,給分甜的老師往往太想討好學生,上課內容與考題深度都很「平易近人」,鮮少能帶給學生深刻的啟發。而且太在乎成績的結果,往往把許多時間浪費在知識細節上,還養成「謹小慎微」的僵硬思考模式;至於把通識課程當營養學分,則無形中讓自己的視野變得很狹隘。這樣的學生在碩士班甄試時或許會賺到一點便宜,代價卻是難以適應快速變遷且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職場——恰恰為「因小失大」做了最佳的註解。
一個公司需要許多種人才,彼此相輔相成
好的通識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未來跨領域對話的能力,還可以藉著相關課程去思索人生的意義、價值的抉擇、兩性互動、婚姻與愛情的課題。如果沒有在大學期間對這些有基本的認識,並且奠定下未來持續閱讀與思索的能力,就很難在壓力更沉重的碩士班期間或就業後去補修這一塊的學分。
至於專業的課程,與其每一門課都成績亮麗而沒有一門課曾經深入思索過,還不如每一門課都過得去,但有一、兩門盡可能深入鑽研——只有徹底通透地鑽研過一、兩門課之後,才會知道「做學問」的境界跟「讀書」的境界相去有多遠;而且一旦領會過「做學問」的方法和層次,就可以用它來鑽研其他學問。
台灣的教育與考試都太注重知識的傳授、吸收與應用,鮮少有大學生體會過「做學問」的方法和滋味。以理工學院的課程為例,大家幾乎都只是讀懂課本內容後,靠著大量做習題來熟悉知識的運用技巧,並且以為這就是做學問的方法。事實上,這只不過是學到理工課程的皮毛。要體會什麼叫「演繹系統」的學問,就要自己把課本的知識進一步探究,直到有能力找出整本書最基礎的假設條件與定理,並且從最少的基本定理出發,自己演繹出整本書的內容,這才算是「讀透紙背」。
至於研究所的甄試,如果可以提出一份具有吸引力的研究計畫,並且在兩、三門高年級的專業課程裡有傑出的成績,往往就可以抵得上一份名列前茅的成績單。因為,碩士班的招生重視的是你的研究能力,而不是你大學時的修課能力,兩者之間差異懸殊。萬一甄試結果不理想,參加碩士班入學考試還是很值得考慮的選擇。準備碩士班入學考試的過程有機會讓你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學習層次,絕非浪費時間。
人生需要很多種能力,不單單只是在職場上成功的能力;同樣的,職場上所需要的能力很多元,有些表現在高科技的研發工作,有些表現在財務分析,有些表現在領導統御,有些表現在化解內部糾紛的人際能力,有些表現在對外談判的溝通能力。這些能力彼此不相含攝,其中一種能力超強,不保證其他能力也不弱。就是因為人的能力有很多種,所以一個公司需要許多種人才,彼此相輔相成。
一個人的能力有多少種,在事業上成功的模式就有多少種。其實,台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一直遠比學校成績所願意肯定的更多元,而近年來市場的多樣性還遠比以前更上層樓,使得更多種人的特質有機會在市場上淋漓盡致地發揮以及被肯定。
●摘自聯經出版《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暢銷十週年.特別增訂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