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一所幼兒園之邀,和園所的家長分享孩子的學習及生活。
老師訂的講題是:「與孩子漫步生活中」。老師希望我談一談怎麼決定孩子如何學習?怎麼陪伴孩子?
我在準備講演用的ppt資料時,重新閱讀了我幾年前寫的書——教養藏在生活裡。
當時,我在書上寫了名為「生活,沒什麼大道理,做而已」的自序。那篇文章,不管經過再久的時間,我覺得都很能清楚的闡述我的教養核心價值。
全文……
我每天早上六點起床,開始為孩子張羅早餐和中午的便當,六點十分孩子起床,梳洗後,我們一起吃早餐,全家一起在七點鐘出門,送孩子到學校後,我進公司上班。
通常我抵達公司時,大約近八點,全公司只有我一個人,靜悄悄的,我邊喝咖啡邊讀幾頁正在看的書,然後,處理公事。
忙到下午三點半,我大約已經處理完一天的公事。離開公司,到市場或超市買菜。回家,整理家務、洗洗衣服,動手料理晚餐。孩子放學回來,聞到了飯菜香,問我:「媽媽,今天吃什麼?好香。」我們一起吃完晚餐,孩子讀書復習功課,之後便是我自己的時間。
假日,有時一起找個好餐廳吃頓飯,有時和孩子在家烤個蛋糕、自己做幾道簡單的菜色,優閒自在的也就過了。
這三言兩語的流水帳,便是我的尋常生活。這十幾年來,我便是在這最平常的生活裡,穩穩的、踏踏實實的實踐我的教養理念。
有一回聊天時,我好奇的問起荳芽蝴蝶,媽媽在她們心中是個什麼樣的人。兩姐妹自然討好的說了偉大啦、了不起啦、聰明之類的哄人開心的話。後來,荳芽倒是說了一個令我感動許久,日後還時常不斷在心裡翻攪思考著的話──她說:「媽媽比一般媽媽更不怕麻煩的做很多對我們好的事,比如帶便當、回家做飯給我們吃。」
原來她記得的不是我幫她買過什麼貴重的禮物,而是我每天為她做的這麼尋常的三餐小事哪!
我是個在工作表現上早慧型的人,二十幾歲已經是一家大出版集團的總編輯,工作的成就並不能滿足我對圓滿人生的追求,我始終在尋找心裡那一塊空虛的洞所欠缺的,直到我當了媽媽之後……
有了孩子,我的目光開始看向不一樣的角落,自以往的快速、效率和成功轉向原始的、自然的、緩慢的、允許失敗的一個新世界。原先以為那是孩子的世界,漸漸的,也發現了那才是我心心念念所嚮往的世界。
看孩子跌跌撞撞的學走路,這才明白所有美麗的瞬間,都需要經過這麼多、這麼久的努力,對於一向執著於工作完美的我,起了很大的安慰作用。思考孩子的飲食與健康的關連時,同時我也調整了自己諸多錯誤的飲食惡習。
有了孩子之後,我的生活有了全面性的改變,既努力前進也閒適自在,追求成功也接受失敗。終於,明白了自己的生命裡一直欠缺的那一塊是「平衡」,也完全清楚了生活的意義。
孩子讓我的生命平衡了。於是,我也努力著給她們一個不失衡的生活──我工作、成就自我,也料理家務,圓滿家庭;我期待她們努力充實自我,也給予最大的自由發展空間,不上安親班、不逼著讀死書。
我與孩子相互陪伴,相互學習。一日復一日。教養,便如此自然的在每日的生活中落實了。
這世上沒有一蹴可幾的,凡事都需要過程,生活是如此,教養亦如是。每日腳踏實地的過、做最尋常但理當如此的瑣碎小事,所謂的幸福,不就是這樣慢慢積累出來的嗎?
***
現在,荳芽蝴蝶住校,我大約都是近中午才進公司,自己的時間也多了一些,我時常回高雄陪爸媽,也花許多時間獨處,閱讀、看電影、種花、運動和旅行,當然,也有逛街啦!
我依著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調整我的生活型態和工作時間,很多人看我很悠閒,其實真帶過孩子的肯定明白箇中滋味。生活嘛,不就是那麼回事,我也絕不可能一天有48小時的,只是努力的安排、盡力的做而已。
荳芽蝴蝶正值青春期,當年在她們這個年紀的我,還在跟自己的人生鬧彆扭、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死讀那麼多應付考試的書;現在,她們很明白自己為什麼讀書、將來要往哪裡走,也很體諒我(每年看她們給我的母親節卡片,總是哭得一蹋糊塗)。對我來說,這就夠了。這是在生活裡慢慢累積出的能力,是我們日日相伴所成就的親子緣份。
別小看每日微不足道的生活瑣碎,很多情感、很多成就,是這樣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