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商有意在基隆北邊的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海域規畫風力發電場。據報導基隆市長說:「想都別想,我反對!」丹麥於九○年代初豎起首座離岸風機以來,隨著世界各國政府對減碳積極進行投資,促使再生能源需求持續增加,離岸風電市場也大幅擴充。如今已從原本的風力發電,來到從風能以工業規模透過電解水生產氫。
此不致造成溫室氣體與空汙排放的「綠氫」,可用以驅動引擎、燃氣渦輪機及燃料電池,甚至用作煉鋼過程的還原劑。據估計,一個四GW的風場,可產生供一點四百萬家戶所需電力的氫,且在成本上可望與柴油發電競爭。
這類風場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將生產的電與氫燃料整合為一,而得以將可提供的來源與系統運轉需求及市場因子做彈性搭配。且由於其可獨立於電網之外,成本可大幅減輕。而如此產生的氫,可輕易以技術成熟的管路、儲槽及船上等設施儲存、輸送。
目前達成熟階段的歐洲北海幾個風力電場,已面臨許多發出的電未能充分使用,而被迫停止部分風機運轉的窘境。其將藉氫克服目前離岸風電所面臨的挑戰。產生的氫,除可儲存,長距離輸送成本更可比送電便宜十倍。
反對離岸風電最力的,往往是擔心活動和漁獲受到影響的漁民。然事實上,以氫作為船上驅動與電力來源,也已成為趨勢。燃料電池已被普遍認為是降低危害汙染物排放,最有效的解方。而目前此技術已能用在驅動船舶短距離航行,同時也可用於支援大船上發電用的輔引擎。
例如,德國rsted組成的團隊最近獲得政府贊助,投資其Westk□ste 100再生能源計畫。該計畫著眼於研發,從離岸風電生產綠氫,同時利用附帶產生的廢熱與氧的方法,以追求在工業製程、運輸、建設及生活等各方面同時邁向永續未來。
美國ABB則在最近和法國HDF合作,生產用來驅動越洋船舶的MW級燃料電池系統。藉由再生能源產氫,此整套系統可望接近零排碳。
為達成再生能源在二○二五年達兩成總發電占比的目標,政府重金推動風、光兩電。只是如今,因為太陽光電有破壞農、林爭議,離岸風電有供應鏈國產化目標遇挫等原因,能源轉型支票恐難兌現。照說能源轉型的終極目標,在於能兼顧經濟、環境及社會的永續,因此台灣的能源轉型也應該從一開始,就同時從類似在北方三島海域發展風電,和基隆市乃至台灣的社會、經濟體系的關聯性來看。
否則就算能源轉型在數字上即時達標,很可能接下來才是讓台灣陷入財政泥淖等困境的開始。而推動能源轉型這幾年來,台灣包括溫室氣體在內的大氣排放居高不下,便是此不永續的具體驗證。被公認能源轉型成功的德國,截至目前便已將溫室氣體排放,比一九九○年減少五成。
試想,假若基隆北方三島海域成為離岸風電場,以發出的電產氫,一部分供應附近海域活動的漁船、勤務船等船舶所需,其餘送到基隆岸上,做為公車等交通工具及機具所用,相較於目前燃燒大量柴油,是不是可以從基隆開始,讓台灣同時在環境、經濟及社會層面轉向永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