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選角大師」:英雄式的「慧眼識英雄」傳奇 紀錄片「好萊塢選角大師」(Casting By)精彩無比,生動、緊湊、迷人地訴說一則演藝界幕後傳奇。 敘事手法極為高明,以一位女選角指導瑪莉安杜嘉蒂(Marion Dougherty,1923–2011)為經,帶出她的徒子徒孫和同行為緯,大量訪談歷朝歷代電視台和電影公司主管、曾受她提攜的明星,讓對這一工作毫無認識的觀眾也輕易理解這一行的訣竅、艱辛與樂趣。 剪接如行雲流水,大量珍貴平面及影像資料出土,連配樂都極妥切雍容。 導演湯姆唐納修(Tom Donahue)真的太厲害了,也感覺得出對電影、電影人太有愛了。 看資料,他訪談240人,最後僅能收錄57人,真令人扼腕。但本片露出的受訪者,巨星雲集的盛況,已夠觀眾驚豔珍惜。 當我看得熱血沸騰,認為「有為者亦若是」時,卻看到時移勢轉,你想當伯樂,但業界卻已經從專業導向轉成管理導向,那種英雄式的「慧眼識英雄」越來越被組織高層或導演壟斷,選角指導在經歷一輪成長曲線後,是否又成為專司執行的打工仔? 甚至,台灣根本沒什麼好發展選角指導,因為演員人才太少,大陸人才多地方廣,但行業潛規則卻嚇死人的多,也輪不到專業人士拍板受寵。 所以呢,本片一頁選角指導的黃金史,固然結束在她和某些同業與徒子徒孫的遺憾中,但未嘗不能說她已經幸運無比的光榮退場了。 *「梅西的世界」:關心「多元成家草案」的人都該一看 「梅西的世界」(What Maisie Knew)是好片,儘管前面眾多生活化短場,讓人有點抓不住頭緒;以小孩視線為主的攝影機角度,也讓觀眾對構圖稍稍需要適應。 但越看下去你會越佩服好萊塢的勇氣,改編十九世紀小說卻如此有現代氣息,而且敢於不遵循一般商業劇情片選一個主軸搭配幾條副線的敘事法,就這麼點點滴滴出出入入,看似沒大事發生地講完一個精彩的好故事。 一對鬧離異的夫妻,表面都愛六歲女兒梅西,都在搶女兒,但各自性格缺陷與自欺,卻在各種小事上一一浮現。加上打起法律攻防戰時雙方陸續出現的新伴侶,都讓梅西出現先排斥、後接納、最後反更加依賴的各階段反應。 於是,傳統家庭倫理片父母子女的關係,變成生父母+繼父母的親子關係,這對於目前台灣在吵的「多元成家草案」(分婚姻平權、伴侶制度、家屬制度三類),尤其是家屬制度,非常有啟發作用。 誰說一個奠基於血緣組合的家庭,就會充滿愛、和諧、關懷、互助、理解? 誰說人類社會不能發明新的群居制度?誰說現在沒有的法律不可能在進化前提下新增或修訂? 某些守舊與偏狹宗教人士用來指責非傳統法律規定婚姻制度的新制度的理由,禁不起事實檢驗,誰說新制度就會帶來多P、性錯亂、性侵、家暴、亂倫、孩子成長認知障礙(甚至還有人說會導致人獸交?!)? 要打擂台,平均水準也太差了吧? 這些問題,現在以一夫一妻異性戀價值觀為主的「正常」婚姻制度下,哪一樣少了?哪一樣罕見?哪一樣不天天發生在全球各個角落、出現在各種媒體報導?某些異性戀和基督徒有什麼好說嘴呢?制度裡面是人在活著,制度歸制度,個案的人歸個案。 如果因為開放婚姻平權等條例會造成某些狀況(的確世界之大,是可能發生各種問題),那麼是否可以以一夫一妻異性戀婚姻中,每年造成那麼多亂論、外遇、家暴、性侵、傷害小孩認知與學習為由,廢止婚姻制度? 本片呈現的小孩經歷,正是活生生的樣本,大人用自以為是的親情爭奪孩子的主權,也爭奪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這是剝削、搶奪與賄賂,是逼純真的小孩選邊站,是刻意抹黑曾經的另一半。 相反的,本片與現實中基本上大不同的是對繼父母的「浪漫化」,梅西如此幸運得到更多的愛(儘管讓她差點喘不過氣),繼父母還如此帥哥美女,這絕非現實中輕易可見的。 所謂史考特麥基席(Scott McGehee)、大衛席格(David Siegel)聯合執導不知如何分工,但他們確實交出很棒的成績單。四位成人演員和長相憂鬱的小女孩Onata Aprile都令人信服。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