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病人的第一步驟,除了詢問病史以外,就是幫病人把脈,病人會好奇的問我,你也看中醫嗎? 其實把脈不分中西醫,都是非常重要的。不過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是不變的真理。因此,最末一章,我要來提提中國醫學有關甲狀腺疾病的歷史。
古代稱甲狀腺腫為"癭"
《莊子•德充符》即有"癭"的病名。(甕口大癭說齊桓公)(莊子,約BC369∼286)
《呂氏春秋•盡數篇》所說的"輕水所,多禿與癭人"不僅記載了癭病的存在,而且觀察到癭的發病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係。(BC247∼239)
晉代葛洪(261∼341AD)《肘後備急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療癭病。《肘後備急方之治寒熱諸虐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則是諾貝爾醫學獎,青蒿素的發現由來。
巢元方,隋代醫學家。曾任隋煬帝的太醫博士。在大業六年(610AD)主持編撰《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其中《諸病源候論•癭候》謂:
"癭者由憂恚(憂鬱)氣結所生,亦曰飲沙水,沙隨氣入於脈,搏頸下而之。"
"諸山水黑土中,山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
唐代孫思邈(581∼673AD)《千金方》及《外台秘要》記載了數十個治療癭病的方劑,其中常用到海藻、昆布、羊靨、鹿靨等藥,表明此時對含碘藥物及用甲狀腺作臟器療法已有相當認識。
明朝李時珍(1518∼1593AD)《本草綱目》明確指出黃藥子(含有碘之植物)有"涼血降火,消癭解毒"的功效,並記載了在用黃藥子酒治療癭病時,"常把鏡自照,覺消便停飲"及"以線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的觀察療效的方法。
以上所提的都是治療當時常見的甲狀腺腫的方法,好像都沒有提及其他的甲狀腺疾病的治療。我曾遇到一位病人,缺乏的甲狀腺功能用甲狀腺素都補不起來,後來一問才知在服用甲狀腺的中藥,為張仲景時的處方,經查醫書,知道張仲景(150∼219AD)與扁鵲、華佗、李時珍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著有《傷寒雜病論》。但不知何成分抑制了甲狀腺功能。經停藥後,一補充甲狀腺素,功能就恢復。雖說甲狀腺素的吸收會受到同時服用的東西的干擾,但這麼明顯,為第一次看到。
甲狀腺手術的由來
《三國志•魏書》引《魏略》謂:賈逵"發憤生癭,後所病稍大,自啟願欲令醫割之"曹操(155∼220AD)勸告賈逵:"吾聞十人割癭九人死"說明在西元三世紀前,已經進行過手術治療癭病的探索。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