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儲存的下一個技術戰場是容器

 
每週二∼六出刊.2016.11.09
 
本 期 目 錄 簡介/舊報明細
儲存的下一個技術戰場是容器
程式設計的「設計」
爭取創投必做這些事

優惠訊息

掌握大數據未來新趨勢,Big Data Innovation Summit!
Chef 自動化組態管理實戰講堂
機器如何解讀租屋網內的龐雜資料

人物專訪 

儲存的下一個技術戰場是容器

容器技術是IT未來必然的趨勢,容器賦予應用程式快速翻新的彈性,基礎架構也要有能力應付劇烈變動的需求,但是,過去10年累積的儲存技術大多不適於容器,儲存技術如何因應是新挑戰

Pure Storage創辦人兼首席架構師John Hayes


剛於10月10日滿7歲,公開上市才1年的美國儲存新創公司Pure Storage,產品問世才5年,就成了固態儲存陣列的領導廠商之一,更是近幾年來掀起全固態儲存陣列市場激戰的主要推手。

Pure Storage在2016年的年營收預估可達到1.8億美元(臺幣50億元),更被視為是繼NetApp之後,15年來最有機會挑戰10億美元獨角獸的儲存新創公司。Pure Storage創辦人兼首席架構師John Hayes正是打造出全快閃產品顛覆傳統儲存市場秩序的關鍵人物。

這位才三十多歲的型男技術首席,不同於專注產品研發的另一位創辦人兼技術長,John Hayes更關注於儲存技術架構的演進和IT基礎架構的變化。他目前關心的兩大儲存議題,一個是現有軟體如何因應快閃技術的成熟來調整架構,另一個則是新一代容器(Container)技術帶給儲存技術的衝擊。

John Hayes表示:「Docker容器架構最大儲存挑戰是,你根本不知道資料存在何處,」也因此,他認為,過去10年發展的儲存技術大多將不適用於容器。

自從7年前,英特爾在主機板上內建了多項原本需要專屬儲存硬體才會有的機制之後,顛覆了過去由專屬硬體主導的儲存市場,只需要一套通用型伺服器搭配儲存軟體,就可以打造出效能不輸老牌儲存公司推出的產品,也帶動了一波儲存新創公司的崛起,從快閃陣列產品切入了的Pure Storage就是其中一家。

John Hayes表示,儲存產品的競賽,研發效率是關鍵,採用標準伺服器來研發儲存產品的模式,正是Pure Storage能快速推出新款產品的原因,每6∼18個月就能跟上最新一代的伺服器技術來翻新產品線。

 閱讀全文
專欄 

程式設計的「設計」

你只想寫程式嗎?或者你想從事程式「設計」?

林信良
因在網路上經營「良葛格學習筆記」(openhome.cc)而聞名,曾任昇陽教育訓練中心技術顧問、甲骨文教育訓練中心授權講師,目前為自由工作者,專長為技術寫作、翻譯與教育訓練。喜好研究程式語言、框架、社群,從中學習設計、典範及文化。閒暇之餘記錄所學,技術文件涵蓋C/C++、Java、Ruby/Rails、Python、JavaScript、Haskell等多個領域。


英文的Programming一詞,中文翻譯為程式設計,而對於Programmer,也就順勢翻譯為程式設計師,然而如果拿掉「程式」兩個字,只看「設計師」這名稱,一般人會聯想到什麼?穿著時尚服裝、有著帥氣美麗的外表、拿著筆認真思考創作的形象,我想,絕對很少人會與程式設計師聯想在一起。

設計何以重要?

英文職稱上與程式設計活動相關的,大概就是所謂的系統設計師(System Designer,SD),不過,一般人對這工作還是很難與設計師形象結合在一起;要說到與程式相關,且形象上比較接近的工作,大概是近幾年開始受到重視的UI設計師,然而,談到UI設計師要不要會寫程式這類話題的話,多半就能吵上一架,顯現出「設計師」與「程式設計師」從事的,實際上就是不同的活動。

我會開始去琢磨「設計」這兩個字的意義,其實是因為把玩程式3D建模的近一年來,對於每個作品在著手設計時,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作品的「梗」在哪?

