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到日據時期,新生高架橋還沒出現,只有用來排水防洪的「特一號排水溝」,後來溝渠兩側加蓋,闢成道路,就是新生南北路。八○年代,為了改善台北市西南地區的迂迴交通,市政府在特一號排水溝上方興建新生北路高架道路,成為市區南北向的交通大動脈。 但是新生高架道路通車已經三十一年,每日行經車輛極多,橋樑結構多處產生裂縫,加上原設計的伸縮縫及匝道引道過多,車輛行駛顛簸有如路上行舟,舒適度大受影響,產生的噪音也影響橋樑兩旁居民安寧。郝龍斌市長上任後,決心為新生高架橋進行全面改善工程。
新生高架橋改善工程除了補強橋墩柱和改善路面,提升耐震能力,讓行車更平順外,最重要的是重建圓山匝道,直接連結中山北路,大幅縮減士林地區與市區的交通時間。此外,並重建護欄,新設隔音牆,降低行車噪音對鄰近住宅的影響。
另外,社子島過去一直是滯洪區,長期守護台北市區在汛期間的安全。也因為滯洪區,社子島禁建限建,地區發展幾乎完全停滯,郝龍斌市長上任後大力推動社子島防洪計畫,不斷跟中央溝通協調,終於在二○一○年通過,社子島獲得了開發的機會。
社子大橋就是開發社子島的第一箭。原本社子島進出台北市區的唯一出入通道為延平北路,道路狹小、彎曲,交通極為不便。自從二○一三年九月社子大橋通車後,社子島與北投士林地區的往返不便從此煙消雲散。社子島不但多了一條對外聯通道路,北投、士林兩地也縮短距離,像是從北投石牌地區到士林區福安里縮短了三公里,單趟車程節省了十五至二十分鐘,大幅減少上班族的通勤時間。
鄰近關渡平原與水鳥保護區的社子大橋,寬廣的橋面配設有汽機車道外,還規劃人行道和自行車道,讓各式用路人都能安全地「分道揚鑣」。同時橋面上設有景觀平臺,經過的民眾可以在此休憩,縱覽基隆河。
小辭典
●1975年新生高架道路開工建造,1982年完工,1983年正式通車。
●新生高架道路改善工程於2008年7月26日開工,2009年10月10日重新通車。總工程經費為13億2,000餘萬元。
●新生高架橋的每日車流量,尖峰時段雙向車流量統一換算為小客車數每小時合計有6,000輛,每日負荷雙向車流量有7萬輛。
●社子大橋2009年5月6日開工,2013年2月5日完工,同年9月18日通車。
●社子大橋主橋長250公尺,是國內首座具斜橋塔自錨式斜張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