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懲罰不是目的,讓孩子知錯改錯才是目的。那麼,什麼樣的懲罰才有用呢?有三個辦法可以借鑒:
★查清事實
面對一個打架的孩子,首先要查清事實,才能不冤枉他,讓他心服口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中國文化中對懲罰有這樣的原則:「有心為善,其善不貸;無心為惡,其惡不懲。」意思是說,成心做好事,不必去表揚,無知犯錯誤,不必去懲罰,而明知故犯者,一定要嚴懲。對於無知犯錯的孩子來說,比懲罰更重要的是明辨是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當過校長。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個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
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在那裡等他了。陶行知先生明白教育小男孩的契機來了,他掏出一顆糖給這個同學,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陶校長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男孩摸了摸頭,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行知又說道:「據我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這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陶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打他。」
陶校長於是又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糖,說:「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男孩拿著四塊糖果,帶著感動離開了校長辦公室。
孩子是一個「矛盾體」,他可能會成為一個有純正品質的人,也有可能成為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果,就像四份愛心,讓小男孩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愛,什麼才是真正的勇氣。
★批評是必要的
面對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批評是必要的,但有時寬容的效果更佳。
在古代,有一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裡散步,看見院牆邊有一張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弟子違反寺規,翻牆出去了。老禪師也不聲張,靜靜地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個時辰,果然聽到牆外一陣響動。隨後,一位小和尚翻牆而入,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院落。這時,小和尚才發覺,剛才他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這事不小,頓時令小和尚驚慌失措,瞠目結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候師傅的責備和處罰。老禪師以很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師傅並沒有厲聲地責備小和尚。
一句平靜話語,讓小和尚頓悟,內心成長了許多。從這之後,小和尚再也沒有偷偷出去玩,從此專心致志學習佛家經典著作,領悟人生道理。
家教也是如此,家長要善於運用寬容的力量,讓孩子內心深處受到觸動,獲得前進的力量。寬容的力量,往往會帶來一個圓滿的結果。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要讓做錯事的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一對日本老人居住在美國。一天,一顆球飛來,打碎了他家的玻璃。老人說:「可能是踢球的孩子打碎的,按照東方的習慣,此時肇事者的家長應該出來賠禮。」但是,直到天黑,都沒有人出來對這件事負責,老人心裡很不爽。
第二天一大早,有一輛汽車停在他家門口,車上跳下來一個黑皮膚的男孩子。「對不起,先生,昨天的玻璃是我打碎的,可是,昨晚玻璃店關門了,只好今天一早賠給您。」男孩說完,從車上搬下來一塊彩色玻璃,安裝上去。
老人很感動,進屋拿出一包剛剛買來未開封的糖,送給這位黑人孩子,以示感謝。不一會兒,黑人孩子的父母出現了, 他們退回了這包糖,客氣地說:「我們的孩子犯了錯誤,不應該得到這樣的獎勵。」
日本老人十分感慨。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多麼有效的方法。不用打罵的方法,只用讓孩子知錯改錯的行動,就足以讓孩子受到教育了。
~以上資料摘自《媽媽這樣做,孩子一定成功》盧勤◎著
人類智庫【人類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