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7日 星期三

當美貌成為商品,自我並不存在。那些女性對於欲望、權力與個人意志的自我掙扎


【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5/18 第127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當美貌成為商品,自我並不存在。那些女性對於欲望、權力與個人意志的自我掙扎
什麼是「執迷愛戀」?囚禁了「執迷者」,與他們眼中「唯一的完美情人」。
不是你玻璃心, 而是你早就受傷了。
難道說我母的過世,促使我的靈魂覺醒了嗎?

新書鮮讀
當美貌成為商品,自我並不存在。那些女性對於欲望、權力與個人意志的自我掙扎
圖/堡壘文化
書名:《我的身體,你的商品》

內容簡介:這是一本探討女性的身體自主與商品化最尖銳的剖析與觀察,也是一本誠實面對自我與社會框架的自白之書。

美麗勞動沒有保險,身體工傷就是性騷擾。當美貌成為商品,自我並不存在。當我脫下衣服,你說我是蕩婦;當我穿上衣服,你說我裝善良。

艾蜜莉.瑞特考斯基因〈模糊界線〉的音樂錄影帶爆紅,出演大衛•芬奇的電影《控制》之後,成為性感身材與精緻長相的代表,看似事業、權力與財富都握在手的她,卻始終在面對性別與賦權的糾結。

她在十二篇獨立的章節中,從與癡迷於美麗母親的微妙關係開始,深刻描繪自己如何被困在「身體」裡。童年時期作為「漂亮」女生的困擾、青少年時期的男女差異、成年之後的身體紅利,以及永不停止的容貌焦慮,她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的優勢成為父權下的最大受益者,以為自己可以反客為主地挑戰大眾看待她的眼光,卻發現無法扭轉女性作為商品如何被媒體與世人消費,終將面對自我質疑的困境。

這本書以「我的身體」為核心,探討女性對他人眼光下的美貌與身材的執著,反映出父權之下的美麗與虛幻。艾蜜莉誠實地將自己的欲望與掙扎置於大眾眼前,尖銳地指出社會如何將女性形塑成符合框架的溫順、對女性的迷戀與蔑視,以及時尚與電影產業的病態追求。希望藉此讓讀者開始思考自己的身體與自己的關係,以及文化中女性作為審視者與被審視者的角色。

▌美麗課程 ▌

作者以23個小節帶出母親對她的影響,使她如何將自己的外表當作優勢、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她人對自己外表的評斷上,以及外表為她感情生活中帶來的自相矛盾甚至病態的執著。

▌〈模糊界線〉▌

談論當時裸體拍攝的音樂錄影帶發生的事。描述她當模特兒的過程與發展、拍攝錄影帶的緣由和影片成功後的生活轉變,影片為她帶來名利卻也貼上了無法和「個人」區分的性標籤,片場發生的性騷擾事件讓她意識到透過美貌成功的女人實際仍被擁有欲望的男性制約著,始終無法獲得真正的權力。

▌我的兒子,我的太陽 ▌

提及她的第一個男朋友,在她不諳情事的時候被半強迫地交往、發生關係、強暴,她對自己無法為自己挺身而出的懦弱感到難受,想要有人教她怎麼說不、能在她混亂害怕的時候安慰她。她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可以控制自己、有自主權的人。

▌〈中你的毒〉▌

以小甜甜布蘭妮的演藝生涯與行動作為15歲及高中時的象徵,描述她與不知能否稱為朋友的人一起度過初入模特兒世界的過程,這過程中充滿了各種不安定和自我探索。

▌欸拜託!那是荷莉・貝瑞耶 ▌

有錢就能獲得尊重,但身體帶來的錢卻無法得到權力,但自己的想法和政治都會被忽視,想獲得尊重只能掩蓋自己覺得有魅力的部分,一切都只能「被動」被選擇、適應。這是身體帶來的矛盾和整個社會體系的惡性循環,正如荷莉貝瑞所言:「我的長相並沒有讓我少一點麻煩。」

▌韓式水療會館 ▌

在所有人都得脫光而且沒人在乎你的水療館裡,所有女人都是同一個狀態也都一樣。作者回想起自己如何冷漠地對待自己的身體,彷彿只是身體只是生存的工具,而自己的靈魂獨立於軀體之外存在。在水療館裡遵循同樣照護的流程,卻能夠把身體的意義重置,而她終於鬆懈下來不再擔心自己的「工具」如何被評斷。

▌暈暈感 ▌

艾蜜莉藉由父母的房子和自己新購買的房子帶出自己與父母微妙的關係。父母房子裡的空間沒有區隔,就像他們之間的感情親密但也沒有界線,這樣沒有退路的緊密讓她對於關係和自我個性的建構感到困惑,總是出現無法言語的暈暈感。

▌交易 ▌

付錢能讓她覺得獲得控制,無須擔心自己必須以性償付。出席一場富豪舉辦得私人活動就能獲得兩萬五千美金,讓她不禁思考攀上有錢男人而一帆風順的作為與自己商品化自己而賺錢的區別,看著女性拿著資本主義世界裡的美貌籌碼獲得利益,這樣的交易讓她覺得迷惘又掙扎。

