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張忠謀先生曾去清大演講,說明他對於台灣應創立一個世界級公司的想法。在場聽眾頗多不以為然,認為台灣產業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靠靈活及彈性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多年後張忠謀先生實現了理想,台積電已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但台灣產業仍多為中小企業。由於台積電一枝獨秀,許多人擔心台灣產業是否會「荷蘭化」,即除了半導體,其他產業由於資源不足而萎縮蕭條?
相信國人皆同意,以台灣產業強大的製造能力,結合研發創新,為國內產業立足世界不可或缺的條件。政府資源有限,要全面支持各產業研發創新當然辦不到,但如何利用有效資源,深化擴大產業的研發創新,避免荷蘭化,值得探討。
筆者歸納出研發創新有三種形式。一、精益求精型:即產業界將現有技術產品提升,如改進產品功能,改善良率。國內產業的研發創新大都屬於此類,台積電將製程從微米逐漸降至奈米級,即為代表。
二、移花接木型:即將兩種以上不同技術結合創造出新產品,電動車可為代表。特斯拉首先將鋰電池技術和車輛製造技術結合成功製造出電動車。電動車概念發源甚早,但能成功結合兩種技術,產生效益,才具產業價值。
三、無中生有型:此類為將學術研究中的創意概念商業化,做出新穎產品,可以有機發光體(OLED)型手機為代表。OLED為柯達公司於一九八○年代首先發現,但卅年後三星才商業化,製造出新一代的OLED手機。
對於第一型的創新,產業界自有其生存發展之道,政府不必投入資源支持其研發,僅需提供必要之發展條件,如水、電等。
第二類研發創新通常需跨領域專業人士合作,因此僅有大型企業或政府支持的研發單位有能力進行。大型企業研發不大需要政府經費支持。對於研究機構,政府亦已編固定預算,故不必額外投入大資源在此類研發上。
至於第三類研發創新,多來自將學術論文中的想法商業化。管理學大師杜拉克說過,一個創新的想法要能商業化,至少也有卅年。所以此類型創新,耗時長,風險高,但如果成功,產生的價值難以估計。
目前國內的研發創新多聚焦於前二類,政府因資源有限,若能多投入支持第三類,才是對台灣產業發展避免荷蘭化最有力的貢獻。
第三類創新的想法,有不少來自學術界,政府也有若干鼓勵教授創新的計畫,但必須由申請教授自行組織團隊並找經營者,困難度大。同時,政府五年五百億支持大學研發結束後,許多大學研發經費明顯不足。
建議不妨將研發創新想法的商業化,納入大學財務改善的一環。例如,國家在每年給予國立大學的經費中,提撥一筆大學自主創業基金,可以五年為限,大學可自行評估那些創意可以商業化,然後組織跨領域團隊推動,這不僅對產業創新有益,亦可提供師生貼近市場的訓練。大學主管也應認知此項經費不會無限期由政府提供,故須有承擔成效之心理準備。如果有良好的創新成果,自然容易和產業界接軌,成為台灣產業升級的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