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點十分,阿孺爬下床,拉開窗簾,「媽媽,天空是藍色的,有雲有太陽,今天是好天氣。」宸也醒了,拿起前一晚留在床頭的百科全書問我,「媽媽,妳知道鵝類多久便一次便便嗎?」這本該是個順利的早晨,直到我看到阿孺手中拿著擬真版的人體器官模型玩具,模型內柔軟的五臟六腑、細緻的骨骼四散各地。晴天一個霹靂,我炸裂了早晨,美好崩解,如散落的模型。
我厲眼瞪向宸,「妳為什麼沒有把模型收好?」(雖然是疑問句,但語氣已帶有責備,潛台詞是:這個模型不適合阿孺玩,妳這樣亂丟,被他弄壞了怎麼辦?)宸急忙說是朋友來家裡時拿出來的,這辯解無疑提油澆火,我怒斥:「我不管!」(潛台詞是:這是妳的玩具、妳的房間、不要跟我牽扯朋友、妳就是該對自己的東西負責任!)
宸一臉無辜,原地不動,惹得我更火,負氣說:「算了算了!」(潛台詞是:我都生氣了妳還不趕快來收?!對啦,都不是妳弄的!玩具都是我的!我自己來收!)我忍著心中的痛罵,逕自動手開始收拾玩具,宸嚇得立刻衝到我身邊來,不敢多說一句。面對我的盛怒,我猜想她也一肚子委屈,心有不滿又無能為力的她,直接回以我喧囂的沉默。
接下來,我們換衣、出門、騎車、買早餐、接連好幾個紅綠燈,一路沉默到宸進校門。
然後我去晨跑,我開始思考,我到底在氣什麼?
我猜想宸不知道,而我真的知道嗎?我氣的是宸沒把模型收好?還是氣模型可能被阿孺弄壞?我氣的是宸不負責任?還是可能發生的損失?愈想愈糾結,最後發現都不是……我氣的,其實是自己。
我氣自己沒詢問過孩子的意願就亂花錢、亂買玩具,再氣我的用心孩子不賞臉;但孩子也不是不賞臉,只是時候未到,宸對人體器官還沒興趣,而那精細的模型對阿孺又太超齡。
我氣自己的心意被辜負,而始作俑者竟是自己,我覺得自己很蠢。這種又生氣又無奈的怨嘆感隨處,在每天用心料理卻不被吃完的餐食中、在滿坑滿谷不被愛惜的玩具裡、在處心積慮送孩子進補習班卻滿江紅的考卷上……
生活中那些令人暴怒的瞬間來臨時,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在氣什麼嗎?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裡?如果未曾把問題釐清,我確信這些憤怒與無奈,會重複出現並無限循環至無解狀態。
幸好,覺察就是得救的開始。我想起惠我良多的一本書《P.E.T.父母效能訓練:喚醒孩子的自律》,書中有個重要的觀念是:「先釐清這個問題屬於誰?」模型沒收好惹我生氣,看起來是孩子造成的問題,但仔細想想,其實不是,畢竟這本來就不是孩子珍視的玩具,是我強加給孩子,並要求她收拾的,真正在意這玩具的,是我,這個問題屬於我。
看清這一點,胸口的悶怒稍得緩解,也再次提醒自己,下回想發飆時,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屬於誰?這一回,我氣的到底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