▌買回我自己 ▌

這篇文章是這本書的起源。描述她轉載狗仔的照片被告、買下藝術家擷取她社群照片而創作的作品、攝影師未經同意販售她的肖像獲利,她透過其他人呈現的鏡像檢視自己,卻不知道自己是誰,甚至無法擁有自己。

▌潘蜜拉 ▌、▌像你這樣的男人 ▌

〈潘蜜拉〉與〈像你這樣的男人〉兩篇文章皆提及某些男人有意無意地認為女性具有效期限、是以性為主體。前篇場景發生在艾蜜莉老公公司辦的派對上,後者則是她早期的模特兒經歷。她在還不懂男女權力關係且不諳世事的成長過程中如何被誘導成為關注者想要的樣子,同時被貶抑。隨著成長,她也逐漸理解到在那些過程中她為何無法出聲反擊,而後又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大聲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釋放 ▌

艾蜜莉描寫懷孕與生產的過程中對於身體的思考,與此同時重複出現的暴力噩夢讓她困惑不已,在與心理治療師的談話中,她發覺一切的負面情緒與警告身體都清楚知道,但為了避免失控,她從未信任過自己的身體。最後在生產過程中她遭遇難產,終於在某個瞬間領悟了身體之於她的意義,身體本能地用力讓她生出了寶寶並且釋放了所有。這篇文章最為本書的最後一個章節呼應了開頭獻給兒子,直至故事結尾的誕生也將一切回到自己的身體上。

「我仍在糾結自己對於性別和賦權的想法。寫下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找到解答,而是要誠實探討那些我一直不斷萌生的念頭。我希望能夠檢視我從各種鏡像中看到的自己:男人眼中、那些我曾拿來與自己相比的女人們,還有我曾經被拍攝過的無數張自己的影像。」

作者介紹:艾蜜莉・瑞特考斯基(Emily Ratajkowski) ,模特兒、演員、社會運動家、創業家和作家。出演過大衛・芬奇執導的電影《控制》,也拍過其他電影。瑞特考斯基經常登上各大雜誌封面,並且幫無數個頂級時尚品牌走伸展台。她於二ま二ま年為《紐約雜誌》寫的短文〈買回我自己〉被譽為是嶄新的里程碑,也是當年該雜誌最廣為閱讀的一篇作品。《我的身體,你的商品》是她的第一本書。

搶先試閱:〈很討厭收到他們對我外貌的讚美〉

二十、

當我還年輕時,無論是我的女生朋友還是我有興趣的男人或男孩,我都很討厭收到他們對我外貌的讚美。我二十出頭時曾短暫交往過一個男生,他老是喜歡取笑我,說只要他告訴我他覺得我很美,我就會變得尷尬不自在。「天啊,你完全沒辦法承受耶!」他會這樣嘲笑我,然後看著我立刻又變得難為情。

「閉嘴啦!」我翻了個白眼,試圖表示他搞錯了。

「但你是一名模特兒,你就像是因為美貌而出名的啊。」他困惑地說,等待著我的解釋。

我從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我想告訴他,我不需要我喜歡的男孩來告訴我我有多漂亮。在拍攝現場聽到那樣的讚美,我會很開心,那是因為我正在賺錢。但在我私底下的生活時,我並不想要這樣的讚美。某部分的我正試圖抗拒我領會到的:將美貌和特別連結在一起、將美貌與愛連結在一起。謝囉,不用。我這麼想著。我才不要那些他們試圖給予我的東西。我不想要他們的鏡子,我不想要那種「你是最美的」的那種愛。

二十一、

我媽在六十幾歲的時候就不染頭髮了,任由頭髮變灰、變銀,然後終於變白。她持續留著短髮,自然的髮量撐出她的頭型。她看起來很漂亮,很少人會用漂亮這個詞形容超過六十歲的女人,但漂亮一詞卻能精確地描述我媽和她優雅的五官,年紀讓她的五官看起來更加柔和。

「變老這件事很奇怪。」某個早上她在我洛杉磯公寓裡,坐在我靠窗的藍色沙發上告訴我。「我某天走在路上,看到兩個很誘人的男生朝我走來。我不由自主地在經過他們的時候站得直挺了一些。」她輕輕地一笑,「但他們根本就沒在看我。那時我才知道,我現在對他們而言已經像是個隱形人了。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個有著灰白頭髮的女士!」

在自然光線下說著話的她看起來很可愛。

「我猜日子可能就是這樣過的。」她聳聳肩。她看起來很平和,我想像著有一天不再被男人注意到的感覺會是怎麼樣。

「可能這樣反而多少覺得自由?」我問。

「大概吧。」她終於說道。

二十二、

我和我老公剛結婚時,他曾隨意地評論說:「世上有這麼多美麗的女人。」

當他說出這句話時,我整個人都僵住了。我理解這完全是個可接受且真實的說法,但我還是熟悉地感覺到我的腸子在翻攪。

「怎麼了?」他問。他可以感覺到氣氛的轉換,他可以發現我的身體突然變得緊繃。

「我不知道。」我答道。我將臉埋進他的胸膛,對於自己的反應感到羞愧。

「我不知道為什麼,聽到你那樣子說感覺有點受傷。」

我可以感覺到他試圖安慰我,但同時也覺得很困惑。我也想要他安慰我,但我不確定自己為何需要他的安慰。為什麼我會突然覺得他好像不夠愛我?

