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跟著藝術家的箱子一起旅行


離開純文字的迷宮,進入圖像的秘密花園!【青春畫報】讓左右腦均衡運動一下!一起來看圖、畫圖、評圖! 什麼是《DFUN》?!是Digital Fun,也是Design Fun。【DFUN設計風尚誌】,一同駕馭這股科技愛美風潮!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3/11 | 第1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小語
•feature
•art news
 
•活動快遞
 
跟著藝術家的箱子一起旅行

各式的箱子陪著我們行至各處,收集回憶、抒寫故事。育昇帶著他的箱子尋找身為劇場服裝美術設計的榮耀,一只老式皮箱所培育出的豐沛力量,在舞台上奔放奪目;陳長志沉迷於鏡頭的追焦,他說漩渦狀的場景隱喻著漣漪般擴大的身體感,讓他在不停的移動中看到自我的實現;周書毅和舞者們在未知中帶著信念與目標出發,旅程中每當《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表演結束時,這個箱子接受群眾的自由捐獻,是下一個故事的開始;黃家隆將狹小的琴房空間轉化為一箱又一箱的生活點滴,承載著音樂人習琴與創作的真實過程;黃可儂則揉合讓音樂與文字兩大元素,使其彼此凝視、深度對話,箱內所捕捉的靜止畫面,是真切的情緒和那永恆不變的感動本質。

藝術,是超越框架的存在,是藝術讓所有思緒與想法,不受形式限制地被詮釋、聆賞、閱讀、分享。移動,帶來新生的可能,我們在移動中期待著更多的共鳴,與更多的延續。

 
李育昇•充滿傳承風味的皮箱

文.圖/王若鈞

身為劇場服裝設計師,李育昇的每次現身,總是帶著許多行囊。右肩揹著一大袋衣物,左手提著皮箱和工具箱,仔細一看背後還有一個隨身背包,他的作品和設計,幾乎每天都如影隨形地跟在身邊,從劇團的前置作業、劇照拍攝,到巡迴演出、參與國內外展演活動等等,這些皮箱和工具箱跟著他上山下海,隨著時間漸漸累積許多故事。

老式皮箱內還有自己的剪紙作品

一只仿古的皮箱是2003年時朋友自北京購回,獨特的歷史風味和雋永的質感,令育昇愛不釋手。經過自己的修繕,不僅重新縫上內襯,還加以剪紙雕花的創作,讓老式皮箱有了自己的味道,陪伴著他設計出跨越各式表演藝術藩籬的服裝。然而,近年卻有點「功成身退」的跡象,育昇笑著說:「其實做人還是要實在一點,它(老式皮箱)雖然很好看但是真的太重了,保養也需要花費很多心思和工夫,外觀取向已經轉為實用取向了啦!」

於是,育昇現在頻繁使用的工具箱是鐵製的紅盒,至於那一只充滿風味的老式皮箱,多出現在劇照拍攝的場景裡,或是在舞台上作為表演的道具之一,不變的是它仍然繼續寫著故事、收藏記憶。

一把剪刀.30年的傳承。

育昇自小在洋裁世家長大,從洋裁的興起到沒落,看著父母親縫製西裝和各式禮服,再看著70年代之後成衣工業崛起,大量機械製作讓洋裁行的生存備受考驗,終至難以挽回的頹勢。洋裁店面早已亮起熄燈號,然而,自2003年開始參與劇場相關視覺與美術服裝設計時,一把30歲的布剪從家人手中傳承到他的箱子裡,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母親和技巧純熟的老師傅們,也因為他的緣故,能繼續投注心力在裁縫的工作之中。

現在使用的工具箱

有趣的是,在那之前他從未有相關的學術背景,只是一個單純喜歡畫畫的孩子。小學到高中皆就讀於美術班,大學轉往商業設計的範疇,回憶起這段過去育昇說:「小時候真的太喜歡畫畫了,連家裡的神明桌都爬上去亂畫,但美術班的教育讓我畫到後來已經彈性疲乏了。」在永遠的水果靜物、炭筆素描和水彩油墨的壓迫下,他開始覺得這樣的藝術創作不好玩,也不想再玩了。

