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辦型父母:凡事有我為你準備好,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一位很有能力的母親曾經抱怨:「真拿我兒子沒辦法,小學、初中、高中,能考的就考,沒考上的我們都花錢給他找了最好的學校,連大學、研究所都託了關係,之後的工作、房子,還有車子,我們也都幫他準備好了。可是現在三十多歲了,沒有主見,沒有責任感,在工作上也沒有什麼長進。以後我退休了該怎麼辦啊?」
包辦型父母是大家眼中的模範父母:他們保護孩子、幫孩子清除障礙,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鋪好所有的路。
不管孩子是一歲、十歲、三十歲,還是五十歲,他們彷彿一生都在為孩子疲於奔命。在他們眼中,孩子的所有事情就是他們的事情,孩子的問題就是他們要解決的問題。
父母這樣的行為所傳遞的無聲言語是什麼?
◎孩子,你是我的寶貝,你很弱小,我會好好照顧你,幫你把一切都打理好。
而孩子收到的訊息又是什麼呢?
◎我不需要費力做什麼,爸媽都會幫我做好;
◎我不需要費神思考,爸媽都會幫我想好;
◎我不需要費心負責任,爸媽都會幫我負責任。
父母辛辛苦苦的付出,為了孩子,他們付出所有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但是面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行為,他們也常輕則抱怨、指責,重則懲罰,最後還是不忍心孩子受苦,周而復始的為孩子們惹得禍收拾善後。
媒體曾報導這麼一則故事。有個女兒二十七歲了,卻宅在家裡不願意出門。她的父母心疼家有獨女,自然非常寶貝,什麼事情都不用她做,到了高中,從書包、衣服到午餐父母都幫她準備好;到了大學,父母更搬到她學校附近,就近照顧她。
大學畢業後,其他同學忙著找工作,她卻一點也不著急,在父母陪同下才勉強參加了幾次招聘,找到一份工作。開始工作後,她每天回家不是抱怨這個同事不好,就是那個主管不好,還表現出對公司和同事很看不慣的樣子。後來女兒終於受不了,辭了工作,從此宅在家裡不願出去,讓父母非常擔心。
其實,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應該經歷的必要考驗,早在兒時就被父母以「愛」與「保護」的名義給剝奪了。他們沒有學會如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在父母的層層保護下,逐漸失去獨立生存的能力。而當他們獨自面對生活時,才發現自己毫無能力招架,無所適從。
這時候,父母們更是無法放手了,於是超齡工作著,一面把孩子扛在肩上,一面抱怨孩子怎麼學不會自己走。一個新的族群──「啃老族」就此誕生。於是,包辦型父母的退休時間只好拖到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五十年後。
是孩子不肯長大,還是父母沒有放手給孩子長大的機會?
凡事一手包辦的模範父母,背後其實隱藏著一顆焦慮的心,他們心中的不安全感,讓他們害怕孩子犯一點錯、受一點苦,所以他們寧願一手包辦,也不敢放手給孩子自己去嘗試。在他們眼中,孩子並不是獨立的,孩子的生活就是他們的生活,孩子的成功代表了他們的成功,所以他們要幫孩子打理好一切。
過往生活中曾經缺失的東西,他們也都想補償在孩子身上。於是,他們成了忙碌的模範父母,又不得不抱怨著不肯長大的孩子。
在包辦型的愛中,孩子變成了──
凡事都有父母解決,不用負責也吃不了苦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有事情都有父母為他們考慮周全,他們當然不用自己花腦筋思考,所以他們習慣依賴,無法應對外界的種種壓力、無法解決自身的困境。一切問題父母都會第一時間擋在他們前面幫忙解決,他們沒有學會思考、沒有學會為自己負責的機會;因為也能讀到父母傳遞的無聲訊息,他們也沒有自信、沒有主見,沒有辦法獨當一面。
二、溺愛型父母:即使是天上的月亮,我也願意為你摘下來
包辦型父母做到了極致,就成了溺愛型父母。溺愛型父母是將孩子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即使是天上的月亮,父母也願意為孩子摘下來。孩子是家裡的「小皇帝」,哇哇落地後一家人都圍著他轉,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歸孩子一人享用,玩具、衣服應有盡有,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應,百依百順。
在如今大多數家庭都由四位老人、兩對父母共同寵愛一個孩子的時代,這份愛一不小心就會滑到溺愛的軌道。
這樣的行為傳遞的無聲言語是什麼?
