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進展不斷改變人類社會的文明和人們的生活和行為,尤其過去這三十年來,我們的社會隨著電腦資訊、網路、通訊、金融科技和醫學的發展及創新,在我們生活中形成各種形式的數位化(digitalization),及進一步的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和數位顛覆(digital disruption),其進展的快速已經超越我們的想像。
新字詞及年度熱詞
許多英語字典,如《牛津英語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劍橋英語字典》(Cambridge English Dictionary)、《麥克米倫英語字典》(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等,每年都記錄並發表這一年人們常使用的字或新字,或稱為年度熱詞(buzzwords),這些字讓我們瞭解時代和社會的變化,造成變化的原因,文化的變動或融合,也看到新知識和新科技的發展方向。
最明顯的莫過於《牛津英語字典》發現由於新冠疫情的發生,vax(即vaccination,疫苗或疫苗接種)這個字使用的頻率增加了72倍,這一字詞因此被選為《牛津英語字典》2021年度的熱詞。和新冠疫情相關字詞的出現頻率在2020和2021年也大幅增加,例如pandemic(大流行的傳染病)、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lockdown(封城)、social distancing(社交距離)、mask-wearing(戴口罩)、quarantine at home(居家隔離)、working from home(或WFH)(在家工作)等字詞使用的次數都大大增加。這些年度熱詞顯示了2020和2021年人類因為疫情之故,導致生活、工作和互動模式有了巨大的變化。
老牌英語字典《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最近選出gaslighting為2022年的年度熱詞。就字面上看,這似乎是讓我們摸不清頭緒的字,但是如果對老英國電影或舞台劇熟悉的人看到gaslighting這個字馬上會想到電影(舞台劇)《煤氣燈下》(這是英國劇作家Partrick Hamilton 1938年所寫的劇作Gas Light),以及電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煤氣燈效應」。這個字詞事實上已經成為心理學上用以描述受害者因為長久受到情緒和心理的操控,對自己失去信心並產生自我懷疑,這種人為的藉由不斷扭曲事實,進而控制受害者,就稱為gaslighting。為什麼韋氏字典選出這個字為2022年的熱詞?因為2022年這個字在該出版社的網站的查詢頻率飆升了1740%!可是這個高頻率並不是因為某一個單一事件的發生而產生的(如新冠肺炎),而是每天都有許多人查詢這個字,出版社認為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時代和社會充斥了太多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假消息(fake news)、酸民(twitter trolls)、深偽技術(deepfake)等,這些使得gaslighting成為年度熱詞,而現代社會產生這麼多的gaslighting主要是因為新的科技和媒介加上更複雜的人與人的關係和政治關係(例如社群媒體,群組,政黨網軍),以及新科技(如深偽技術、人工智慧、深度學習)使用在錯誤的方向。
「新常態」:
新的生活連結和改變
甚至,歐美媒體常使用所謂「新常態」(即the new normal)來描述疫情洗禮後的世界。「新常態」原是用來形容2008年金融海嘯或2012年全球經濟大衰退之後的生活,當時經濟看似恢復正常,其實人們的生活已經不再是從前的生活,而是經過經濟衝擊後的一種新的正常生活。現在的新常態則是指人們在經過新冠疫情之後,雖然逐漸解封,但是生活已經產生許多變化,譬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各種社交活動、購物、商業模式、工作模式、公司的辦公機制與管理,以及產業的數位轉型,在在都不再和疫情之前一樣。
