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轉型的時機。就像臺灣IT產業一度在廈門發展得風生水起,但近幾年,由於電商衝擊和市場不景氣,數位台商進入「冰凍期」。這些台企未來該如何發展?究竟該轉型還是轉行呢﹖臺灣IT人又是如何在轉型發展中找到商機的?
百腦匯從單一性IT賣場漸成為複合型的賣場,打造「臺北東區」,「IT+美容+時尚」一體化的複合型商場。同樣面臨經營困難的大正電腦城則選擇重新起步,走藝術商業模式道路,轉型為一個創新的人文館,以生活美學為核心,將商場面積較小的劣勢轉變為優勢,同時配合精緻路線,招收高品質的商家入駐。
也有毅然決然在人生路上轉彎的案例。長期忙於IT工作的台商馬克遇到2003年SARS重創,選擇離開IT行業,開辦臺灣特色民宿的道路。而早期從事單一遙控器成品、按鍵出口外銷的台商許政郎則一如既往,面對嚴峻的形勢做出內部升級的抉擇,轉做3C電子產品等。
台商們用他們的經歷講述從IT業轉型升級的多種途徑與方式,主要是不懈堅持與獨樹一幟的想法讓他們走得更遠。
藝術品是物質文明發展的具體物件,具欣賞和經濟價值,也因此,大陸藝術品市場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由海西晨報主辦的「海西藝術指數」,也得以應運而生。
可見綜觀整體環境,兩岸創意經濟投入逐年增長,產業地位指日可待。在臺灣,其雖已是支柱性產業,但發展已趨緩,與國際上文創產業通常優於經濟發展的趨勢背道而馳,顯示其文創產業政策有必要再行修正。
同時,大陸的文創產業發展非常迅速,顯示已進入穩定發展期,成為支柱性產業指日可待。兩岸之間要如何截長補短,成為近期最熱的議題之一。
【完整內容請見《兩岸商情》月刊2014年11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