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一抹斜陽灑在銅鏡之上,佳人對鏡化紅妝…… 人類自從有了美的觀念,對自身容貌舉止就愈發的重視。由原始社會的止水照容到鑄鑑盛水,直到四千多年前銅鏡出現。在之後的漫長歲月中,銅鏡一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飾容照面用具。古人有詩云「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 銅鏡萌芽於夏商,興於戰國;盛於漢唐,而衰於宋元。清代西方玻璃鏡大量傳入中國,銅鏡的歷史使命才宣告結束。今天,只有銅鏡背面精美的紋飾和銘文,依然講述著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傳遞著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就讓我們一起穿越鏡面,尋找古代的中國時尚。 簡潔素淨,萌芽樸拙 商周是銅鏡的萌芽時期,與鑄造精美的青銅禮器相比,這一時期的銅鏡顯得粗率多了。鏡子皆為圓形,尺寸較小,鏡體單薄。鏡鈕有弓形、半環形、長方形、橄欖形等,無鈕座。鏡背以素面為主,也有裝飾幾何圖案或動物圖案的。雖然考古發掘的商代銅鏡數量稀少,但殷墟婦好墓一次就出土了四面。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從甲骨卜辭中得知她曾率領軍隊英勇作戰。對婦好來說,紅妝和戎裝同樣重要。寶雞是西周王朝的肇始之地,西周銅鏡寶雞也有出土,但數量屈指可數。1980年陝西扶風縣上宋鄉北呂村窯院西區先周3號墓和1986年扶風縣揉谷鄉白龍村先周墓各出土一件橄欖鈕圓形〈素面鏡〉,器形小,形制不甚規整,代表了早期銅鏡的基本特點。1972年扶風法門莊白劉家村出土的西周時期圓形〈重環紋鏡〉,直徑8公分,橋形鈕,鏡面微凹,鏡背飾重環紋。另外,在陝西鳳翔縣博物館和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也收藏有幾面西周時期的銅鏡。 梳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髮工具。古代中國使用梳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1959年在山東泰安大汶口一座新石器時代晚期墓中出土了兩件象牙梳。商代晚期和西周時期出現了銅梳子。在寶雞竹園溝13號墓曾出土西周兩件銅梳,梳身頂端部分做成「凸」形,把握方便,上有圓孔還可穿繫;下端為長方形,上有九個長梳齒,通長9.5公分、寬4.2公分。另一件梳子上端部分為半圓形,邊緣有弦紋兩周,下有12根梳齒,殘長6.3公分,寬4.2公分、梳齒長3.4公分。 梳子用途在於美髮整容,因而古人也常以此比喻治世做事之理,很有哲理。如西晉惠帝時御史中丞傅咸《櫛賦.序》:「大才治世猶櫛之理髮也,理髮不可無櫛,治世不可無才。」櫛就是梳子,他把梳篦比之才能、才幹,很有見地。唐人吳兢在給玄宗上疏中提出:「帝王之德,莫盛於納諫。」「朝有納諫,猶髮之有梳。」建議玄宗多聽忠諫,就如手中有梳子,頭髮便能梳得通暢了。小小梳篦,也能引申出治世治國的道理,以小喻大,淺顯易懂。 全文為完,摘錄自【典藏•古美術】一月號•256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