程式3D建模只要留下參數,一個作品就可以衍生出無數個作品,若只是要在作品數量上灌水,是件輕而易舉之事,只是這麼做毫無意義,既然是程式建模,自然得發揮程式設計的優勢,有時是隨機迷宮、有時是隱藏於其中的數學,偶而來自女兒的手工創作,而更多時候是會問:這模型建出來很漂亮,它裡頭的「設計」是什麼?

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一個設計要具備什麼元素,才算是個設計?」

就如同我在某一次記錄OpenSCAD的文件〈文字與圓球〉寫到:「你得去觀察,然後思考,尋求規則,接著逐一解決,不單是數學需要這個過程,也不單是程式需要這個過程,你玩弄任何的東西都需要這個過程,這麼一來,你的設計才會被賦予深度,才會有靈魂!」

實際上,我也不是第一個對「設計的設計」是什麼發出疑問的人,軟體界經典作品《人月神話》的作者Federick Brooks,甚至為此寫了本《設計的設計:一位電腦科學家的設計歷險》。他在序中,就談到:「不論心理上或實務上,設計的過程並不被充分瞭解」,並談到他的研究動機之一是「各個領域中,在最佳實務與平均實務之間,以及平均實務與半調子之間,存有巨大差距」。

由於存在著巨大差距,Federick Brooks想要探討的是,設計的過程是否有一些規則可循。

因為,他認為:「許多設計成本都是耗在重做的部份,亦即錯誤修正」、「平庸的設計可證明既浪費地球資源、破壞環境,以影響國際競爭力」。

而這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句話:「糟糕的程式設計師,一年可以創造兩到三個工作」。

程式設計領域外的「設計」

實際上,如果想要瞭解程式設計中的設計,可以暫時跳開程式設計,先看看這個領域之外的設計是什麼。

身為軟體界的大師,《設計的設計》一開始雖然是從軟體工程師的觀點來看設計,然而後續就跨足到其他領域,最後來到海濱別墅、廂房擴建 、廚房改造等設計的探討、也回顧了自己經手過的System/360、OS/360之設計,甚至連《電腦架構:概念與演進》的書籍設計也列入討論。

除此之外,在網路上搜尋「什麼是設計」,可能得到許多的解答,其中有些共同點,例如,〈什麼是設計〉中,談到了:「設計師就是解決問題的人(Problem Solver)」,而〈跟四歲小孩解釋「什麼是設計」〉中,談到:「設計是為了讓任何東西變得容易使用,或是容易理解」,這指出了設計與藝術的不同:設計可以是一種藝術,藝術卻不一定是設計。

 閱讀全文
書摘 

爭取創投必做這些事



找對創投業者最好的管道是:向友人或其他企業人士打聽,從他們口中聽取交好的創投業者的第一手資料,以及創投業者如何幫助他們。這也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因為由雙方都認識的企業人士,為你引介創投業者,肯定比冒昧寫信接洽公關信箱要管用許多。

如果人脈不廣怎麼辦?想想早期的創投業,創投業者連地址都很難找,也很少將資訊放上電話簿,即使工商服務版也很難看到。如今,創投業者有自己的網站、部落格,也常發推特,甚至把自己的聯絡信箱放在網站。

關於創投夥伴人選,創業者能發現的資訊絕對不只聯絡資訊。你可以找到對方投資哪類公司、偏好的發展階段、實績、挫敗、方法及策略(至少知道行銷手法),以及重要人物的背景。