◎你是我的寶貝,你想要什麼我都會給你。
而孩子收到的訊息又是什麼呢?
◎我不需要做什麼,只要我想要,爸媽爺奶都會滿足我。
溺愛型的父母可能教養出兩種極端性格的孩子──無法無天或懦弱無能。對孩子過度溺愛,有時來自父母的觀念──孩子是家裡傳宗接代的獨苗,不能有任何閃失,做父母的或長輩們需要保護好家裡的小皇帝。
在這類型父母眼裡,孩子比任何人,甚至比他們自己都更重要,孩子是家裡的中心,事事滿足才能表示父母對他的愛是足夠的。
在溺愛型的愛中,孩子變成了──
以自我為中心,挫折忍受度低
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讓他們從小養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嬌氣習慣。百般的寵愛會讓孩子習慣高人一等,以自我為中心,任性妄為、自私自大、不懂禮貌、缺乏同情心。從來沒有受過挫的孩子,在面臨與其家庭提供給他的環境迥然不同的社會競爭時,挫折容忍度低,並且缺乏信心,容易放棄而導致失敗;在人際交往中,他們缺乏責任感、不懂得關心別人,難以交到朋友。
三、專制型父母:我說的永遠都是對的,你做錯是因為沒聽我的
有個家長無奈地流著傷心的淚水,說自己雖然是個教師,卻不懂得怎樣教好自己的孩子,只知道呆板的說教或發脾氣打罵,是個失敗的家長。她的兒子小學時還算是個聽話的孩子,雖然有時也會任性一下,但吼兩句就聽話了。
然而升上國中後,兒子開始對她的嘮叨很反感,學會了頂嘴、說謊。後來開始經常翹課,無心學業,成績退步,她想盡辦法要提振孩子的功課,既打又罵也禁足過,都於事無補,孩子還開始喝酒、打線上遊戲、結交女朋友,甚至出外過夜、離家出走。眼看兒子國三了,為了挽救他,她什麼辦法都找遍了,可似乎都不管用。
專制型父母簡單用俗語來說,就是「打是情,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有些父母認為愛孩子就要對他們嚴厲一點,要從小管住他們,他們才會聽話,才會不走上歧路。他們慣常對孩子說:「叫你做就去做,哪那麼多話!」要是孩子們不服從命令,往往得到的是更加嚴厲的管制。
他們用嚴厲來讓孩子乖乖聽話,做他們要求的事。他們很想讓孩子不要出錯,於是選擇用強勢、命令的口氣來對待孩子:「快點收拾好玩具,馬上!你有沒有腦子啊,會不會想事啊!」
這種強勢的語言、威權的粗暴態度傳遞出的無聲言語是什麼呢?
◎我是你的父母,你就應該聽我的,我說的永遠是對的,你只要服從。
◎不允許犯錯,犯錯了就是因為沒聽我的。
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又是什麼呢?
◎我沒有選擇的權利,我做的選擇總是錯的。
◎我沒有思考的權利,我只要按照你們說的做就對了。
當孩子太叛逆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是否我們太專制?
當孩子不懂得思考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是否我們沒有給他們思考的機會?
專制型的父母很愛孩子,卻也有很強的控制欲,認為只有在權威中,才能體現他們的威嚴,相信他們是家裡的君主,別人需要服從他。
專制的父母背後同樣也隱藏著他們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只有在牢牢的掌控中,才能感覺到安全。
在他們眼裡,孩子不是獨立的,孩子什麼都不懂,沒有能力做決定,需要管教。他們害怕孩子因為不慎的選擇而犯錯,他們選擇用權威來讓孩子聽話。
在專制型的愛中,孩子變成了──
容易盲從他人,心懷怨恨或恐懼
凡事都要遵照父母的話去做,所以孩子沒有自己思考的機會、沒有做決定的機會,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容易受其他人影響,盲從他人的意見,做出錯誤的決定。
一定要照他們的話去做,孩子沒有被尊重,因此失去自尊和信心;一直被強勢的力量壓制著,孩子心有怨恨,壓抑和恐懼的情緒卻不能表達,因而公然反抗,到青春期便更加叛逆,或因恐懼而服從。
四、菁英型父母:社會競爭激烈,我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這個時代的專制型父母往往很容易就轉變成菁英型父母。有一句廣告詞或許可以形容菁英型父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於是在這個年代,孩子從小背著書包穿梭於各種補習班:英文、算數、鋼琴、畫畫、圍棋等,小小年紀就開始加入檢定和考證的大軍,成了學習機器。為了跟上主流社會的脈動,或為了實現父母未完成的夢想,孩子從小就被各種「成功計畫」包圍了。
但是,這樣的行為傳遞的無聲言語是什麼?
