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電視開始蓬勃興起,有人預言:視覺傳播愈來愈強,廣播將完全消失。事實發展並非如此,廣播與電視共存,人類獲取資訊、娛樂享受的渠道多樣化。
互聯網時代,幾乎人人持智慧型手機。幼童吃飯時,目不轉睛看手機。自幼就必須看或聽個節目;時時刻刻要靠「別人」來告訴一切,然後才知道該怎麼做,這個「別人」通常是網路。現代人最怕寂寞,多數不願意、也不會靜下來獨自思考了。
有統計數字報導,全球每人每日平均上網或用手機的時間為一點二八小時;數字過於偏低,每天花八、九個小時玩手機的人比比皆是。何必擔憂人工智能(AI)未來會控制人類,血肉之軀的機器人已處處可見,他們時時上網接受指令。
「視頻」、「音頻」節目大受網民的喜愛,特別是音頻,動輒有千萬、上億人的在手機上收聽。它們機動靈活,不受時間限制,可以隨時選擇自己喜歡的節目。內容五花八門;評書、小說、歷史、文學、藝術、生活、兩性關係、健康等。
視頻節目以三分鐘上下的時間最有效;現代人生活節奏快,要在最短時間得到最多資訊,平均觀看時間不超過三分鐘,三分鐘內尚未交代清楚,就會被切掉。音頻節目的最佳時間為十五分鐘;緊張生活中找到空隙,偶爾有段「零碎聽覺時光」,聽十五分鐘的節目最相宜。
「聽好節目」是一大樂事,盡情享受自己喜愛的音樂,永遠是人間至樂;精緻的廣播劇,能讓每個人腦中出現不同的電影;評書高手,憑著流暢語言、聲音效果,描述雷霆萬鈞、萬馬奔騰的戰爭,或輕聲細語講枕邊的卿卿我我;聽眾只需豎耳傾聽,自行幹自己的事;乘車、打掃清理、閉目養神。音頻傳播比其他媒體模式更易普及,效果更強。
有人認為,人類的學習方式,聽聞比視覺更有效。幼童跟著念唐詩,幾個月下來就能背誦幾百首。文殊菩薩曾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聽聞。」意思是:靜下心來聽聞,最能真正體會佛法真義;勝過讀經、打坐。
音頻市場方興未艾,倘更多人普遍有隨時聽音頻節目習慣,它的影響力和影響範圍將是空前的。大家已見識到許多「一夕網紅」實例,掌握了音頻,可以操作商機、政治、社會時尚…,它帶來的知名度、商業利益、民意塑造及走向、政治衝擊等,力道驚人。善於利用音頻,說不定能塑造未來?果真如此,實在不容忽視。
聽音頻的人多不願意付費,一旦開始收費聽眾就銳減。音頻節目中若夾雜廣告,立即被轉台;是經營者最大的困擾。有人嘗試推會員制,收少量會費,獲取會員詳細個人資料,豐富了大數據,掌握大數據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能衍生出各種生財之道來。前景看好。
製作受人歡迎的音頻節目很具挑戰性:緊緊跟住群眾、內容精彩、迅速到位。必須獨自靜下來好好動腦筋,開發創意;但血肉之軀的機器人,只會聽,不會製作好的音頻節目。
(作者為電影導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