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十八日即將就是否脫離英國獨立進行公投。這個號稱現代國家「最文明分手禮」的公民投票,在英國眼中,一直認為通過的可能性不高,因此始終輕忽以對;直到上周民調突然出現「死亡交叉」,獨派聲勢大旺,英國政府才趕緊喊話造勢補破網。這些安撫策略能否奏效,再隔兩日即見分曉。自去年蘇格蘭議會提出要進行「獨立公投」以來,「反獨派」的聲勢在民調上一直遙遙領先「主獨派」,一個多月前還領先達廿個百分點。也因此,英國的卡麥隆內閣對此事一直不以為意,認為倫敦方面無需太過著力反對,或作太多政治宣傳,只要留給蘇格蘭的統、獨兩派去辯論即可。畢竟,出身蘇格蘭的英國前工黨首相布萊爾、布朗及前財政大臣達林等要角,都堅決為蘇格蘭應留在英國辯護。
由於這種「公投不會過」的預期,再加上一種想要創造民主政治「文明典範」的驕傲心理,英國政府便對蘇格蘭公投採取坐視策略,遑論拿出熱情來召喚或勸服蘇格蘭人留在英國。相形之下,由「蘇格蘭民族黨」領袖薩蒙德領導的獨立運動,多年來鍥而不捨地爭取自治權,再進一步走向獨立,是勢必完成的使命。也因此,獨立的旗幟在蘇格蘭大街小巷四處招展,這與倫敦的冷漠恰成強烈對比。
過去半世紀,現代國家追求獨立的道路往往相當坎坷,甚至極為慘烈;屈指可數的例外,就是捷克與斯洛伐克的協議分手。這次蘇格蘭獨立公投,是根據聯合王國民主協商之共識進行,條件之寬鬆,世所罕見。其特別之處有幾:一、全英國有六千四百萬人口,但僅蘇格蘭的四百萬登記選民,即可自行決定其去留;二、允許定居在蘇格蘭的五十萬外國人參與公投;三、相對的,不住在蘇格蘭而居住在英國其他地方的蘇格蘭人,也沒有投票權,其人數達八十萬人;四、年滿十六歲以上的居民即可登記為選民。
這樣的公投辦法,表面上看顯得極為民主而寬容;但若進一步思考,則未免給人粗疏的感覺,甚至存有疑慮。例如,外國人可以參與公投,反而是蘇格蘭公民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移居英格蘭等地,即被剝奪公投的權利;這樣的條件是否合理,不無疑問。畢竟,這是一個事關民族認同和國家前途的公投,刻意排除一群本地公民、卻又納入一群外國公民,且其比例都相當高,確有可能降低民意的代表性。
曾號稱「日不落國」的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近年來其實已經漸漸習慣失去帝國輝煌風光的日子。但是,一旦蘇格蘭決定從聯合王國中分裂出去,英國將失去三分之一的領土,十分之一的人口,失去其核潛艇基地,失去北海油田的龐大資源,失去四分之一的電力供應,和近百億英鎊的旅遊收入,國家整個政經體系也必須面臨重組的局面。這樣的損失,對英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將是重大打擊,對英國人民的光榮感恐怕更是致命的一擊。也因此,首相卡麥隆近日率朝野政黨領袖飛到蘇格蘭,允諾給以更多的自治權和財政補助,希望說服蘇格蘭人民投下反對票。
就在香港人民要求特首「真普選」而遭北京悍拒之際,英國讓蘇格蘭進行如此條件寬鬆的獨立公投,兩岸三地人民只能羨煞。如果蘇格蘭獨立公投過關,對於許多長期爭取獨立的地區,如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巴斯克等,也將是極大的鼓舞。但話說回來,任何地方的獨立問題,都必須回到各自的主客觀條件去討論和面對,恐怕沒有太多「借鏡」的餘地,因為每個國家面對的處境不同。
無論這次獨立公投能否過關,經過此役,蘇格蘭和其他聯合王國成員的關係恐怕都無法再像從前一樣了。如果這次公投不過,至少可以喚起英國的警覺,更加謹慎地處理與蘇格蘭的關係,不要以為事情不會成真;而如果這次蘇格蘭一舉衝破獨立的門檻,恐怕亦未必是好事,因為雙方從未認真、完整地思考過所有分手的問題,接下來對雙方的各種衝擊均難以逆料。
許多台灣人在畢業典禮上唱過的《驪歌》,正是由蘇格蘭民謠《Auld Lang Syne》所改編,英文版歌詞第一句:「舊日朋友豈能相忘,從此不再懷想?」如今,驪歌初動,不知蘇格蘭獨立公投是否會弄假成真,朋友相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