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力銀行調查,曾有意願前往海外工作者比例高達95%,這個數字也呼應近年來台灣的低薪現象,不只薪資停滯、甚至還有所倒退,許多年輕人紛紛前往海外職場,想趁年輕時到海外工作。
但要到海外工作,不能只憑藉一股熱情,也不能急就章,還要有許多事先準備工作,不管是心態或軟實力,最好都要全部到位。mit.Jobs跨境求職平台的共同創辦人林昶聿就認為,想到海外工作,首要是必須下定決心及具備熱情。
他舉例,相對於台灣,海外很多事物都沒想像中方便,在生活上遇到問題,也不會隨時有人能夠提供協助,所以下定決心後,就要秉持著open mind的態度,看待事物的觀念要有所改變。
想到海外工作 先備好英文能力
林昶聿認為,想到海外工作,通常會遇到三大關卡──語言、簽證和文化背景,也是海外工作者需克服的三道難題。
林昶聿打趣地說,在mit.Job的FB粉絲專頁常會有這樣的留言:「我的英文不好,有出國工作的機會嗎?」或「語言能力不好,該怎麼辦?」,看到類似的留言,他總心想,「你可能只能選擇去中國工作」、「還是要找找對方不是很要求語言的工作」,在海外不要求語言能力的工作,大都是一些偏向低階勞動力的辛苦工作;如果想尋找專業工作,英文絕對是必備條件,在工作上溝通也極為需要,所以他建議如果英文不好,那就努力加強英文能力。
當然,會說英文是最基本的,如果還通曉當地語言,絕對是大大加分,也會增加自己的工作機會,成為所謂多語人才。
遇工作簽證問題 相關法規要瞭解
第二關會遇到的問題就是簽證,林昶聿說明,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會有對外籍的白領工作者有最低薪資的簽證限制,就是至少在就業市場有2∼3年的經驗,才會考慮錄取你。
林昶聿說,工作簽證的困難點在於,求職的企業是否知道能夠聘用外國人,以及是否懂得如何擔保外籍員工工作簽證的相關法規和流程。比如去英國找工作,公司會先問,「你有在英國合法工作的身分嗎?你已經有工作簽證嗎?」此時,求職者腦中會浮現千百個問號,心想「你只要錄取我,再幫我擔保,我不就會有工作簽證了嗎?」但企業多半根本沒想過要聘用外國人,對於相關法規當然就不會主動瞭解。
遇到上述情形,林昶聿建議,如果對這個國家的工作法規稍微有所瞭解的話,你只要以堅定的語氣說服企業,「關於外國人工作簽證的法規我有研究過,只要考慮我是否能勝任這個職位即可。」
專業型、跨文化型 文化背景要求不同
第三道關卡是文化背景。到海外工作者,可定義為兩種類型,一是專業型,三是跨文化型,兩者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工作內容面對文化背景的要求。
林昶聿進一步說明,專業型基本上不要求文化背景,但有時候會要求語言能力,最明顯的例子,如軟體工程師和IT相關工作。因為在台北和在矽谷寫程式,大概只有薪水多寡差別,在工作內容上並沒太大不同,雖然跟不同國家的同事相處會有差異,但基本上不要求文化背景。
此外,專業型還包括還有建築、財務金融、機械或化工的工程師(不限於IT)及醫療護理工作,尤其是醫師、藥師及護理師。其中護理師,以前都需透過仲介公司,才有機會找到在國外的助理護士工作。這兩年新加坡來台徵求護理師,不但首度承認台灣護理師證照,且只需考過護理專業英文,擁有專業護理能力及護理相關科系畢業,就可以到新加坡擔任護士工作。
從過去工作經歷中 提取跨文化經驗
至於,跨文化型的工作,則是會要求有大量文化背景。林昶聿說,他的妻子是資深國際業務,之前曾在澳洲念書,她在新加坡工作就還滿如魚得水的,因為語言也通,也知道怎麼跟西方文化溝通。又比如mit.jobs的新加坡經理是馬來西亞人,在廣州念書,之前也在香港工作過,他文化的跨度就可以勝任他的工作。
林昶聿指出,現在有很多機會,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方式去取得跨文化的經驗,如果是學生,可以透過打工渡假累積相關經驗,但對於已在職場的上班族而言,不妨可回想在工作中是否有接觸過外國客戶。
他舉例,比如過去都是從事行銷,在履歷中有提到,曾為荷蘭及德國客戶在大中華區做了什麼。類似這些經歷,都會成為過往工作中的跨文化經驗。
「不管是跨文化型或專業型,語言能力是必備的,再來就是端看你是屬於哪種類型,也可以是兩種綜合,會讓自身優勢更為提升。」林昶聿總結說道。
忍受孤獨的能力 適應不同職場文化
另外,還要具備忍受孤獨的能力。初到異鄉工作,難免人生地不熟,在台灣的親友也只能依靠通訊軟體聯絡,初期除了每天需面對的工作外,會有很多與自己獨處的時間,在尚未結交新朋友之前,你必須一個人經營下班後的生活,要懂得照顧自己。
而適應能力也很重要,需學會面對各國不同的職場文化,因為有些方法在台灣可行,但在其他國家卻不見得管用。
舉例來說,以色列人喜歡爭辯;大陸和韓國人在開會前要先去溝通,實際開會時就會拍板定案;德國人個性較一板一眼,工作注重高效率及準時下班,但無法忍受對方太大的情緒化反應;日本人較嚴謹,注重職場倫理等。面對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職場文化,要懂得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盡快融入工作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