二十三、

在我的心理治療師那間狹小沒有窗戶的診療室裡,我告訴她我對我老公那番話的反應。我向她解釋自己的腸子絞痛、那些評判與其他女人。

「蘋果和柳橙。」我的治療師對我說:「如果你和其他那些女人不一樣呢?如果你其實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水果呢?」她輕柔地問著。

我好討厭自己正在談論這個話題,一部分的我感到極度羞愧。我想要站起來然後尖叫:拜託!我當然知道這些!我恨那些把自己跟別人拿來比較的女人!我才不像她們那樣!

但又有另外一個版本的我需要聽她說這些,因為有一部分的我想要更正她的話。「但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喜歡的水果啊!」我對她說道,感覺眼淚從臉頰上滑落。「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更喜歡的,勝過其他所有。世界就是這麼運轉,每個東西都有等級之分。總是會有一個比另外一個更好。」

▶▶ 閱讀更多 堡壘文化 艾蜜莉・瑞特考斯基(Emily Ratajkowski)《我的身體,你的商品》

 
什麼是「執迷愛戀」?囚禁了「執迷者」,與他們眼中「唯一的完美情人」。
圖/寶瓶文化
書名:《癡迷》

內容簡介:壓抑、焦慮、害怕、嫉妒、絕望、孤獨,你像個溺水的人,用盡最後力氣呼喊:「為什麼不愛我……」

──執迷愛戀──

囚禁了「執迷者」,與他們眼中「唯一的完美情人」。

/

滿溢的愛被拒絕,讓你崩潰,寧可緊抓著痛苦,這是你僅剩與世界的唯一連結……這種感受不是愛,而是「執迷」──給深受「執迷愛戀」煎熬,令人心疼不捨的你。

/

▍多少次,你這麼以為?

「我找到了唯一的完美情人!」「他是怕傷害我才騙我的,因為他愛我。」「她真的很愛我,只是她自己還沒發現。」

▍多少次,你自我鞭撻?

「我怎麼會施暴?!」「我竟然讓這種事發生在自己身上!」「都是我的錯,我就是離不開他……」

▍因極度缺乏愛,而極度渴望愛。

執迷愛戀看似激情又浪漫,卻是當局者迷,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狂熱需索,認定對方是「唯一的完美情人」,深陷焦慮、壓迫的糾纏,甚至激化成恐怖情人。

執迷愛戀,囚禁了執迷者與他們眼中唯一的完美情人,無論「執迷者」或執迷者的「目標」,皆需要從這段變形關係中脫困。國際知名心理學大師蘇珊.佛沃博士透析「執迷者」的四種狀態、「目標」的三種困境,從缺愛的兒時根源著手,重塑執迷的想法、感受與行為,拼回生命碎片,療癒愛的創傷。

脫離執迷,並非放棄愛。相反地,將帶你遠離傷害和混亂,找回自尊,拯救自己,並終於相信──你值得完整地愛與被愛。

▍四個特徵,教你區分這是苦戀,還是屬於強迫式思考、可能傷人也自傷的「執迷愛戀」:

1.非常痛苦,滿腦子都是對方。

2.對執戀的對象有難以滿足的渴望,渴望擁有對方或是被對方擁有。

3.被拒絕或者得不到(肉體上或精神上)。

4.被拒絕和得不到的結果是開始行為失常。

──你是「執迷者」?或你是執迷者的「目標」?請參考書內的檢視清單──

作者介紹:蘇珊.佛沃,國際知名諮商師、講師及作家,著有多部暢銷的經典心理作品:《母愛創傷──走出無愛的陰影,給受傷女兒的人生修復書》、《有毒姻親》、《為什麼他說謊,卻毫無罪惡感——看清愛人的謊言,化心痛為重生力量》、《情緒勒索──遇到利用恐懼、責任與罪惡感控制你的人,該怎麼辦?》、紐約時報暢銷冠軍《父母會傷人》、《愛上M型男人──找回妳的勇氣、尊嚴與幸福》等。

克雷格.巴克,影視劇作家和製片人。以「人類行為」為主題,為美國許多全國性報章雜誌撰文。與蘇珊.佛沃博士合著有《父母會傷人》等書。

搶先試閱:〈執迷愛戀是一座牢籠〉

▍什麼是「執迷愛戀」?

基於二十年的執業經驗,我總結出四項特徵,用來幫助自己與案主釐清是否處於執迷愛戀之中:

1.非常痛苦,滿腦子都是戀人或想要得到的那個人。

2.對執戀著的對象有難以滿足的渴望,渴望擁有對方或是被對方擁有。

3.被拒絕,或者得不到(肉體上得不到,或是精神上得不到)。

4.被拒絕和得不到的結果是開始行為失常。

/

在本書中,我用「執迷」(obsessive)一詞來形容特定的行為。嚴格來說,這並不精確,因為「執迷」一般只能用於思維領域,心理學中用「強迫」一詞來形容執迷的行為。但是為了簡單起見,在這本書裡,我統一用「執迷」這個詞來指稱思維和行為上的這種現象。

執迷不分性別。無論男女,都有可能陷入執迷的戀情,也都有可能成為執迷者求愛的「目標」。

有的執迷者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表現完全正常,但有的出現許多異常行為,如酗酒、吸毒、沉迷賭博,還有一些常被忽略的強迫行為,如工作狂、潔癖。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執迷者。

