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印象中小時候沒有看過小熊維尼的故事或卡通,周邊產品倒是看過很多,我相信如果對角色有感情會更好,不過就我這個不是維尼迷的觀眾來說,還是看得懂也能感受它要傳達的訊息。
《摯友維尼》的預告把主線劇情講得很清楚了,它的主題是長大、面對現實,小時候我們可以很無拘束地玩樂,但不久後我們要面臨讀書,玩樂的時間開始減少,等到出了社會,賺錢養家,甚至為五斗米折腰都是有可能的,這時候哪有時間玩樂呢?
我們在主角克里斯多夫羅賓(伊旺麥奎格〔Ewan Mcgregor〕)身上看到的是這個過程,相信大部分已經出社會要靠自己賺錢的觀眾都能夠體會。即使他兒時的「玩伴」回來找他,他也覺得這些是「非正事」,他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忙。
另外,他也有自己的家庭,他對女兒有著很高的期望,希望她認真用功進好的學校,這樣將來才會有好的發展。出發點是好的,但對於孩子,快樂的童年時光重不重要?家人的相處重不重要?這些東西很難去衡量, 卻很值得思考。
克里斯多夫羅賓是個有著歡樂童年的人,但他長大了,他失去了這些純真,且直接把他長大後的想法套到自己女兒的身上,可是他的女兒還是個孩子。《摯友維尼》在講的,就是這些似乎很「幼稚」的朋友們,找到了長大後的主角,讓他重新想起這些不在意外界眼光的單純快樂。
我不知道大家小時候都怎麼玩的,但我和我弟確實會玩「角色扮演」,拿各種玩具,一人分飾多角,即興演出編故事就這樣子玩下去,且還是大長篇故事,今天玩不完,東西擺著明天再繼續下一集。
我們不像《摯友維尼》有真的會動的布偶朋友,但某種程度我們也可以把自己創造出的角色看成是活著的。長大後,各位還會回去玩這種遊戲嗎?不會吧?因為…覺得很蠢?覺得那是小朋友玩的東西?克里斯多夫羅賓是這麼想的。可是當他放下他的「成人」包袱,讓自己重新回味這一切時,他也找回了一些他失去的東西…。或許在緊繃的紅塵生活當中,偶爾可以讓自己幼稚一下,別忘了最單純的快樂,當然,現實還是需要處理,責任還是在,無法真的像小時候「do nothing」(意思是「什麼都不做」,但字面直譯就是「做沒什麼」,維尼才會說,大家都說「nothing is impossible」沒什麼是不可能的,「but i do nothing every day」但我每天都在做沒什麼),重點是在於不要失去了那份童心。
所以,《摯友維尼》其實…我覺得比較適合大人看;曾經有過童年,現在長大了,知道現實一面的大人。如果要帶小朋友去看,可以看看可愛的維尼和伙伴去…大冒險,但可能也會有很多無法理解的部分,關於成人世界的部分。此外,片中的許多幽默是來自於「玩英文」,除了上面的nothing之外,這些小動物們也有自己的一些用語,還有同音不同義的字,音近似的字,這些笑點,中文字幕是有試著去中文化,但還是沒辦法像原文那麼到位,且小朋友看字幕可能也很難立刻抓到重點,可能無法享受太多。
成年觀眾朋友,如果覺得維尼似乎很幼稚,沒關係,那很好,因為主角也是這麼想的,我們能夠從和主角相同的角度出發,或許看完《摯友維尼》之後,也會跟主角一樣,重新思考一下,我們在長大之後,是不是也失去了什麼?
曾經,拿到一個氣球也能讓我們很開心很久。
現在呢?一個已讀不回就會讓人煩惱,社交媒體上的討拍文要不要去讚一下?該抱誰的大腿才有用?誰在背後放話說誰怎樣?要不要公開做面子給別人?我們的世界變得好複雜,單純的快樂在哪裡?看到氣球時,也只覺得那是一個氣球,不能理解為什麼小朋友看到氣球會這麼興奮。這些年間,發生了什麼事?「長大」嗎?
為未來著想是有必要的,可是當我們在這麼做的時候,是不是忽略了「今天」?有一些事,當下錯過了,就回不來了,比如,家人共渡的週末,也許你會想,還有下一個週末啊?其實,我們真的無法預期有多少個「下一個」可以揮霍,有一天,發現錯過太多時,就已經太遲。我們可以變得更成熟,但並不表示要拋棄所有的童心,它們是可以並存的,偶爾,讓心中那個可以不顧外界眼光也不考量太多的孩子出來找找樂子,跳脫一下被社會定型的思考,也許還能找到新的創意也說不定。
人生可以向前衝,可是別忘了停下來確認一下方向再衝,別為了衝得快而跑錯了方向。
當然,要怎麼過人生,每個人、每個家庭有不同的狀況,無法用一個例子套到所有人。但我覺得《摯友維尼》並不是在告訴我們「就是要這樣做」,只是提醒我們,多年來我們可能忘掉的面向。我們每個人擁有的都不同,失去的也不同,想要的更不同,沒辦法說怎樣就是最好的。這部電影只是點我們一下,自己的人生,還是要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走。
總的來說,因為我個人不迷維尼啦…也沒特別喜歡這些角色,所以對我來說看了《摯友維尼》實在也不特別覺得那些角色有多可愛,或許維尼迷會有不同感受。但就我的角度來說,《摯友維尼》是一部給大人看的幼稚電影,並不需要喜歡維尼才能看,它的劇情簡單也可預料,卻幼稚得很溫暖,要傳達的訊息更是值得多想想。
p.s. 字幕上來之後別急著離開,後面還有一段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