因緣際會轉往服裝設計,非科班出身的劣勢對他而言一點都不是阻力,或許是從小耳濡目染的緣故,也或許是小時候練就的紙雕技巧。那時經濟狀況不容許他擁有玩具,想要玩什麼都只能自己做,他說:「我記得那時好想要一隻恐龍的模型,但媽媽不肯買給我,所以只好開始用紙把恐龍『剪』出來。」 卻也因此推演出服裝的打版、褶口等概念,布就像是一張平面的紙,而紙雕創作的過程,就是從設計到製作服裝的過程,他想著如何把平面的布立體化,並令其跟身體產生關係和連結。技術層面的東西是挑戰,但創作的快樂以及累積的成就讓他堅決地成為劇場服裝設計師。

融會貫通還要互助合作

《花嫁巫娘》劇照,國立台灣豫劇團提供,攝/陳又維

劇場的服裝要求和一般的服裝設計不同,不像模特兒穿著設計師的衣服走秀那麼單純,而是環環相扣的面向之一,文本、唱詞、劇情、背景等,還有一齣戲涵蓋的整體造型,必須考量的因素非常複雜,他說:「其實就是要把很多東西包起來,融會貫通在服裝上。」劇場偏向一個複合形式的表演形態,需要各界專業人才齊心合作與不間斷的溝通討論,是一種必須相信合作夥伴的團隊競賽,其中充滿角力與火花,才能之外,還要有高EQ的支援。

而他在這個領域中也多方嘗試,現代劇場或是傳統藝術節目皆有涉獵,其中改編、新編等重新詮釋傳統戲曲的作品,喚醒他創作的玩性,如2010年與「臺灣豫劇團」合作,負責「海玲50」系列活動中三部曲《花嫁巫娘》的服裝設計。以往強調「忠孝仁愛」和「禮義廉恥」的傳統戲曲,改編的劇本居然圍繞在「女巫」這個怪誕詭異的題材,高度的實驗性質讓育昇以「外星人」的角色設定為主軸,突破傳統戲曲服飾的框架和既定的套路,一個帶有傳統元素卻又富含自我風格的衣飾款式,儼然而生。又如「李清照私人劇團」籌劃兩年(2003-2005)所推出的《曹七巧 》,取材自張愛玲刻畫家庭悲劇和自身負面性格的代表作《金鎖記》,改編之後以雙人版的曹七巧突顯現代社會的碰撞,戲服設計完全跳脫原著的時空背景,而是以前衛的時裝帶來視覺衝擊,帶有強烈的慾望和性暗示,塑造出一對21世紀的「曹七巧」原型,這件作品也在2007年登上第11屆布拉格劇場藝術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的舞台,代表台灣參加這個劇場界的奧林匹克大會。 很多人常以「日式華麗」來評斷他的作品,對此他說:「台灣從以前的土地殖民到現在的文化殖民,造成一種很薄弱的歸屬感,或許可以說是一種文化漂流木心態,我對日本的元素比較熟悉,使用起來有種抓到浮木的安心。」

《劉三妹》劇照,客家電視台提供 ,攝/藍祺聖

還有很多話想說

育昇說他很少遇到「卡關」的狀況,消化文本和內容、與導演和演員討論之後,靈感總是來得很快:「可能是我運氣好,加上從小到大的潛移默化吧。」他的生活中永遠都有新鮮的題材可以激發創作靈感,豐富戲劇的生命並帶給觀眾視覺的享受;然而技巧層面反倒需要更加謹慎,以確定服裝的設計是利於角色的身段和行動,裝飾性的東西可以多,但不能影響到角色在舞台上的一言一行。 設計對育昇來說是一種榮譽,但不能諱言的是劇場服裝很容易被「妖魔化」和「邊緣化」,在多數人的認知裡,往往布料粗劣、過分注重舞台效果,地位也低於時裝設計;然而劇場影響他甚深,韻律節奏、多元素材的文本,讓服裝設計的界線無限擴大,創意也是一樣。