同樣地,沒有什麼標準來衡量哪種類型的人更容易成為執迷愛戀的「目標」。有些「目標」實際上是助長了對方的執迷,而另一些「目標」則直接拒絕追慕者的任何接觸。一些「目標」最開始接受了對方的激情,另一些「目標」則不假思索地拒絕。一些「目標」後來與他們的執迷戀人結了婚,另一些「目標」最終選擇其他人。對於「目標」來說,只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有一個自己並不想要的、不知疲倦的執迷追求者。

/

執迷愛戀表面看來像愛到極致,但浪漫化視角遮掩了灰暗面。在現實世界中,執迷愛戀者攀向希望之巔與感官頂峰,但不切實際的期待換來的是失望、空虛,甚至絕望。

對於被追求的「目標」而言,執迷愛戀最開始可能令人飄飄然,激動不已,但不可避免地越來越讓人感到窒息,一旦進入這個階段,生活將墜入情緒化、凌亂、焦慮、無助、恐懼的深淵。許多「目標」幾乎被捆綁,不情不願地奉獻自己,變成「人質」。

▍執迷愛戀:矛盾的感情

事實上,執迷愛戀與愛情不同。「執迷愛戀」只不過是一種渴望,渴望一些自己沒有的東西。執迷者即使身處戀情之中,還是不滿足,總是想要更多愛、更多關懷、更多承諾及更多安全感。執迷愛戀的本質是貪得無厭的,不管戀情在最開始看起來多麼有希望,對方終究會受不了那樣無休止的索求,大多會選擇離開。儘管執迷者感覺自己的愛無比赤忱,但實際上他們被自己的渴望和需要操控,而且根本不顧對方的需求。

健康的愛情需要相互信任、相互關心與相互尊重,執迷愛戀則恰恰相反,被恐懼、占有欲和嫉妒心所操控。執迷愛戀往往是善變的,有時候甚至是危險的,最終無法帶來滿足與滋潤,也不可能讓人感覺美好。

▍你是執迷的戀人嗎?

當然,我並不是說所有熱烈、浪漫的愛情都是執迷愛戀,我自己就是很浪漫的人,很容易被燭光晚餐、唯美的歌劇或者月光下的一支舞打動。在激情迸發的第一個階段,我表現得和所有人一樣,像極了一個執迷者。愛上一個人時,我可能會非常投入,這並不意味著執迷。

然而,執迷者始終停留在這個「眼中只有你」的階段,他們的世界開始變得狹窄,把家庭、朋友和所有曾經對他們來說重要的事情全拋在腦後,心心念念只有那個愛著的人。他們的世界越來越小,感情需索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對方無法給予他們相應的關注,這讓他們簡直難以忍受。「被拒絕」是執迷者的終極噩夢。

發覺愛情在悄悄溜走,對方的熱度在消退,執迷者是不願放手的,於是開始絕望地掙扎,想要抓住對方的愛。這正是瞭解執迷愛戀的關鍵所在:

/「被拒絕」是執迷愛戀的引爆器/

執迷者深陷感情漩渦中不可自拔,當感情宣布結束時,他們拒絕接受。

有的人已經清楚自己屬於執迷愛戀者,還有些人正處於感情煎熬,很可能也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震驚,卻不明白發生了什麼。在此列出一份檢視清單,有助於讀者辨識自己對戀人、前任或是朋友,是否存有執迷愛戀。

接下來的這些問題,有可能會踩到你的痛點,讓你感覺難堪、內疚、傷心或者生氣。但無論如何,請你耐著性子看完。這種不舒服是一個有幫助的信號,說明什麼東西觸碰了你的內心,讓你開始認識真實的自己,一旦意識到這點,你便可以選擇改變。

1.你是否對一個無論肉體或精神都不可能得到的人念念不忘?

2.你是否心心念念有一天,這個人終會屬於你,這是你生命的全部?

3.你是否相信因為自己足夠真心,這個人就得愛上你?

4.你是否相信只要窮追不捨(或者用對方法),這個人最終會接受你?

5.當你被拒絕時,是不是更加想要得到這個人?

6.如果屢次被拒絕,你是否會由愛生恨?

7.你是否感覺很受傷,或者認為對方欠你很多,因為對方沒能給予你想要的?

8.你是不是無時無刻不在想著這個人,吃不下、睡不著,或者無法工作?

9.你是否堅信這個人是你的唯一,非這個人不可,對方是你生命的意義?

10.你有沒有一有空就頻繁地打電話給對方?或者總是在等待著對方的電話?

11.你是否經常不打一聲招呼就出現在對方的家門口或辦公室?

12.你有沒有總是想知道這個人在哪裡、和誰在一起?你有沒有悄悄跟蹤過對方?

13.你是否有報復這個人或自虐的傾向?

以上問題,如果你的答案中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是」,那麼你是一個執迷愛戀者。但別灰心,執迷愛戀並不是天生的疑難雜症,它只不過是包括你我在內的許多人,想要得到或遇見愛情的一種方式。你可以克服執迷愛戀,任何事情都可以從不會到會。

解開執迷心結之前,得先明白執迷愛戀控制你的生活到什麼程度。我知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執迷會混淆你的認知,隱匿在你內心深處。但我保證,好好認識自己執迷的狀態,能夠幫助你積極做出改變。

*注意:如果以上檢視清單中的問題,你從頭到尾都回答「是」,那麼除了閱讀本書,務必立刻尋求專業心理協助,以免做出傷己也傷人的事情。

▍你是執迷者的「目標」嗎?