若創投業者有使用社群媒體,你還能到上面找各種情報,並且臆測對方的嗜好、對投資的想法。

不難想見,從社群媒體找上素昧平生的創投業者,是建立關係不錯的起點。因為成為創投業者的粉絲,可以滿足對方的虛榮心;在創投業者發布的文章底下謹慎地發表評論,也可以讓創投業者留下印象,甚至開啟彼此合作的關係。

評論的內容不見得都要扯上商業話題,不妨站在私人的立場,提出建議、維持互動,秉持「施比受更有福」的公關鐵則打好關係。還有,千萬別忘了,想要到錢,你得先開口向對方討教。

募資之前要先做好功課。以我們為例,如果我們收到醫療科技業者的營業計畫書,或對方堅持要簽保密協議(NDA),才肯給我們看營業計畫書,那我們就知道,對方在找上我們之前沒做好功課。如果對方夠幸運,我們會讓資料齊全、服務周到的募資公司優先,而這種不用功的公司就排在後面慢慢等;倒楣的話,我們連理都不會理。

一般創投業者每年會收到上千次的徵詢,絕大多數都是來自不熟的人或陌生人的探聽。所以如果想提高收到創投業者回覆的勝算,可以上網查詢、找人推介,而且要用有望打中對方心坎的方式出手。

創投業者如何做投資決策?

創投業者是怎麼決定投資一家公司?一般流程又是如何呢?創投業者千百種,我們就從最一般的講起吧。

找上創投業者的途徑,會影響接下來的流程。有些創投業者只募資給本來就有聯絡的企業人士,有些則偏好同業引介,有些只投資增資的標的,謝絕初次的創業者,也有像我們這種,會募資給各種階段及生命週期的企業人士,也幾乎不回絕任何找上門來的創業者。不管怎樣,重點是:無論經由適當的管道牽線,或從零開始,一旦和創投業者搭上線,一定要迅速做出判斷。

接著,搞清楚創投業者主要聯絡窗口的角色。如果你接到投資副總的電子郵件,先想想對方的工作是物色生意,生意做不做得成,不太可能由他決定,但不是說這個人不見也罷,而是別高興得太早,等到有普通合夥人或常務董事出現,而且真的理你時,再高興也不遲。

你和創投業者最早的少許互動,由對方的作風及一開始的窗口而定,通常待遇差別很大。不過,等到創投業者終於不再只是一時興起,就會著手盡職調查的流程;這道手續並不是正式法律上或技術性的關注,而是代表「我要邁向下一個階段」。

在盡職調查階段,創投業者會問起很多事,像是簡報、預測、客戶管道、目標、開發計畫、競爭力分析、團隊背景等,這些都很正常。有些創投業者比較老經驗,你拿什麼東西募資,他們就看什麼;有些創投業者會交代很多工作,讓你忙到雞飛狗跳。不管如何,提供資訊前,要確認自己是在和合夥人(常務董事或普通合夥人)層級交手,而不是對方的投資副總在探底細而已。

創投業者進行盡職調查的同時,記得要討回人情,要求創投業者介紹其他經手過的企業創辦人;你可以和對方合作過的創業者聊一聊,打聽到的消息會最清楚實在。別擔心問到創投業者沒做起來的企業人士;創投業者心知肚明,既然他們會四處打聽你,自然不會顧忌其他創業者對他們的看法。

 閱讀全文
前期文章 全部歷史文章
出刊日期 出刊主題
2016-11-08 支援三大安全事件管理系統,卡...
2016-11-05 你腦袋的C更新了嗎?
2016-11-04 資料中心作業系統DC/OS 1.8版...
2016-11-03 不只是虛擬化!微軟Windows Se...
主編推薦  
專家:4台股值得長抱50年
一起來吃著美食搭配啤酒∼
享受自然∼讓你煩惱拋九霄
九份外拍∼神隱少女4ni
我要訂閱這份報紙 我要取消這份報紙 訂報說明
.本電子報內容由 iThome online 提供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中心
廣告刊登消費者保護兒童網路安全關於PChome徵人
網路家庭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c PChome Onli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