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世界大學排名公布,總見台灣的大學們節節敗退。接著就是媒體、立委連番砲轟為何退步。指標型大學主管訴苦表示資源嚴重不足,年度預算只有香港、新加坡、大陸同級大學的五分之一。接著會有其他大學批評指標型大學,都已比其他大學經費更多還哭窮?最後結尾,就是新聞留言區許多民眾批評大學死要錢、「叫獸」無用的留言。這戲碼年年不斷重演。
台灣是否需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若問我,我也認為對未來發展而言,台灣是需要有好大學來孕育人才。但關鍵不在於大學裡的人怎麼想,更關鍵的是,社會大眾怎麼想。確實,要跟國際競爭,是需要更多資源。但這些年來,大學無法說服台灣社會,為什麼在整體財政變差、納稅人自己也苦哈哈時,還要加碼給大學更多資源?這對社會有什麼幫助?大家生活會變更好嗎?如果不會,憑什麼社會要挹注更多資源?
台灣高教最根本的問題:大學長期以來並沒讓社會感受到,大學對社會的價值在哪?台灣這麼多家大學,包括指標型的大學在內,哪一家真正做到讓台灣社會覺得:「有這所大學真好!」?很顯然的,這樣的聲音並不常聽到。對社會大眾而言,只覺得念大學有畢業證書比較好找工作。除此之外,大眾沒有深刻感受到大學的價值在哪。因此當大學喊著需要更多資源時,往往遭受大眾的質疑與批判。
台灣的高等教育必須要開始思考,如何做到讓社會感受到大學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大學如何讓社會覺得存在是有價值的?最直接也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做好教學!如果大學能真正做好為社會培育人才的工作,這是讓社會最有感的。爸媽若看到大學真正很用心的在栽培孩子成為一流的人才,而不是放牛吃草、任由學生混畢業。當爸媽的,自然會覺得「有這所大學真好」。
除了教學外,大學也必須更直接、更勇於幫社會解決現有問題。以成大蘇文鈺教授為例,為了幫助弱勢孩子早日立足、脫貧,他努力的找尋各界資源,長期每周去鄉村教弱勢孩子寫程式。這些孩子的表現令人驚艷!蘇老師的努力感動許多人。非學術圈的許多人,因為蘇老師而對成大有了更多肯定。覺得成大對社會作出了貢獻。幫助社會解決問題,這就是一所大學最重要的價值!
最後,延攬一流的人才作前瞻的研究,固然是對大學很重要的。但如果沒有好的論述讓社會感受到這些研究是如何利益眾生,這將很難得到社會支持。除了篇數、點數外,大學也必須幫助社會了解,這些研究對人類文明、生活究竟有何貢獻?這樣才能讓大家理解大學作這些研究的價值。
台灣高教在悲嘆資源不足之餘,必須力尋轉機。我們應開始好好反思,大學如何才能做到讓社會真正感受到大學的價值?如果做不到,將很難要求到更多的資源的。惟有努力作到讓社會認可大學的價值,台灣高教才有可能說服社會給予更多資源,為台灣孕育未來的人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