如果你處於一段煩擾的感情糾葛中,或者被自己不喜歡的人追求,那麼就現況來說,第一步就是要釐清你的戀人或追求者是不是執迷愛戀者。以下的檢視清單有助於進行確認,而後你可以採取適當措施,挽回自己的正常生活。

1.對方的行為是否讓你感到窒息?

2.你拒絕過的人,是否一次又一次企圖說服你,說你其實並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其實你是愛他或她的?

3.你的前任是否拒絕相信你們之間已經完了,儘管你一再拒絕,對方還是沒完沒了地糾纏?

4.你是否經常很不情願地接到這個人的電話、情書、禮物或是來訪?

5.這個人的追求是否帶給你很多煩惱?是否造成你身體或心情的不適?或是煩得你無法專心工作?

6.你拒絕這個人之後,對方是否對你追得更緊?

7.當你拒絕對方,他或她有沒有煩躁或是憤怒?

8.這個人是否盤查你去哪裡、見了誰?你是否發現這個人跟蹤你?

9.你是否害怕出門,因為擔心這個人可能正在等你?

10.面對這個人的追求,你是否感覺自己像個被束縛的人質?

11.你是否擔心這個人可能做出傷害你的事情,或者做出自傷行為?

12.這個人是否有暴力傾向,或是已經出現暴力行為?

上述問題,哪怕你的答案只有一個「是」,都極有可能已經是執迷愛戀者的「目標」。對於某些人來說,執迷者的各種殷勤或許不過是製造了一些煩惱而已,但是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執迷者的窮追不捨和喜怒無常卻讓他們透不過氣。更有一些人可能已經處於暴力威脅之中,萬萬不能小覷此可能性。本書可以幫你確立自己的處境,找到合適的方法從執迷愛戀中解脫出來。

▍本書能帶給你什麼幫助?

執迷愛戀的表現形形色色:女護理師難以抑制地對已婚男醫師產生性幻想,無法專心工作;多疑的丈夫不分晝夜地跟蹤忠實的妻子,生怕她背叛自己;一個男人的前女友為了挽回他的心,居然在大衣裡面什麼都不穿,赫然闖進他家;女同志被迫與女上司發生性關係;妻子被分居的丈夫推下樓而流產。

●【如果你發現自己是執迷愛戀者,或者懷疑自己可能是,我希望幫助你擺脫痛苦、煩亂和焦慮】

在本書中,我將教給你一些全新的技巧和策略,讓你重新掌握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受情感操控。我知道有些人會想:「那是不可能的,我做不到。」但我向你保證,事實並非如此。你能學著掙脫執迷的誤導,理智、洞察及合理地評估你們的關係,你可以學著與人相處時不那麼偏執和絕望。直接面對執迷愛戀的根源,可以大大地減輕你的占有欲,將心比心地看待自己與對方的感受。

●【如果你是某個執迷愛戀者的「目標」,本書可以告訴你,你不是一個人,我們將幫助你回到生活正軌】

書裡講述的眾多經歷有助你審視自己的處境,以及有時是不是鼓勵了執迷者的追求,而自己完全未覺察。你將學會做一些必要決定來制止執迷愛戀者的侵害行為。無論是感到困擾或身處險境,本書將提供一些有效的溝通方法、行為方式與法律策略,幫助你擺脫執迷愛戀的糾纏。

/

儘管看起來,執迷愛戀者和他們的「目標」各有其煩惱,但有一點是共通的:他們的生活皆充滿無助感。執迷者的生活被看起來無法自我控制的衝動、激情與幻想所支配,而「目標」則是想盡辦法從沒完沒了的執迷追求中逃脫。

透過本書,我希望能幫助所有的執迷者和「目標」,逃離過度的激情、痛苦、煩亂、渴望和無力,脫離執迷愛戀的泥淖。

▶▶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 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 PhD)《癡迷》

 
不是你玻璃心, 而是你早就受傷了。
圖/平安文化
書名:《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

內容簡介:不是你玻璃心,而是你早就受傷了。7種內在心理需求解析,45年專業臨床經驗集結,助你覺察自己內心深藏的「微情緒」!

他人眼中的蚊子:不過就是襪子沒收好,為什麼你要這麼生氣?你內心裡的大象:維持整潔是我的日常,你若重視我,就不會破壞它。他人眼中的蚊子:鄰居吵到你,為什麼不直接跟他們抗議?你內心裡的大象:爭執是「危險」的訊號,有可能會傷害我。他人眼中的蚊子:他們不找你幫忙不是很好嗎?省得麻煩。你內心裡的大象:我是不是不受歡迎、不再被需要了?

