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簡介 作者魯道夫.德瑞克斯認為:機會平等的概念徹頭徹尾是根本上的謬誤;它不但沒有體現,反而還否定了基本社會平等的實現。只要這種機會平等的理想被用來取代真正的人類平等,那麼真正的人類平等就會因為這個概念而誤導我們的努力,無法往前推進。
人類是社會性物種,其基本渴望是有所隸屬。阿德勒將這種基本渴望稱為社會情懷,是一種社會共融的概念,一種人能與生命潮流相融合的感受,一種關懷他人福祉的意念。
本書從對自我的探索開始,了解自卑感與恐懼如何影響個人對平等的理解,進而造成人際間、親子間、兩性間的衝突,限制了社會情懷的發展。然而,唯有每個人都能自覺與人平等,才有建立民主架構的能力,形成真正的民主社會;因此,充分了解平等的真諦,正是今人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做為阿德勒的直屬學生,作者跟隨阿德勒身邊多年,由其闡述阿德勒的理念,最具完整性與說服力。
作者 魯道夫.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
譯者 李家雯、吳毓瑩、林上能、黃珮怡
《社會平等》 中譯本序 伊娃.德瑞克斯.佛格森(Eva Dreikurs Ferguson, Ph.D,作者之女) 「社會平等」是一種概念,攸關人類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方式,這個概念指涉了「尊重」:對自己,也對他人。
許多人認為社會平等是指權利與待遇上的平等,也認為這代表人們應與他人享有同等的報酬與物質平等。然而,從阿德勒式的觀點來看,社會平等代表的是「做為一個人的平等價值」。
當一個人深信自己的存在,與他人在價值上是平等的,便意味著身而為人的他(她)與其他人同等重要,而他(她)對更大群體的貢獻,也受到相同的重視。這樣的概念,是指人的內蘊固有價值,而非外在特質。在人生不同階段,一個人所擁有的金錢可能或多或少,成就之事或大或小,獲得的聲望也可能或高或低,然而做為一個人,其本質上的價值並不會改變。身而為人,其存在於世上的固有內在價值,即是他與眾人皆為平等之處。
對阿德勒精神實踐者而言,這是心理健康的至要關鍵。一旦我們相信自己與他人在本質上的價值是平等時,我們便不會因受自卑感的束縛,而產生憂鬱、焦慮,甚至憤怒,更無須透過感覺自己優於他人來展現自己。我們重視且尊重自己與他人。
在我們所屬的更大群體裡,我們以平等之姿找尋為社群貢獻的機會,人人均有能力做出貢獻,能為他人與更廣大之益處提供協助。倘若我們依照「社會平等」的意義層面,視自己與他人同等重要,我們便不會只執著在僅對自己有利而無助於眾人共同益處之事。
我們所有人都能夠幫助自己與他人相信社會平等。阿德勒心理學派的許多概念與模式,都是建立在社會平等並鼓勵社會平等的基礎之上,我相信,本書將有助於每一位想尋求充實生命與健康生活的人。
(摘錄自《社會平等――當代的挑戰》,張老師文化最新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