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票選「2015下半年最多教育人抱怨的話題」,第一名一定是「行政過量」。 教育部調查發現,訪視評鑑、會議研習、公文文書及活動競賽,是行政壓力的最大來源。 今年7月到10月,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台大教授葉丙成、大直高中老師黃益中、瑞祥完全中學主任莊福泰等七位教育人士,不約而同為此撰文發聲,動輒數千則轉貼。 2.7天一評鑑 工作負擔超標 早在2006年,「行政過量」問題就曾登上全國報紙版面。十年過去,透過社交媒體層層分享、按讚,老問題竟然燒出新野火。從9月至今,宜蘭等五縣市陸續宣布不再配合評鑑規模最大的教育部「統合視導」,台北市等縣市支持縮減與緩辦,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也出面聲援。 開出拒絕視導第一槍的宜蘭縣長林聰賢直言,評鑑已淪為「形式化」與「造假化」。 行政過量引爆的效應,是行政人員士氣低落,導致「行政大逃亡」。 2006年,時任台北市景興國中校長張勳誠調查發現,民國90∼94學年,國中教務、訓導、總務主任平均年資僅1.8年,相當五年換3∼4人。還有96%教務主任表示,教師兼行政人員,工作負荷太大,續任意願低。 這個現象如今更嚴重。2012年,台北市曾發生某國中行政人事未定,排不出課表,開學第一天全校自習的離譜事件。今年暑假,台南市則傳出超過20個國小行政團隊喬不定,校長們到處拜託老師接主任與組長,「只差沒下跪!」 過去長達數十年,行政職大多是教師晉升的光榮之路,老師們還會在參加主任甄試前訂做西裝。誰能想像,時過境遷,為何行政成了眾人迴避的「火坑」? 火坑1 評鑑過量 學校被迫造假 9月開學前,宜蘭縣教育處長文超順統計出一串驚人的數字:宜蘭縣學校評鑑多達74項,以每年上課200天來算,教師平均每2.7天要接受一項評鑑或訪視;其中,中央部會15項、縣府15項,統合視導更占44項,超過六成。 一項評鑑,就要數十頁圖表與照片,學校得準備三個月到半年。「如果這些工作有益於孩子的學習發展,大家都願意承擔,但一點幫助都沒有,」9月中,「教師屆奧斯卡獎」Super教師獎得主、高雄市瑞祥完全中學主任莊福泰在得獎感言揭露,為填寫評鑑中多如牛毛的表格,主任與組長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 師鐸獎得主、彰化縣二水國中前學務主任楊傳峰也說,晚上孩子在寫功課,他就在一旁寫計畫。有次他在主任LINE群組留言,「11點我還在家裡寫計畫。」有人回傳,「別難過,我也在學校寫。」還有人說,「別難過,我昨天半夜2點還在寫。」 這些計畫非寫不可。因為每項計畫,都左右學校的評鑑分數及補助金額。雖然許多計畫補助金額僅有區區數千元,老師們仍抱著「多爭取一點錢,就能為學生多做一點事」的心情,熬夜苦撐。行政工作為何愈來愈多?是過去十多年逐步增加的結果。
難題1〉 編制少12人,行政量不減 一間編制完整的大校,有教務處、學務處、總務處、輔導處四位主任、12位組長;小校卻只有二位主任(教導、總務)與二位組長(教學、訓導)。少了12個人力,行政量卻沒有相對減少。 陳清圳是雲林縣古坑華南國小校長,也是樟湖生態國中小代理校長。這兩所學校,各年級都只有一班,每年校務評鑑前一個月,華南國小三個組長和主任都是連續一個月凌晨下班。宿舍數量不夠,陳清圳於是讓出宿舍,去睡校長室地板。 即便如此,兼行政職的老師還是告訴他,「一年『服監刑期』滿,我就要離開了!」 偏鄉小校的孩子,高比例來自隔代教養與弱勢家庭,需要更好的教學及額外照顧,彌補崩壞的家庭功能。這些學校靠老師用熱情苦撐,若行政不減量,他們可能滅頂。 去年,樟湖完全中小學十多位老師走掉1/3,得召聘五位新老師。陳清圳心急如焚,終於在9月28日教師節那天,找齊人選。 即使暑假就找到好老師,但是也沒有辦法保證他們不會因其他學校開出更好的條件,而放棄偏鄉。 因此,陳清圳不知何謂「放暑假」,因為每年7、8月他都在到處「拜託」老師參加甄試。 難題2〉 導師兼主任 年年找新人 老師兼行政意願低,有些學校便將代理老師推入「行政火坑」,陳清圳不想這麼做,正式老師只得身兼多職。 華南國小的兩位組長,還身兼導師,只好利用下課或放學後處理行政,填完自己班的資料,再填全校資料。