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是1日美股亮點,在關稅憂慮再度擊倒大盤時,蘋果領導科技股上攻,成為撐盤支柱。問題是,科技股漲勢能持續多久?近幾年來,科技股漲勢不斷,一直是推升美股大盤的主力,讓許多沒買FAANG股票(臉書、蘋果、亞馬遜、Netflix和Google)的投資人績效落後,悔不當初。然而,科技公司市場支配勢力愈來愈強大,已升高政府加強監管的顧慮,使科技股展望籠罩陰霾。
蘋果上季財報優於預期帶動科技股反彈,一掃之前受臉書、Netflix財報利空打擊的陰影。但後市該怎麼看?
RBC Capital Markets股票策略師卡娃席娜(Lori Calvasina)認為,科技股反彈不足以遮掩長期漲勢出現的裂痕。她基於以下六點利空因素看淡後市,重申維持對大型科技股「減碼」的投資評等。
1. 投資人一窩蜂買科技股,已使這類股交易顯得太擁擠。卡娃席娜表示,已有明確跡象顯示市場進入「信心惡化的早期階段」,包括賣方對科技股「買進」評等在觸及後泡沫時期高點後開始下降,以及機構投資人尋求撤出FAANG股票。
2. 卡娃席娜警告,科技股價位已重返後泡沫時期的顛峰,不論是從「本益比」或從「企業價值倍數」(EV/EBITDA)來看,科技股價位已嫌高估。
3. 指數股票型基金(ETF)買盤可能已在第1季觸頂,第2季資金流入與年初水準相形見絀,即使已從3月的低點回升。
4. 科技公司發布優於預期的每股盈餘報告以及調高財測的步調開始減速,已從高峰水準滑落。
5. 美元走強對海外事業龐大的科技公司是一大逆風。
6. 科技股今年上半年表現強勁,可能促使科技股持股比重高的成長型基金獲利了結。
不過,紐約時報科技專欄作家曼朱(Farhad Manjoo)則認為,大型科技公司深入民眾日常生活的勢力已根深柢固,特別是全美市值最大的五家科技公司蘋果、亞馬遜、Google、臉書和微軟,縱使近兩年面臨反托辣斯調查威脅、個資外洩風暴等挑戰,財務表現仍屹立不搖,除臉書外上季財報都超越華爾街預期。即使臉書因對成長趨緩、費用升高示警,市值一天內蒸發1,200億美元,仍穩坐全美市值第五大企業寶座。
曼朱指出,這五大科技巨頭至少有三大利多因素力拱,得以居高不下、屹立不搖。
1. 「軟實力」
軟體是科技產業獲利的主要來源。亞馬遜以線上零售著稱,但大多數獲利是靠雲端運算事業「亞馬遜網路服務」(AWS)貢獻,這讓亞馬遜能拿用軟體賺的錢,大舉投資擴張零售事業版圖。
同理,雲端服務也驅動微軟獲利成長,而蘋果的軟體服務 — 包括應用程式(App)銷售、串流音樂訂用服務Apple Music、雲端儲存服務iCloud、行動支付服務Apple Pay — 已成為成長最快速的部門。
2. 監管壓力尚未產生巨大衝擊
Google去年因壟斷搜尋市場的指控,遭歐盟處以27億美元罰款,最近又因被控壟斷行動軟體市場挨罰51億美元。蘋果因為與愛爾蘭政府簽的稅務協議惹議,去年同意補繳近160億美元稅款。臉書則因捲入政治與選舉紛爭,又爆用戶個資外洩風暴,而遭歐美國會議員砲轟,面臨加強監管和罰款。
但目前五大科技天王的盈餘數據顯示,衝擊微乎其微。Google繳了罰款後,上季獲利仍有32億美元。歐洲新隱私保護法上路也尚未產生重大影響,臉書的歐洲用戶數只減少100萬人,相對於當地每月活躍用戶3.67億人算是少數。分析師認為,Google和臉書甚至可能從中受惠,因為法遵成本更可能打擊小型對手。
3. 五大科技巨頭賺錢方法多的是
RBC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馬漢尼(Mark Mahaney)說,五大科技公司可開發的「綠地」還很遼闊,意指許多新事業的獲利潛力無窮。
例如,臉書核心社群網路業務成長雖趨趨,其他資產如Instagram、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仍在快速成長,這些事業才剛開始獲利。Google旗下的YouTube也深具潛力,跟臉書一樣受惠於行銷商把支出從電視廣告轉向線上廣告的趨勢。
這還只是短期展望。財報顯示,這五家科技大咖都投注巨資研發未來可望主導科技業發展的新技術,例如人工智慧(AI)、聲控服務和自駕車。
五大科技巨頭對自我改造毫無畏色,既勇於實驗新點子,也不怕把現有之物打掉重練,這正是使他們的營運可長可久的最大本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