看起來像「蚊子」一樣小的事,背後的情緒卻有如「大象」一樣大。

每個情緒背後都有成因,通常我們會知道自己為什麼沮喪,為什麼生氣?但有時候,一些他人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小事,卻有如蚊子尖銳的口器,刺進了我們心靈深處,讓我們大發雷霆,甚至沮喪悲傷,而我們自己也不知道原因。

這些「小事」可能是一個沒有回覆的訊息、工作時突如其來的手機鈴聲,也可能是餐廳差勁的服務、朋友無心的一句話。它反映了我們過往的人生履歷、潛在的自我認同、深藏的內在創傷,我們很容易不自覺的迴避它,但無意間卻忽視了自己最真實的情感需求,陷入低落的情緒中。

德國心理學家哈尼許和溫德爾融合45年臨床經驗、實際案例解析,幫助我們傾聽真實的心聲、認清自己的需求、壯大內心的力量,透過自主練習的過程,我們得以從情緒中找到勇氣,找到突破僵局的方法。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蚊子和大象,而經過這場療癒之旅,大象將會走出蚊子的背後,找回屬於自己的平靜。

作者介紹:恩斯特弗利德.哈尼許,心理學博士。德國慕尼黑行為治療教育學院的心理治療師講座主持人、教學治療師、督導及講師,多年來一直是該學院的董事會成員,在個別、群體以及伴侶治療領域有超過四十五年的執業經驗。

艾娃.溫德爾,心理學家。系統式伴侶及家庭治療師(DGSF),也是德國蘭休特(Landshut)應用科學學院的社會工作心理觀點教授。

搶先試閱:〈論蚊子與大象:沒人會毫無來由地因小事激動起來〉

沒人會毫無來由地因小事激動起來,就算表面上看起來如此。因為任何情緒激動都其來有自。當然,讓我們情緒不佳,甚至大發脾氣,或者震驚到沉默的事情,經常不容易辨識。此處與當下,我們眼中只有蚊子,而牠們尖尖的口器此刻正觸及我們心靈稍深處,好比敏感點是過去某個時間點或大或小的心靈傷害所造成。

接下來介紹四個小故事,故事裡的主角們似乎沒來由地跌入不舒服的情緒狀態,這些狀態難以理解也無法擺脫,於是導致多重沮喪:他們感覺糟糕,不明所以,不知道其中緣由,不能控制他們的情緒波動。

小事造成的壓力:四個小故事

■不合理的歸咎──麗莎的故事

麗莎和丈夫住在租來的房子裡,和鄰居友善往來,樂得不時聊聊天,即使他們說閒話讓她覺得討厭。

晚上十點,她的丈夫還沒回到家,麗莎剛要上床睡覺,突然間有人按門鈴,尖銳又急迫。她驚慌迷惑地開門,她的鄰居生氣地站在她面前,衝著她說:「這時候還用鑽孔機,您到底想怎樣!」

「我不曉得……我根本沒有鑽孔機。」這是麗莎僅能說出口的話。「那一定是再下一層樓。不知恥,都這個時間了!」鄰居咆哮著,剩餘的字句被她憤怒腳步踩得嘆息的樓梯間所吞沒。麗莎還聽到自己說:「抱歉。」然後關上門。她微微發抖,第一個念頭是:「希望她相信不是我!」然後上床睡覺。她激動的情緒尚未平伏,當她丈夫回到家,她告訴丈夫剛經歷了什麼事。他氣鄰居錯怪妻子,建議明天找她抗議,麗莎堅拒,無論如何難以平靜。他變得不耐煩,「現在先睡吧,反正又沒發生什麼事!」

■沒有實際傷害──史蒂凡的故事

史蒂凡散步結束後走向他的車子,他遠遠地看見另一個駕駛把車轉出停車位時,擦撞了他的新車保險桿,而且顯然想一走了之。史蒂凡憤怒地跑上前去,手腳揮舞,一邊怒吼:「你一定想肇逃!」另一個駕駛從後照鏡看到這一幕,下車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想著只不過輕輕碰了一下車子而已。兩個人一起仔細檢查保險桿,什麼都看不出來,史蒂凡還是止不住怒氣,他粗聲粗氣地堅稱:「立刻說出你的保險公司,不然我就報警!」被責怪的駕駛冰冷地回應:「隨您高興,您明明看到根本沒什麼。」他回答:「汽車必須送到維修廠檢測,車子可能有內傷(他真的這麼說!)。」另一個駕駛只是搖搖頭,開走了。史蒂凡奔跑著追了幾公尺,揮舞雙手好壯大聲勢,憤怒地要求對方「馬上停車!」聽到的只有幾個冷眼旁觀的行人。

一個星期後──修車廠早就說明沒有損壞,史蒂凡還忿忿不平地向朋友說起這件事。

■老是為了襪子發脾氣──安娜和彼得的故事

一個經典而且恆久的問題範例:安娜和彼得結婚三年了,一起住在寬敞的都會住宅裡。安娜目前有個沒什麼挑戰性的居家兼職工作,操持家務,彼得是公司主管。彼得再次於晚上八點才精神緊繃地從辦公室返家,安娜迎接著問他:「今天過得怎麼樣?」他只以一聲輕嘆回應,脫掉大衣、夾克,解下領帶之後,他就陷進沙發裡。安娜知道這個態度表示:「電池已經沒電,我需要安靜!」這種情況下想等到他反問自己今天的感受只會是徒勞。因此她只提醒了一句:「廚房裡還有些吃的。」接著隱含一絲不耐煩說:「要是你等會兒能整理你的襪子和客廳裡的報紙就好了。」彼得於是生氣地回答:「妳又要開始了嗎?難道沒有更重要的話可說?」安娜這時明顯較大聲地說:「你問我?你才剛到家就立刻縮在報紙後面,比起經濟專欄,還是不管你迫切想讀的哪個部分,你顯然對我過得如何不感興趣。」彼得在沙發上坐得更沉,他的姿態並非放鬆,而是內在退縮的表現。他攤平的手滑過額頭,有如想撫平他的怒紋。為了避免爭吵,他努力尋求諒解,也因為他記起自己一再承諾,不把東西散放四處。「抱歉,我今天早上真的匆忙。」

