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畫廊的成長是最重要及變動的一年。近25間畫廊於2012年2月至今在香港開業,包括兩間擴張或增加分店,一間改名後重新開店,其中超過80%為非香港本地人開。國際畫廊進入市場加大競爭,地產霸權加租逼遷也直接影響畫廊的生存,約有7間畫廊關閉或轉型並搬離原址,包括真正關閉運作、關閉分店只留下總部、轉型為顧問公司、暫時關閉及縮小規模。畫廊地理位置從原有中環戰區移轉到不同的區域,顯現政府投資與都市規劃政策奏效,有4間畫廊搬離原址至北角、港島南區及沙田等地,兩間在中上環區重新移位。 根據過去約5年的觀眾和統計,以往每年畫廊消長數字約在10間左右,在香港舉辦的藝博會或相關藝術商業活動例如拍賣也都約略10個,而今年近乎4倍的成長,幅度肯定超越其他亞太區城市,香港穩佔「亞太藝術市場」龍頭地位。雖然香港一般市民及藝術教育的水平與現今藝術市場蓬勃的景況,如同香港的樓價水平與市民的所得,有天堂與地獄的差距,我們仍然樂觀且期待看見這樣的成長。 畫廊版圖重新劃界 早在2004年知名畫廊—奧沙畫廊(Osage Kwun Tong)選擇於觀塘開幕,已經宣告中環市場的飽和。雖然奧沙的設立純粹因為喜愛藝術的經營者,家族擁有的工業大廈因為香港紡織產業的中落造成空置,工業大廈可以以較寬廣的空間實現不同藝術計劃的可行性,但這大膽的嘗試,間接的鼓勵了優質畫廊作品的呈現,也為不同產業區進行藝術交易的可能性,進行了開荒闢土的實驗。 港島南區 | Arts Statement:香港仔黃竹坑道65號志昌行8樓D室 | 南港島線(東段)-黃竹坑地鐵站預計5年後建成。香港政府投資推廣署(InvestHK)有計劃地向外來投資者建議各個有發展潛力的地區,外資畫廊顯然樂於座落港島南區,包括香港仔,延伸至田灣及鴨脷洲,此香港最時尚的工業區,許多知名服裝品牌的倉庫(warehouse)都設在該處。它亦擁有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品質與外觀與中環商業大樓無差的工業大廈,附近的食肆與商舖,從地道到創意菜,截然不同卻可以毫無矛盾地共同存在,黃竹坑已形成潮流時尚的藝術產地。 柴灣、鰂魚涌、觀塘、葵涌 無聲無息,慢慢形成小藝術社區的柴灣、觀塘、鰂魚涌,近十年來各有不同型態的藝術工作室聚集,並且相擁取暖。以印刷產業出名的柴灣,攝影工作室、印刷廠早已林立。2012年,其經營印刷、後開書店、再經營攝影畫廊的宏亞印刷集團(Asia One Printing Group)與「柴灣人咖啡」(Chaiwanese)及 10 Chancery Lane Gallery主動結合其他柴灣及鰂魚涌的畫廊和設計工作室,趁著香港藝術博覽會(ART HK)期間舉辦一年一度的「柴灣尾」開放日,一呼百應,超過40間創意工作室聯合舉辦一個週末的開放日,盛況無幾。2013年繼續,期望成為與「伙炭藝術家工作室開放日」一樣年年舉行且有組織的藝術活動。觀塘是重要的紡織工業區,個別藝術家也早已在2000年開始陸續形成小社區,也嘗試組織「開放日」,始終組織力量及凝聚力不足,一直無法成事。反倒葵涌、葵芳與葵興等是重要的物流區,早期有不同的藝術工作者怡然自如,漢雅軒的分支Hanart Square常舉辦各種國際藝術家的實驗展,偌大的空間提供創作的支持,形成另一個優質當代藝術的風景。 | Chancery Lane Art Projects 香港柴灣工業城 1座永泰道305號 | 畢打行、干諾道中50號與ART ONE 上環、西環成了中環產業的延伸區,是早已預期的事。許多不願離開激烈戰區的中環,有強大財力支援以及西方總部收藏家靠背的「大」畫廊,紛紛都以西方當代藝術、明星藝術家與高價作品吸引了香港上流收藏家,畢打行及干諾道中50號成了重要國際畫廊的聚集地。荷里活道雖然飽和,卻仍保留休閒特色的贊善里、僻連政府活化項目文化產業基地「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的鴨巴甸街、與中環露天街市、蘇活區相連雲咸街等,方圓500尺的小小街道,就已經有超過20家的當代畫廊。位於灣仔會展中心的Art One由公司統一管理,集中了9間畫廊聚集,年年不斷的會展活動為Art One提供固定的人潮,已經成了每逛會展就會停留的藝術特區。 藝博會/拍賣會,藝術市場的體溫計 如果國際畫廊使香港更加市場與國際化,那相對當地藝術市場亦更競爭得白熱化。2005年至今持續發燒的中國當代藝術屢屢在拍賣市場創下天價,一個為時太短、成長又過鉅的藝術發展,加上中國市場開放及政治的貪腐,熱錢在世界各地流竄,香港成了消化熱錢最重要的轉口站。國際藝術博覽會、酒店博覽會從2008年開始在香港舉辦,其中包括5月在會展舉行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的「國際古董藝術博覽會」,以及10月在會展的「香港國際古玩及藝術品博覽會」。藝博會的空前成功,顯示中國市場雄厚的熱錢及收藏概念,而中國關稅的問題、政治的不穩定以及未及得上經濟發展的人文素質與城市底蘊,畫廊與拍賣公司(包括中國嘉德與北京保利)都已南下在香港開設國際分部。當然最直接造成國際畫廊及拍賣會來香港的原因,應歸功香港國際化城市的經濟運作模式,例如無關稅、成熟有效率的行政系統及政府清晰的政策輔助。 國際畫廊紛紛來港設立,因為它除了是中國廣大的市場,也是聯繫東南亞客戶的中心城市。對於中國人只買國貨、香港人只買洋貨的兩極化指標,國際畫廊到來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教育」中國的客戶如何欣賞西方的藝術,而對中國藝術家的發掘、香港藝術家這塊處女地,卻因整個市場的蓬勃,多了本地畫廊願意投資。香港因為言論自由與經濟開放的態度,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亞太藝術市場」的領導地位,是福,還是福。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