而樟湖生態中小學被縮減一個處室,剩三個主任,卻得做兩個學校的行政量。 因此,這兩個學校就像遲交作業的學生,經常被公布在教育處的公文遲交名單上。陳清圳覺得委屈,「給錢時,是一個學校;交報告,卻要兩份。」 今年5月,又有正式老師申請調校,代理老師的一年聘約也期滿;因為地區偏遠,很難吸引優秀老師主動報考;年復一年地找老師、找行政,即使是學校年年增班、曾獲師鐸獎的超級校長陳清圳,也被壓得喘不過氣。今年7月初,他沮喪地在臉書寫下,「如果連我也興起想棄守的念頭,路,會越來越遠。」驚動教育部長吳思華親自回應。 幸好,因與公益團體「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合作,華南國小比往年更早找到老師。不料9月開學前,又來了一道難題,因為廠商嫌學校太遠,不願送營養午餐。 難題3〉 地處偏遠 社區事務一肩扛 可以找社區媽媽,自己買菜、自己煮嗎?答案是幾乎不可能。 根據「學校衛生法」,營養午餐須由營養師監督,還要優先採用中央農業主管機關認證之在地優良農業產品;一般家長並不具備這樣的專業,地方小農也沒錢做相關認證。種種限制,使校方動彈不得。
景氣不佳,全台企業面臨經營困難,使得近來許多人選擇回學校充電。 全台正掀起一波在職進修熱潮,包含EMBA的碩士在職專班,尤其是炙手可熱的新選擇。 據教育部統計,民國103學年度,已有上百所學校開設碩士在職專班,當年度就讀學生人數超過5萬人。 「產業亟須轉型,社會議題日新月異,學生的就讀動機強,」台大教務長莊榮輝觀察,台大過去五年來碩士在職專班,都吸引上千人報名,104學年度更突破1300人,錄取率僅三成,除了EMBA外,以資工系、政治學系和國發所的碩專班最受歡迎。 為因應市場需求,台大今年還在竹北開設「事業經營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瞄準當地的科技新貴,第一年就吸引217人報名。 在所有的在職專班中,EMBA一直是最受關注的指標。 產業轉型,回校園儲備能力 儘管大陸EMBA崛起,台灣各大EMBA歷年報名成長幅度已逐漸趨緩,不過前段學校的EMBA依舊表現亮眼。 像台大EMBA 102學年度報名人數從380人倍增到915人,政大EMBA歷年皆多達500人搶讀,中山EMBA今年吸引260人報考,比去年的207人,增加30%。 台大EMBA執行長謝明慧表示,隨著紅色供應鏈崛起,加上新興市場急起直追,來自科技業的學生無不繃緊神經,因此才紛紛選擇回校提升專業能力,同時拓展人脈。 10月底,台大EMBA招生說明會上,就有一名應考生表示,自己任職的公司正在海外擴點,未來有機會外派,因此決定報考,加強國際經營的知識。 交大EMBA執行長鍾惠民也觀察,科技變化很快,包含行動商務、雲端技術和共享經濟學等,未來企業的獲利模式將改變,專業經理人為了更具備前瞻思惟,才又紛紛進校園在職進修。 為抓緊在職進修和終身學習的風氣,許多EMBA執行長也馬不停蹄到科技園區招生,其中中山EMBA執行長林東清不僅到校友會等社團宣傳,也前往台南和台中等地搶學生,「潛在的學生很多,沒有招不到學生的問題!」他樂觀地說。 成立境外專班,拓展生源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EMBA全球排名榜,今年中山EMBA排名第64名,是連續兩年全台唯一進百大排行的學校,獲國際認定,讓中山EMBA每年都吸引十多名來自外縣市的學生。 不僅國內,海外招生和成立境外專班,也是各EMBA拓展生源的方向。 例如北科大今年與蘇州大學商學院合作,在上海開設EMBA碩士在職專班。 今年9月,台北大學也在大陸廣州辦理「台北大學—廣州中大EMBA境外專班」,邀請歐盟區域委員前祕書長史塔爾(Gerhard Stahl)、行政院前副院長邱正雄和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等人上課。
【掌握世界趨勢】遠見+科學人
掌握時代脈動!訂《遠見》一年加贈《科學人》一年,再送《癌症密探》、《走過演化》兩本好禮! 新知價 2,520元
商務時尚 俐落隨行!訂《遠見》一年,贈Travel Fox旅狐索隆尼後背包! 都會價1,980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