◎你是我的孩子,你的未來由我決定。
而孩子收到的訊息又是什麼呢?
◎我不能選自己想選的路。
當家長只顧著追隨國際主流脈動來為孩子制定前程,往往會忘記去看孩子本身的特點。當孩子選擇了我們預料之外的路時,我們是不是要考慮一下,自己為他安排的路是他想走的嗎?
父母不辭辛苦地帶著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源自於父母內心對社會競爭越來越大的焦慮和不安全感。他們害怕孩子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他們必須跟上主流,深信別人眼中的成功才是成功,不能讓別人笑話。
在菁英型的愛中,孩子變成了──
學習不再有盼望,生活充滿壓力
孩子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成了一件很功利的事,充滿壓力,無法享受。遵從安排也是因為孩子的力量還太小,無法反抗,到了可以自己做選擇的時候,或許會放棄從前的所學,選擇一條從未被允許的路。
五、放任型父母:小孩自己會長大,有得吃喝就可以了
媒體曾經報導:「七旬老奶奶被人殺死在家中,兇手竟是被害人年僅十三歲的孫子。犯罪動機極其簡單──為了拿到上網的錢。」作案後,孫子從容的把兇器扔掉,洗去血跡,再折回網咖繼續上網。被逮捕的時候,他正在參加朋友的生日聚會。
放任型父母與專制型父母完全相反,他們認為孩子天生就知道怎麼管理自己,只要給孩子時間和機會,就能像花草一樣自然而然長大成人。當然,更多父母是因為長期在外工作或者太忙而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這類型的父母總是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既不關心孩子也不告訴孩子界線在哪裡,親子之間缺乏互動和溝通。
這樣的行為傳遞的無聲言語是什麼?
◎我沒時間照顧你,你反正都要長大,管你吃喝就可以了。
孩子收到的訊息又是什麼呢?
◎我是沒人管的小孩。
有的父母害怕束縛了孩子的天性,想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更多時候是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管教孩子。試想,如果我們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沒有人告訴你哪裡是安全地帶、哪裡是危險地帶,你心裡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這個世界對孩子來說就是陌生的國度。認識一個新朋友、去一個新地方、學習一門新學科……這些是孩子每天都要經歷的事,我們可曾想過,當他們自己面對這些未知,沒有人告訴他界線在哪裡,他們內心會多麼恐懼?孩子需要知道界線,知道哪些是可以做、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事。
再想想看,有時候是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還是我們沒有給他們提供界線呢?
在放任型的愛中,孩子變成了──
沒有嘗過愛的滋味,學不會愛與被愛,冷漠無情又茫然焦慮
沒有人告訴過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界線在哪裡,他們想去試,但不知道會有什麼後果,所以他們會迷惑、茫然、焦慮、敏感,缺乏安全感。父母對任何事情都不提供界線時,孩子會缺乏對生命的敬畏感,容易做出擦槍走火意想不到的事。
看到這裡,我彷彿被電到般震驚!難道我的不安全感是來自於父母小時候的放養?而我現在給孩子們安排的一切都是他們想要的嗎?兒子越來越不聽話,是我的命令多過理解?女兒什麼都不會做,是因為我都幫她包辦了?我只想著給他們最好的,可用的都是我一廂情願認為好的方式?