■假期中的壞心情──塞巴斯提安的故事

塞巴斯提安和妻子蘇菲雅冬天去度假,他們和好友夫妻一起租了山中小屋。塞巴斯提安經過幾個月的辛勞工作覺得筋疲力竭,身為軟體安裝企劃主管,他的工作向來涉及許多企業內部衝突和權力鬥爭。他一方面高興能逃離持續高壓一段時間,另一方面他又擔心,他的同事可能在他休假時入侵他的勢力範圍,可能在他缺席時作出重大決策……被雪覆蓋的山區景色,以及收音機傳來的韋瓦第《四季》將他拉回當下,期待兩星期的滑雪、睡覺、愉快的夜晚以及美食。

說到美食,他思索是否買足食物,小屋並不提供飲食。直到這時他才又想到,他的妻子早在幾天前就拜託他買好東西。在假期前的收尾工作壓力之下,他完全忘了這回事(或許也因為他基本上認為那應該是太太的任務)。他只得認清自己的疏失,打他朋友的手機。他覺得才不過講了兩句,對方就宣稱:「就買你們需要的東西,我們已經準備好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塞巴斯提安頓時情緒低落下來,他有點失望,感到不安。一路下來,他都沒說什麼話,抵達小屋之後,他很快縮進自己的房間,又感覺疲累,沒興趣聊天。他妻子善意地詢問他怎麼回事,只是更讓他拒人千里。

這時他的手機響起,他的一個同事打電話來,對自己的打擾致歉,但強調他有多迫切需要塞巴斯提安的建議,好解決一個剛出現的問題。塞巴斯提安在這個領域是知名專家,他想出正確的解決方式,他的同事明顯鬆了口氣,表達謝意,掛上電話之前不忘再度表達歉意。結束通話之後,塞巴斯提安自覺像經過轉化一般,疲累和壞情緒一掃而空。他又和朋友為伴,心情極佳地度過夜晚。

某人眼中的蚊子是別人眼裡的大象

您個人或許也知道這種情況:負面情緒突然向您襲來,沒有預警,也沒有理由,有如「青天霹靂」。您感覺生氣或悲傷,變得沉默或憤怒,卻不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面對他人的詢問,您找不到解釋,自己也對情緒擾動感到困惑。

旁人的反應是驚訝、不解或責備。

「你突然間怎麼了?」「不要那麼敏感!」

「不要馬上就以為是針對你!」

「不要太超過!」

我們對這些評論的回應或許各不相同。

否認:「沒什麼。」

輕描淡寫:「我只是心情不好。」

自我控訴:「我覺得自己好蠢!」

怪罪:「你知道我受不了你把髒襪子四處亂丟/你用這種口氣和我說話/我們因為你的關係遲到/一切都落到我頭上……」

上述任何一種反應,都無法解除緊繃情緒,只會走向爆發或長期的情緒低落。

無疑地,沒有人能期待自己永遠平衡、堅強、樂觀、勇敢、自信、自制,覺得能滿足所有要求,這可是個過高的標準。因此,不舒服的感受如生氣、恐懼、擔憂、羞愧、受辱或失望,首先可能是對沉重事件的極正常反應。同樣正常的是我們並不樂於體驗這些感受,想盡可能避免,或是快速擺脫這些情緒。我們經常努力在其他人面前隱藏這些情緒,我們學會分辨哪些情緒適合或不適合、合理或不合理在哪些場合表現,其後果影響深遠:如果我們壓抑誤以為不應產生的感受,通往重要需求的途徑就被切斷。我們之後會詳細解析這其中重要的關聯。

當我們把蚊子變成大象,我們雖然感覺到情緒,卻無法清楚將之歸因於眼前事由。我們覺得當下的事情太微不足道,或是被「健康的人類理智」降格成「小事」:我們無法向自己和他人解釋的感受,就被視為不恰當、尷尬、困擾或者陌生的感受,也許甚至被視為瘋狂或病態。

■明顯和隱藏的因素

從外在觀察,我們能說某件事稀鬆平常──也就是蚊子,只要事件在完全實事求是層面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就可以排除。彼得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就能整理好他的襪子,那麼就會讓人起疑,一切根本就和襪子無關。然而,真正的原因難以辨識。

如果引發我們強烈情緒的原因顯而易見,一切的發生就有所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缺解釋,好比:

