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腦科先生說古今】汪漢澄/恐懼的大腦


【寫真生活Snap電子報】介紹網友們精彩攝影作品及生活資訊影像情報,快藉由此份報來看你不曾發現的風景!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5/17 第5432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腦科先生說古今】汪漢澄/恐懼的大腦
【青春名人堂】蘇惠昭/有時候花有時候鳥:犀鳥育雛
 
 
 
心情札記
 
【腦科先生說古今】汪漢澄/恐懼的大腦
汪漢澄/聯合報
圖/Mrs.H

形形色色的恐懼

有個窮書生,一天餓到沒辦法,跑到市場經過一個包子店,忽然大叫倒在地上,全身發抖。老闆覺得奇怪,把他扶起問:「你幹嘛?」書生說:「我怕包子!」老闆說:「哪有人怕包子?」書生說:「我從小就怕包子,一看到包子就像剛剛那樣。」老闆好奇心大起,硬把書生關在個小房間,裡面堆了一百多個包子,反鎖起來,自己在外面聽動靜。聽了好半天靜悄悄,就從一個小洞往裡面偷看,只見那書生左右開弓,狼吞虎嚥,已經把包子吃了快一半。老闆衝進去喊:「你不是怕包子?」書生回答:「剛剛突然不怕了。」老闆知道上當,又氣又好笑,說:「那你現在還怕什麼嗎?」書生答:「我現在還怕兩碗熱茶。」

恐懼是人類在內所有動物的共同天性,而且大家恐懼時的反應都差不多:心跳加快,血壓上升,瞳孔放大,肌肉血流量增加,總之就是個「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準備。恐懼是確保生存的必要本能,試想一下,要是有個人無所畏懼,去非洲的草原旅遊,看到獅子就興沖沖地衝過去摸頭,喊:「好可愛!好可愛!」你覺得他能活多久?所以害怕是正常的腦功能,但問題在於「過度」,若對某些事物的恐懼反應遠遠地超過常人,到了干擾正常生活的程度,就叫作「恐懼症」。

恐懼症其實相當常見。根據統計,一般人當中可能有將近10%的人有著某種形式的恐懼症。最常見的恐懼症是害怕某些動物,比方蜘蛛、昆蟲、蛇等等,其次是怕高,再其次是怕飛行,接下來是怕血、怕水、怕暴風雨、怕密閉空間、怕群眾等等。另外也有一些比較稀罕的恐懼症,比方怕某個數字、怕某種顏色、怕氣球等等,可謂千奇百怪。至於前面那位窮書生的表現,可稱作「包子恐懼症」,倒從來沒有被報告過,算是飢餓激發出來的獨特創意。

恐懼在人類的歷史文化與文學故事當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不誇張地說,要是去掉恐懼成分的話,我們的文化遺產大概會少掉一小半。但就如同對所有習以為常的心理現象一樣,人們要到很晚才用科學方法來理解恐懼。

19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海因里希□克魯弗與神經外科醫師保羅□伯西為了做藥物實驗,把一些恆河猴的大腦顳葉切除,結果意外發現,這些猴子喪失了恐懼的能力。本來猴子生來就怕蛇,一見到蛇就會尖叫躲避,嚇得不得了。然而這些顳葉被切掉的猴子不但不怕蛇,看到蛇還會好奇地伸手去把玩。英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維瑟克朗茨1950年代也在猴子身上做實驗,發現不需要切除整個顳葉,只要切除其中的小小構造杏仁核,猴子就會失去恐懼感。從那時開始,科學家找到了恐懼的中樞。

恐懼的腦科學

接下來的數十年當中,科學家藉著動物實驗,在恐懼的領域大有建樹。恐懼除了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之外,也可以經由學習而得。科學家電擊實驗動物,牠會害怕,聽鈴聲當然不會害怕,但若每次電擊的同時都讓牠聽到那個鈴聲,「訓練」一段時間之後,這隻動物不需要給予電擊。單單是聽到鈴聲就會害怕起來。這種學習所得的恐懼,讓科學家有機會很好地理解恐懼的生理原因。動物出現恐懼反應時,監測牠腦內各不同位置細胞的電氣活動,就會知道腦的哪些位置與恐懼有關。

科學家發現,除了杏仁核之外,與杏仁核相連結的幾處邊緣系統部位,腦幹的一些神經細胞叢,還有部分的前額葉皮質在恐懼時都會活躍起來,構成一個「恐懼迴路」。動物不論是遇到與生俱來的恐懼刺激(比方讓老鼠聞到貓的味道),還是習得的恐懼刺激(比方鈴聲),杏仁核的部分細胞都會興奮起來,放電頻率大大提高。但若這個刺激反覆多次的發生,卻沒有真正的危險(貓或電擊)出現的話,另一些細胞就會起而壓制這些「恐懼細胞」的活性,讓它們的放電頻率下降,動物也就隨之不再那麼地害怕,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經驗中「習慣了就比較不害怕」的現象,學名叫「去敏感化」。

「恐懼症」又是怎麼回事呢?動物沒有所謂的恐懼症,而科學家又沒辦法把人類抓來任意玩弄他的大腦。根據過去一些因杏仁核相關構造病變而喪失恐懼感的患者來看,人類的恐懼迴路與實驗動物應該並無不同。近年來由於新穎的腦部功能造影檢查的發達,讓科學家可以看到正常人以及恐懼症病人的大腦即時活動,證明確是如此。其中對恐懼症的發現,更是相當有意思:恐懼症患者杏仁核裡面的恐懼細胞的活性,比一般人要來得高,相反的,那些負責將反覆的恐懼刺激「去敏感化」的細胞功能則低於一般人。這就是為什麼,有恐懼症的人對一些事物的反應在別人眼中顯得特別誇張,而又不像一般人能慢慢地適應。