我嘆了口氣說:「我確實有很多擔心和焦慮,我以為我很愛孩子,看來我的愛不夠理智。」
「其實,這並不是個人的問題,也與我們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環境有關。一個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我們會不由自主的為孩子做多了。此外,我們的文化中也有很多君主式文化,所以不光是對孩子,對其他人,我們的命令語句也會脫口而出。而且,我們現在的社會壓力、升學壓力不光只在學生肩頭,更多的壓力是落在家長的肩頭上,讓家長很困惑。」劉老師娓娓述說。
「是啊,真是沒有辦法。我也想學習西方的教育方式,多鍛鍊孩子的能力,可是我們的社會還是以成績和文憑定高下。」我深表讚同。
「歐美的教育方式當然有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不過我們的傳統管教方法也有許多可取之處。我們要吸取的是中、西方教養子女的文化精髓,這樣一方面既能培養出獨立而擁有主動進取個性的孩子,另一方
面孩子又能在學習上有積極的表現。」
「真的有這樣的方法嗎?」我暗忖這種求之不得的好方法得上哪找?
「當然,所以才說愛是需要智慧的。」劉老師笑著說。
「那該怎麼做呢?」
「妳再繼續往後讀吧!」
六、智慧型父母:你的事情你得自己想清楚,學會做正確的選擇
小可開始上學的時候,媽媽就跟他約定,四點放學以後的時間,小可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寫作業、什麼時候玩,九點半是睡覺時間。小可很開心,每天玩的不亦樂乎,不見他開始寫作業。但是因為有約在先,媽媽忍著不去說他。終於在兩個星期後,他開始一回家就寫作業了,媽媽問他今天怎麼了,他說整天被老師叨唸的滋味很不好受,從此以後他的作業也不用父母擔心了。
當然,媽媽也不是真的這麼淡定,她之前其實就有找過老師,讓老師瞭解她的意圖,希望老師可以配合,該罰的要罰,只要不侮辱、打擊孩子就好。她也用同樣的方法把孩子的很多事情都交還給孩子。媽媽說:「做父母並不是那麼容易,真正的放手是『掌控全域的放手』,看似輕鬆,其實花了更多的心思。」
智慧型父母保護孩子,但不把孩子的問題一手包辦,而是給他們嘗試和摸索的機會;他們不用威權的命令,在安全範圍內尊重孩子的選擇,不替孩子做決定,他們讓孩子犯錯,是希望孩子從小錯誤中學會思考、修正,學會做正確的選擇。
他們允許孩子犯錯,並且理解孩子的情緒,以此來告訴孩子,不管發生什麼事父母都是愛他們的。他們把責任還給孩子,希望孩子學會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他們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的各種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良影響。
他們傳遞的無聲言語是什麼?
◎你的事情你自己做,但是爸媽永遠是你的後盾。
孩子收到的訊息是什麼?
◎我的事情爸媽不會幫我做,我得自己思考、動手。
◎我做錯了爸媽不會幫我承擔,我得自己想清楚。
父母放手給孩子機會嘗試犯錯,但是他們也是有焦慮的,只是他們沒有把焦慮直接投射到孩子身上,而是在更高層次上去保護孩子。
在父母眼中,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要在愛和規範中學會獨立思考,為自己負責,才能真正面對真實世界中的各種挑戰,擁有創造幸福的能力。
在智慧型的愛中,孩子變成了──
我是被愛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父母不包辦所有事,給機會讓孩子去嘗試,犯錯。父母充分信任孩子,不一味指責,孩子便有自信心,也在嘗試中學到經驗。父母接納、理解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有安全感,知道自己是被接納、被保護的。父母也不幫孩子承擔責任,堅守自己的界線,讓孩子從經驗中學會思考、學會負責。
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用情緒管教孩子,同時也懂得用其他方式來排解不良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全、互信、有愛的家裡。
讀完這篇章,我不禁想到了自己。
此刻,在我眼裡,我的孩子也開始慢慢變得叛逆了,難道是我太專制了?我生氣的樣子、說話的語氣和話語都跟我媽媽越來越像?難道我延續了父母的教養方式?
