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抱怨台灣人才流失了,教授失業潮僅是本月一連串負面教育新聞中的一項,卻也是教育界心照不宣的趨勢。大專校院教授職缺粥少僧多,若沒人事背景,求職無門乃必然結果。很多高學歷者找不到正職,即使頂著博士光環也只能低就,兼任教授拿那麼一點鐘點費餬口,很難期望他們誨人不倦,也直接影響大學教育品質。
筆者總是告誡優秀年輕人,早早到國外打拚,不但可規畫較有前景的生涯,也適度消除台灣社會瀰漫的相對剝奪感。
教改曾是執政黨掛在嘴上的德政,但如今種種爭議,執政黨不僅提不出對策,連藍營媒體都不願為其人才政策叫好。
教育界現實面,台灣的大學要卅萬名學生才能填滿空額,若短缺幾萬名,短收之學費將以九位數字計算,此種衝擊媒體往往輕描淡寫。
同一時間,大學裡仍有從其他單位支領退休俸的雙薪教授,其中有人多年未發表論文,整個教育界又一副吃碗內看碗外的氣氛,大家都想著怎樣弄個先前避之唯恐不及的行政職,甚至搞出新的行政單位,以免因授課時數不足被踢走。
目前就業市場上,服務業職位有學歷愈來愈高,但給薪愈來愈低的趨勢,難怪民眾恐懼兩岸服貿協議,更對體制充滿不信任。
先前「雞排博士」四字是喟嘆、諷刺,現在則人人稱羨,未來即使出現霜淇淋博士、手搖茶博士,不令人訝異。
其實這些事和近來受關注的梁小花事件乃同個脈絡,但政府卻依然未提出釜底抽薪之法,媒體則聚焦在人肉搜索和秋後算帳的細節,消費特定個人,當成替自己牟利的手段,許多問題盤根錯節,均有待馬政府提出解決方案。
從高學歷者必須遠走他國謀生,到近兩年許多博士班招生缺額,都是嚴重人才危機。一些研究所為了招足最低名額,早已免除筆試,而且招來的大多是現職公教人員,他們進修僅是為了晉級、加薪,缺乏學術研究的熱忱,形成學術界不進反退的隱憂。
與此相映的是十二年國教,雖然教育部一再拋出各種宣傳資料,但學生與家長面對即將來臨的會考,反對聲浪亦有擴大趨勢。
「世代交替」是很響亮的口號,其關鍵在人才培育和傳承,執政黨若真想追求世代正義,並非光聘用些「童子軍」當機要人員,得從改善整體就業環境下手,更不宜推責任到幾個樹大招風的企業,畢竟,營利企業不是慈善事業,就算為了相關議題上媒體,也不過打負面行銷的算盤。
為人民謀福利,乃政府存在的理由,若無法達成,必得從整體政策面去檢討罪己,不能光寫些「人才白皮書」就了事。
這些年,高學歷失業比率逼近四成,馬政府的教育政策,萬萬不能再以免試升學為重點,才不會造成產學一再供需失衡的惡性循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