用腦科學來客觀理解種種心理現象的一大好處,就是能夠導致比較合理而有效的治療,針對恐懼症的「系統減敏感法」就是個好例子。拿「包子恐懼症」為例,你口頭開導患者,說包子沒什麼可怕,不用怕包子,都是沒用的。「系統減敏感法」則是先讓他憑空想像自己跟一堆包子相處的畫面,讓他的恐懼迴路習慣相對輕微的「包子刺激」,接下來逐步漸進,給他包子的照片看,再來是讓他手上拿個包子模型。一步一步,慢慢地讓他的恐懼細胞反應降低,最後才奉上真包子。這樣一來,患者過不久也許就能跟那位窮書生一樣,打個飽嗝,還討兩碗熱茶了。

【青春名人堂】蘇惠昭/有時候花有時候鳥:犀鳥育雛
蘇惠昭/聯合報
回到樹洞口餵食母鳥的雙角犀鳥(蘭卡威)。

你知道犀鳥怎麼養小孩嗎?

不知道。

牠們會找一個樹洞,母鳥進入樹洞生蛋,公鳥用泥土什麼的把洞口封起來,只剩下一個大概僅容嘴喙大小進出的洞,母鳥就擠縮在裡面孵蛋,等待雛鳥孵出來,公鳥每天出去採果子抓蟲回來餵食。

這樣要多久呢?

三個多月,大約一百天。

這是第一次去馬來西亞拍鳥,第一次看到犀鳥時,朋友告訴我的故事。

當下我像被下了定身咒說不出話來。無論哪一種動物,養小孩本就是既幸福又悲壯的歷程,一場女人與自我斷捨離的戰鬥,但是把肉身囚禁在狹小樹洞一百天,毋寧是我聽過最慘烈的一種。若我是母犀鳥,可以拒絕生育,為了自由去反抗這樣的命運嗎?那一百天,母犀鳥曾經有過一絲絲想逃出去的念頭嗎?

這是性別不公平的極致啊!

「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犀鳥應該會這樣回答我。「如果不這樣藏在一個小洞裡,天敵就會闖進來把蛋或孵出來的雛鳥叼走吃掉啊。」

人類之外的生物界,唯生存與繁衍。

中國大陸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寫過一個故事就叫《雙角犀鳥》,一條蟒蛇吃掉了母犀鳥和小犀鳥,公犀鳥抱著復仇的決心獨活,經過五天五夜的戰鬥,終於打敗蟒蛇但自己也負傷後,朝天吶喊伴隨著巨大的孤獨。

可見樹洞封得再嚴密,洞裡的犀鳥依然危機四伏。

後來在動物星球頻道終於看到公犀鳥趴在樹洞口,把食物送進母犀鳥嘴裡的畫面,心情在興奮與不忍心之間擺盪,當時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就在我拍鳥第九年,第五次到馬來西亞時,鳥導兩度帶我們去看現場版的犀鳥育雛,第一次是霹靂州太平湖公園的冠斑犀鳥,第二次是蘭卡威馬路邊的雙腳犀鳥。犀鳥會重複利用樹洞,畢竟適合孵蛋養小孩的天然樹洞並不多。

我忍住驚聲尖叫。

都是僅供仰望的參天大樹,鳥導說明黃昏時分公犀鳥會密集回來餵食,果然我們站崗沒多久就等到了,冠斑犀鳥爸爸一共回來三次,一次抓蟲,一次啣果子,還有一次帶回一隻躲不過死神的小小鳥,然後雷雨驟降。雙角犀鳥爸爸我們只看到牠回來一次,餵食之後,跳到在離樹洞不遠遠的枝上,時而理羽,時而靜靜守護洞裡的妻小。是的,牠們要這樣度過一百天。

那畫面不只記錄於相機,也儲存在我的海馬迴,兩個月了,我總是無法阻止的,把自己想像成樹洞中母犀鳥。犀鳥理當心羨人類可操控生殖的幸福,同時痛恨其貪婪--特別是被盜獵者趕盡殺絕的盔犀鳥吧。

 
 
 
訊息公告
 
 
 
 
隱藏在山與海之間 神隱少女隧道那頭的九份祕境咖啡
九份祕境「山巴咖啡」隱藏在山與海之間,偏離九份老街繁華喧囂的豎崎路,岔入離山海更近也更靜的輕便路,彷彿秒遁另個世界,由於停車不易,需得從老街緩緩步行,油毛氈、穿屋巷、昇平戲院、頌德公園,沿途的自然、人文風景,完整了山巴想要傳遞的閒逸情懷。

砍社福預算後 英國能減少青年犯罪率?
馬可斯.利普頓青年俱樂部是倫敦南部最後一個專門的青年中心,至今仍屹立。但它正搖搖欲墜。根據最新數據,由於英國削減青年服務,以及福利、學校和毒品與酒精治療的資金,過去十年倫敦有將近一半青年中心關閉。馬可斯.利普頓過去仰賴政府每年數十萬英鎊補助,如今幾乎為零。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