《赤鬼》劇照,EX-亞洲劇團提供,攝/陳少維

導演講述故事,演繹出文本內容,帶給觀眾震撼和感動;服裝也是一樣,透過服裝育昇說出對戲劇的理解,那是他獨特的詮釋方式。「服裝是穿在演員身上,舞台是踩在演員腳下,而我最豐富的人生就展現在這一幕幕的劇情當中。」你不會在舞台上看到李育昇的面孔,但是你一定會看到他豐沛的生命力。

周書毅•陳長志 移動中的工作風景
文/孫嘉蓉;圖/孫嘉蓉、陳長志、邱凱毓、陳又維

書毅和舞者們將舞蹈帶到觀眾面前,長志在火車上捕捉觀看景物的不同方式。他們的移動,不是旅遊式的悠閒瀏覽,而是真真確確帶著某種信念與目標出發,是探索未知,更像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必要方式。見面的這一天,周書毅帶著一個大電扇出現,他剛為今年的《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完成一趟東部的場勘,大電扇是演出時必備的道具之一;這個已經進入第三年的舞蹈旅行計畫,選擇在人潮聚集、經過的公共場合,不搭台,也沒有燈光和廣播,製造出人們和舞蹈間的不期而遇。書毅還有一只皮箱,每當《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表演結束時,他就會提著它向圍觀群眾訴說舞蹈旅行計畫的初衷,然後打開箱子讓群眾自由捐獻。箱子是這支舞蹈在倫敦得獎演出的那趟旅程中,在一個二手市集隨性買來的,回台後因為重演的場地尋求不易,最後演變為一個以公共空間為主的舞蹈旅行計畫,書毅說,當初因為跳舞出國才與箱子相遇,感覺是一個可以跟著舞蹈到處去的箱子,就帶著它上路了。這裡面雖然什麼也沒有裝,卻像是一個旅伴,也像是一種提醒,皮箱的質感和重量可以沉澱演出現場的忙亂,回到旅程故事的起點,「好像拿著它,我就比較知道要說什麼了。」他說。

更多內容請參閱 Art Plus Taiwan 三月號!
抽屜裡的琴房 黃家隆 VS. 黃可儂
文/周意紋;圖/許瑜珊

黃家隆是古典音樂錄音師,黃可儂是旅美的鋼琴博士,兩個人雖然在各自的箱子中裝滿不同的內容物,但卻蔓延著一股對音樂的堅持與熱愛。對一位古典音樂錄音師而言,箱子裡裝的,大概就是他的麥克風、機器、線等昂貴的錄音器材;確實,對黃家隆來說,這是他箱子裡的一部分,錄音器材這是他箱子內必備的工具;除此之外,還有更多跳脫錄音技術的想法與作為,深藏在他的箱子之中。像是每一次錄音的現場,在架好錄音設備、確認麥克風位置、整體錄音品質、參與彩排之後,在開演前屬於台下工作人員獨享的時間,也是黃家隆最享受的寂靜片刻;此時他會拿著相機、靜靜地觀察台下音樂家們的神情與互動,捕捉音樂家在台下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或是,他也會默默的與空間中的樂器、聲音對話,記錄這空間發生的片刻。同樣也是這一次參展的音樂家黃可儂,她的箱子就多了一份情感與溫度。擁有旅美鋼琴博士的身份,大學就在國外求學長達10幾年;回國後發現台灣的音樂工作環境是如此的艱困且競爭激烈,但面臨到的音樂養成環境卻是如此的貧乏且狹隘。因此,回國後的第一目標,除了積極地投入教學之外,她開始嘗試寫作,並持續她對攝影的喜好和堅持,在2012年底發行了她的第一個作品「間奏曲」。很難定義「間奏曲」究竟是專輯還是書,因為她揉合了兩個元素,讓音樂與文字可以更深入地彼此對話。

更多內容請參閱 Art Plus Taiwan 三月號!
「獨家贈禮」

「綠瓢蟲」是保護環境的標誌,象徵一顆綠色決心,願意實踐綠色行動。伊聖詩與兩個八月以此理念共同設計環保餐具,叉匙側身設計利落流線,將前方沾有菜汁與就口的部份提高,維護桌面清潔及用餐衛生,環保筷則四面皆有流線設計,無論哪一面皆能輕鬆放置桌面!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