例如,外送服務業(delivery)的興起,人們習慣以各種數位支付(digital payment)方式來付費、繳費。實體店面和餐廳的衰退,取而代之的是網購、外帶、外送等生活方式。無接觸(contactless)成為各項互動或交易的準則,因此各種無接觸式的支付形式快速崛起,也造成科技對金融和市場的影響,金融科技(fintech)成了新的顯學。我們逐漸熟悉什麼是指紋辨識(touch ID)、人臉辨識(face ID),第三方支付(third party payment)、雲端(cloud)、載具(carrier)等名稱。因為有數位帳戶和網路銀行,人們不再需要常常去銀行,也不需要使用現金或開付支票。轉帳或付款,只要手機滑一滑、按一按就可解決,疫情加速了這些新科技的需求、發展和應用。新的字詞就在這些新的生活模式和行為下被創造出來並頻繁地使用。
社群媒體的崛起與其字詞的特色
也許是人的社會性和人們需要情緒的發洩窗口,當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出現之後,人們瘋狂愛上這些可以對外表達自己情緒和看法(或許也可說是一種「表演」的渴望?),卻又可以不需直接面對他人的媒介。社群媒體的使用符合無接觸的準則,卻可以交流、分享個人的經驗和觀點;不需與人或人群面對面,卻有鼓動群眾的效果;此外,可以有多元而即時的呈現方式(文字、圖片、影音),因此這裡也是創造和使用新字詞的最佳場所。描述社群媒體活動或行為常使用的字詞包括:
post(a message)發文(張貼訊息)
check in 打卡
blog(voice blog)部落格(線上日記形式的個人網站)
story 限時動態
data volume 網路聲量
fan /follower 粉絲
comment 留言
like 按讚
follow/unfollow 追蹤/取消追蹤
emoticon/emoji 表情符號
社群媒體的新語言有一些共同的特色,包括:
1. 把音調加上情緒以文字模式表達出來。純文字的貼文,除平時口語會話中常用的um(嗯)、oh(喔)、yeah(耶)等以外,由於要表達更多貼文者的各種情緒,所以創造許多聲調詞,如weee(表示歡呼)、boooo(表示噓聲)、meh(表示沒興趣、不怎樣)、eww(表示噁心)、hmm(表示猶豫)等。
2. 以非常簡短的字母形式表達,如TTYL(talk to you later晚點再聊)、IDK(I don't know我不知道)、BTW(by the way順便一提)、TBH(to be honest老實說)等。
3. 以表情符號(emoji或emoticon)表達,新的表情符號不斷被創造出來,各個生動逼真,令人喜愛,如或。
4. 以多元方式表達,在文字之外,並加上聲音或影像,如包含文字和動作的表情符號。
韓語進入《牛津字典》的文化意義
新字詞的產生也常顯現世界文化的變化和交流。網路的發展使距離遙遠的人和人之間產生奇妙的文化交流和變化,例如韓劇經由Netflix(網飛)的網路向各國人們直接提供影片串流服務,產生巨大的文化影響。其中2021年推出的韓國影集《魷魚遊戲》,其受歡迎的程度,在許多非韓影片市場都是排行榜第一名,也創造許多的話題和討論。
除了名利之外,我們也可觀察到,由於許多韓劇在Netflix上的播映造成世界各地,尤其英語世界國家,對韓國文化和習俗的興趣。《牛津英語字典》在去年九月的最新版本中增加了26個韓語衍生的英語字彙,並且指出,大家如今都在韓流(hallyu)的浪尖上,尤其在電影、音樂、時尚以及語言等方面。這些近年流行的韓語衍生英語字彙包括了韓國的食物,如banchan(韓式小菜)、bulgogi(韓式烤肉)、kimbap(紫菜包飯)、japchae(雜菜)、chimaek(炸雞和啤酒)等字詞)等,娛樂如k-drama(韓劇)、mukbang(吃播)、manhwa(韓國漫畫)、k-pop(韓國流行音樂)等,和其他方面如fighting(加油)等。
這些韓語衍生的英語字彙,證明了字彙的創新已經不再局限於英國和美國的傳統英語中心。韓國文化在國際上引發熱潮和追隨,造成韓流,而韓流的意義便是透過風靡各地的韓國音樂、電視、電影和美食所達成的文化交流,這些文化的交流和吸收,在語言的國度逐漸展現,相較於以往的戰爭、征服、殖民等手段,不啻為更和平而美好的現象。
韓流突顯不同國家和文化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價值
2016年上映的韓國電影《寄生上流》在世界各地引起廣泛的討論,主要原因是該電影的跨社會的主題──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這個主題讓不管哪個文化的人都一樣感受到電影中強烈的黑色嘲諷和驚悚的詐騙手段。
又如韓國音樂〈江南style〉是2012年韓國最暢銷的單曲,隨著它的音樂錄影帶的風靡世界各地,這首歌曲也登上許多國家的音樂排行榜,包括法、德、義、英、西、加等國。這首歌朗朗上口的節拍和韓國歌手PSY有趣的表演,代表一種電子音樂以及舞動的世界潮流,但同時也是諷刺紙醉金迷的生活(此曲原為描述韓國江南地區的金錢和虛榮至上的生活態度)。(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