「妳現在知道為什麼妳付出的愛,沒有澆灌出妳希望的種子了?」劉老師意味深長的看著我說。
「我的教養方式似乎都來自我的父母,包括我從前所痛恨的,現在我卻都複製了。」
「是啊,我們每個人都在父母那裡實習了十八年甚至更久,能不複製嗎?」
「我明白為什麼有的愛叫做『以愛之名』了。」我感嘆著。
「是的,父母天生是愛孩子的,但也需要有智慧、有方法。」
「我每天都在抱怨孩子們不聽話,或許應該在我身上找答案。」
「很高興妳能意識到這點,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責怪別人總是很容易,反觀自己卻很痛苦,而我們提供這麼多愛的類型,其實不是為了指責父母,只是希望父母們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對孩子的愛,也可以更深層地理解孩子的行為。」
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劉老師接著說:「省察過、實踐過,才會真正在心中留下痕跡。今天正好是週日,所以妳下週日能來跟我分享妳的想法嗎?」
「好啊!多麼不容易找到一個可以解惑的地方,我怎麼會不來呢!」我跟劉老師道了謝,很感激卻略帶沉重的走出咖啡館,回頭看一眼招牌──愛與智慧咖啡館。愛真的需要加點智慧在裡面。
§ § §
「又是嬰兒裝,媽,我們學校都沒人穿成這樣,很丟人耶!」隔天早上,女兒又開始跟我抱怨我買給她的衣服。我決定要改變,所以不再像往常一樣說:「哎呦,妹妹,妳也太挑了吧,妳的新衣服都夠妳穿一個星期不重覆了,妳還嫌沒衣服穿啊!媽媽從前要是有這麼多,都不知道要有多開心。」
從前我真的除了校服,沒有一件便服,更不用說漂亮的衣服了。因為這樣,別人找我出去玩的時候,我總是因自卑而躲在家裡或是教會。我那時候就想,以後我不會讓孩子沒有漂亮的衣服,一定要讓他們有足夠體面的華美衣服。
所以從女兒出生的第一天,我就把她打扮得跟公主一樣。可是女兒長大之後就不想穿我買的裙子了,每天都穿她的牛仔褲和舊T恤,一點也不像我心目中女孩的樣子。
「媽,妳有沒聽到我說話。」女兒把我從思緒中拉回來。
「媽媽買的衣服很多妳都不喜歡,是嗎?」
「是啊,好粉哦,跟芭比娃娃一樣。」
「怎麼會不喜歡芭比娃娃,小女生都喜歡啊。」我忍住了心中的OS,沒有講出口。「好,那我們把妳不喜歡的都拿出來吧?」我換個方式說。
女兒開始一件一件拿出來,我把它們都收進了自己的衣櫥裡,這其實都是買給小時候的我自己啊,我就自己留著吧!
「好了,我們現在去買妳喜歡的。」
女兒瞪大眼睛看著我:「媽媽,真的嗎?」
「當然了,不過有額度限制,妳要自己確定好。」
「好耶!沒問題。」
我和女兒到商場,看她開心的挑著各種奇怪顏色和圖案的衣服、牛仔褲,我努力忍住不再反對,看她興奮的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實在不順我眼的小魔女,心中一陣涼風掃過──我不是一直走在時尚尖端的嗎?難道我成了老古董?看來女兒想要的,跟我所給的真的落差太多。
回家後,女兒說:「媽,妳今天好像有點不一樣哦,好喜歡妳哦!妳知道我為什麼不愛穿裙子嗎?」
「為什麼?」
「我們下課的時候要去跑步、打男生,穿裙子會走光耶!」
「哦,原來如此。」
奇怪,平時我想把她打造成一個甜美的公主,可明明就是一個套在粉紅色外套裡隨時會爆發的小魔頭;現在她穿成了一個小魔女,卻開始變得跟甜美的公主一樣,看來用對方法果真很重要。
媽媽的課後心裡話
我從小在外曾祖母身邊長大,直到念小學才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可是他們忙著做生意,也沒有太多時間來陪我。或許我現在很多的不安全感以及焦慮,就源自於曾經缺失的關愛。
所以現在,我一心想把自己幼年曾缺失的愛都補償給孩子。我努力工作,讓孩子讀最好的學校,住最舒適的房子,穿最漂亮的衣服,我把他們的事情都當自己的事情來擔憂並完成,不想讓他們受我曾經受過的苦。沒想到,我這樣做反倒剝奪了他們成長的機會!是我教會了他們享受逸樂,我卻還反過頭來經常怪他們不懂事。
我很愛孩子,但我卻在剝奪他們成長、思考的機會,我的愛似乎真的不是那麼理智,我怎麼又能期望他們有多懂事呢?
可是劉老師所說的「智慧的愛」就是智慧的嗎?或許我該試試看。
以上摘自《教孩子,先教自己──給爸媽的7堂親子課》(時報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