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於旗津349年的市定古蹟「旗津天后宮」歷經三年多的閉宮修復,終於在日前完工,重啟這國家級的宗教與文化資產。擁有精美的雕刻、剪黏、泥塑、木雕等工藝,旗津天后宮猶如一座民間藝術的博物館,引導人們穿越3百餘年前的打狗港,見證歷經世紀流轉的天后風華。 | 大門面向港內的天后宮為高雄第一座媽祖廟,三百餘年來守護世代漁民。龍飛鳳舞、花鳥瑞獸的剪黏工藝,把飛簷角脊點綴得美輪美奐。(攝影/Carter) | 旗津的發展,如同高雄的歷史縮影。這座孤懸島外的沙島,過去為船舶往來停泊的交通重鎮,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廷簽訂天津條約,旗後成為通商口岸,一時商賈雲集、街市興旺,在城市發展重心轉往新興的哈瑪星、鹽埕埔之前,旗津作為最繁榮的通商港,坐擁著高雄的政經蛋黃區。 從往昔最熱鬧的輪渡碼頭眺望,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天后宮巍峨的燕尾脊。建於明鄭時期的旗津天后宮,是高雄第一座奉祀媽祖的廟宇,數百年來香火鼎盛。一如臺灣其他城鎮「先有廟、再有聚落」的發展歷程,旗津街市商埠圍繞著天后宮展開,老旗津人說,日本時代的旗津廟前街,兩旁盡是氣派洋行,商人要做外貿生意,得先搭船到旗津,再回鹽埕埔。迄今,天后宮周邊仍是旗津人潮絡繹不絕之處。 | 旗津天后宮是高雄第一座奉祀媽祖的廟宇,數百年來香火鼎盛。(攝影/Carter) | 作為高雄的「元祖天后」,旗津天后宮在信眾心中的地位不言而?,早期打造新船,照例得在廟前繞三圈,向媽祖祈求航海平安滿載而歸方能下水。多年守護高雄漁業,也流傳了許多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像是「烏魚拜媽祖」,訴說早期旗津漁民為討生活,捕撈烏魚不知節制,烏魚一氣之下而向旗津媽祖告狀,於是媽祖降旨告誡人類,每年冬至過後15天就該停止捕捉。逃過一劫的烏魚,會在產卵後洄游至高雄港內並在海面跳躍,就像在跟媽祖答謝呢! | 「龍虎堵石雕牆」為中西合併的設計,展現旗津的商埠文化。廟內石雕牆除了中式傳統龍、虎之外,當時的匠師在上方的水車堵帶入西式風格。(攝影/Carter) | 此次大整修為自民國37年整建後又一次大型修復工程,廟方請來國寶級工藝大師,把木雕、剪黏、彩繪等裝置藝術清洗重整、修補脫落的剪黏碎片,依古法如舊修復。旗津天后宮陳冠銘主委說:「經歷這次整修,有些民眾說怎麼天后宮變『新』了,但其實我們都是以古法修繕,這些繽紛的剪黏和彩繪,才是原本的樣貌。」同時他也期許:「旗津天后宮努力爭取升格為國定古蹟,希望讓傳統工藝和旗津文化能繼續傳承。」天后宮重新敞開面向輪渡碼頭的大門,也歡迎民眾走訪旗津時,先來天后宮感受女神魅力,跟媽祖拜個碼頭,祈求平安好運,也欣賞精緻細膩、風華絕代的宗廟藝術。 達人帶路帶你看天后宮 由旗津天后宮陳冠銘主委帶路,一探修復完成的天后宮必看重點與建築秘密。 | 雙龍泥金畫與?凰、麒麟擂金畫:媽祖、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的神龕後貼,為文化部認定之傳統工藝保存者許良進所繪作,有別於一般寺廟慣用的畫金或貼金方式,許良進改採「泥金」與「擂金」之繪作方式來呈現低調柔和的黃金之美。(攝影/Carter) | | 正殿龍虎牆彩繪:「秦叔寶、羅成雙比武圖」、「轅門斬子圖」等壁畫,是國寶級彩繪大師陳玉峰所繪作之作品。(攝影/Carter) | | 天后宮的建築秘密:看似再簡單不過的門口地板石階,實際上是建廟先人當初渡海來台時,船隻內部所使用的壓艙石。將其製作成台階,也代表先人們落地生根的涵義。(攝影/Carter) | | 百鳥柱:雕刻一百隻栩栩如生的鳥禽,匠師以石頭的剛搭配鳥的柔,呈現精湛工藝與剛柔並濟之美。(攝影/Carter) | | 鑒觀不爽匾額:光緒十五年間?山縣正堂李鑑(縣太爺)所敬立之匾額,用以表達神明赫赫在上,賞罰人間善惡功過,不會有分毫差錯。(攝影/Carter) | | 鎮殿千里眼、順風耳:每間媽祖廟必配祀的兩位將軍,旗津天后宮的鎮殿千里眼、順風耳將軍為泥塑所製,其精美的身形比例與神韻,在各地媽祖廟中是最為少見的。(攝影/Carter) | 文/李定遠 攝影/Carter 責任編輯/黃綉雯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2年No.3】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