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謝雯 整理報導】在中國大陸,家庭關係的連結非常重要,但卻有數以千計的大陸父母把僅只3歲大的兒童送進寄宿學校。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一間位於上海的寄宿幼稚園有數十名3、4歲大的兒童,他們自週一早上到週五下午,都在幼稚園中漆著明亮色彩的教室以及舒適的宿舍中玩耍、學習、吃飯、睡覺,只有週末才回家。上海、北京和其他中國大陸主要城市都設有這類寄宿幼稚園。雖然沒有官方統計數字,但據估計,全中國大陸上寄宿學校的幼兒人數有數千人。 脫離舒適圈 及早適應社會隸屬於中國福利會(CWI)康橋幼稚園的執行主任徐晶(音譯,Xu Jing)認為,這股風潮之所以興起有數種原因。 「有些人認為這對孩子有好處、能幫助他們獨立。有些父母則是因為沒有時間、精力照顧孩子。」徐晶表示:「此外,在傳統中國文化中,許多祖父母與小家庭一起住,而且因為中國的一胎化政策,有時家裡會有4名祖父母、1對父母,但只有1個孩子。有時父母會擔心祖父母寵壞孩子,所以把孩子送來這裡。 」 蔣凱莉的父親傑米是一名投資銀行顧問,她的母親則是家庭主婦。身為大陸富裕商業菁英階級,他們有能力負擔每個月1千美元(約新台幣3萬元)的學費。 「我們做了許多研究,發現寄宿學校對外向的小孩有所幫助,能讓他們變得更為獨立,培養出更好的生活技能。」蔣傑米解釋:「我們的凱莉是個非常開朗的孩子,她喜歡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我們把她送來試試。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們問她,是否想要繼續寄宿。她的回答是『好』。」 當被問到是否想念女兒時,蔣傑米的眼中充滿淚水。「一開始我們非常想念她。但我們認為由於這個世界越來越全球化,她遲早都會離開我們的。我們很早就放手,讓她能夠變得更獨立,讓她能夠在社會中生存。但是我們很珍惜和她在一起的時間。」他說。 富豪階級的教養觀中國大陸自1949年就有寄宿幼稚園,當初是為了照顧內戰中的孤兒,以及那些忙於政事、無法照顧子女的共產黨新政府領袖的子女。時至今日,從校門口接送區停滿的賓士和奧迪來看,送子女進寄宿學校的是另一個不同的族群。 1990年代,大陸就讀寄宿幼稚園的兒童人數激增,當時把年幼子女送入這類學校是流行的地位象徵。但近來,這個制度越來越不受歡迎,有些寄宿幼稚園,不論公、私立,都已悄悄關門,其他的則轉型為一般幼稚園。上海的中國福利會幼稚園過去是純粹的寄宿幼稚園,但現在22班中只有3班寄宿生。 寄宿生自我感覺低落「中國父母現在開始理解,在子女年幼時,多花一些時間和他們相處的重要性,因為子女正在學習,正處於成長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徐晶表示:「我們也建議父母,如果他們有時間和能力陪孩子,那麼一般幼稚園是比較好的選擇。」 心理醫生韓梅玲(音譯,Han Mei Ling)是寄宿幼稚園的批評者之一。她曾治療過數位因為曾在寄宿學校就學而受到創傷的成人和青少年。 「他們覺得被拋棄,自我價值低落。他們的人生一直努力要找個位置,他們不知道在自己的家庭中要如何自處。」她表示:「只有父母認為這樣能帶來獨立;這是一種殘忍的方式。」韓梅玲認為,家族榮耀取決於子女成就的這種傳統想法,是部分父母送子女進入幼稚園就讀的原因。 部分父母認為,寄宿經驗是能讓幼兒贏在起跑點的一種方式,最終希望子女能夠進入好大學就讀。但是,有一些過去曾就讀寄宿幼稚園的學生則反應,這是負面的經驗。 時尚模特兒王丹薇(音譯,Wang Danwei)3歲時父母離異,被送去寄宿。「我只能被動地接受,但我從來都不喜歡寄宿。」她表示:「後來我長大一些,進入寄宿學校就讀,一直感覺到很深的隔離感。我大部分的時間都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的,不願意認識新朋友。」 對幾乎所有的幼兒來說,要適應沒有爸媽的生活相當困難。白天時兒童忙著各種有趣的活動,但到了要睡覺時,康橋幼稚園的3歲寄宿生中,有半數都淚眼汪汪,吵著要找爸媽,老師們則忙著安撫學生。 「因為學年剛開始,所以哭的孩子比較多;那些哭出來的,都是新的寄宿生。」幼稚園管理者黃鶯(音譯,Huang Ying)表示:「過了2個月以後,就不會有孩子在睡覺時哭了。這些孩子帶著家人的照片,所以當他們需要父母時,可以和照片說話,就像爸媽在身邊陪著他們一樣。」 17歲的莫莉(音譯,Mo Li)表示,她3歲時剛去寄宿時也很難適應,但最終,這成了正面的經驗。「一開始時,我很想家;但寄宿學校的食物很好,環境也宜人,有很多樹。」她表示:「現在我覺得,與其他同年齡學生相比,我更獨立及負責。我也比其他同年紀的人更珍惜與父母的關係,當然是好是壞由你判斷。」
(圖說)北京市郊一所寄宿學校中,一名女孩正在幼稚園的宿舍睡覺,圖攝於2013年11月8日。(圖文/路透)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