-明顯輕視或貶低。

-一再發生的不公平對待。

-重大損失。

-客觀上有威脅性的事件。

-眼前的工作負擔過重。

-積累的怒氣。

-堆積如山的未解決任務。

-急性焦慮,或者身體疼痛。

這些負擔意味著壓力,讓我們煩躁。此刻再來一些額外的討厭小事,有些人可能就會嘆口氣:「好像我要忍受的事還不夠一樣!」我們這時感覺一切都牽動我們的神經,知道這就是讓水桶漫出的最後一滴水。但是我們也經常見樹不見林。一切都超出我們的負荷,我們只感受到壓力。因此激動的原因可能是:

-容易或不易辨識。

-就在當下(或不久前)。

-或是被深埋在層層時間之下。

舊的和新的,明顯和隱藏的原因經常混合,但重點在於將這些不同的發生條件拉到眼前,否則會造成我們在錯誤的地方對抗情緒激動的肇因。

可掌握和難以解釋的情緒激動之間的差距,我們可用下列情境來加以說明:請您想像一下,您正在健行途中,必須走上一段樹幹,好越過湍急的河流。每個人都能了解您的躊躇,把這一切看作大膽嘗試,把跨越河流視為勇氣的明證,每個旁觀者都理解您的憂慮。但是如果樹幹放在平坦地面上,那麼走過樹幹只是訓練手腳伶俐,大部分的人都覺得不難。在這種情況下,恐懼的表現就無從被理解,「挑戰」在他人眼中就有如一隻蚊子。

沉重感受的功能就和身體疼痛一樣,告訴我們有些地方不對勁。我們自問,疼痛會是什麼意思,某些情況下會諮詢醫師,然後接受治療。在我們的例子當中,我們不需要醫師,也不必立刻就找心理治療師:如果我們突發性情緒低落的原因並不明顯,我們可以先自行尋找蛛絲馬跡。

■個人處理模式:蚊子如何變成大象

面對表面上無足輕重的事情卻產生不舒服的感受,我們尋求相應解釋的需求如何產生?答案並不複雜:我們並未意識到真正的原因,真正原因在過往之中,可說被隱藏在多層經歷之下,我們大部分的記憶無法隨心觸及這些經歷。我們為何以特定形式經歷些什麼,或者我們為何有什麼樣的行為舉止,我們只能以極小片段加以理解,這完全正常。出於良好因素,我們的天性如此。要是我們必須持續將所有相關經歷和意義關聯拉到當下,好讓我們能自處,我們的思考將無望地超過負荷。我們的腦子自動完成這一切,這個處理過程的結果是個複雜產物,由期待、設想和規則組成,我們遵循這個結果,但通常無法說明。正類似我們學說話的情況:我們發展語感,但不知道文法。

設想和規則基本上決定我們對現實的圖像:我們可認知、感覺、期盼、期待者為何,以及在各種情況下該做什麼。在我們一生中,我們塑造出個人的處理及行為模式,亦即所謂的基模,遇上特定情況,我們就自然而然地加以運用。基模協助我們將世界及自我感知為熟悉,是我們在世界上的行為指引基礎。基模由我們生活歷史的經驗總合而成,基模受到模範(在生命最初幾年,我們主要透過模仿關係人來學習)的影響,映射出如何和自我相處,以及我們所學到如何作出反應的方式。正面和負面經驗都在基模當中被處理和儲存,所產生的模式會長久維持,直到現實改變,要求模式加以調適,這時人會感到迷惑或者不安。我們因此經常緊緊攀附著這些模式,即使它們帶來的弊多於利。無法融入現有基模的就會被排除,或是被轉詮釋。如果基模可說已經老化,不適用於現今狀況,就會模糊我們對當前可能性的看法,因此有所謂有效(適當)以及無效(也就是不適用)的基模。

好比有些人深信,只有達到職業成就才是有價值的人,他們就過濾掉一些本來有助於收穫價值感的東西,片面的依照規則處事。「我必須努力、勤勞,規劃我的職業生涯,爭取地位象徵……」只要一點小挫敗,就足以導致不安及自我懷疑,採取或多或少適當的保護措施。我們在本書當中想挖出的大象,就回溯至這類不適當的基模。藏在蚊子裡的大象,牠的根源在於,在不同生命階段,在面對重要需求時所發生的負面經驗。損害這些需求留下痕跡:受傷點以及自我保護的內建程序,二者一旦被啟動,我們就為基本需求獲得重視和滿足而奮鬥──但自己卻經常說不出個名堂來。我們不問在不愉快或受傷的情況下真正需要什麼,反而試著盡快防禦這種沉重的感受。根據經驗,大部分的人很難認知,這般蒜皮小事指出基本需求受損。

■失落的基本需求:大象般的後果

即使我們雙親深信其行為是「為了我們好」,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教育確實幫助我們認知自己的期望和需求,並且加以實現。依照孩子的個性加以對待並不容易,我們在某些方面要感謝雙親,某些方面卻也可能對我們造成傷害。好比在戰後成長的世代,通常接受的教育是要求配合、負起義務和遵守規範。例如要吃完「端上桌的食物」;收到禮物時要致謝,並表現出高興的樣子,即使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份禮物;對於只是浪費時間的造訪也要說歡迎,或者不要提出批判性的問題。

有這類舉止的人都在童年學到:「否定自己,滿足他人的期望,比關注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及需求更重要!」

以這樣的方式而失去對自己根本需求與個人感受的意義的直覺,再也感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實現的是什麼也就不足為奇。結果可能是種「毫無期盼的不快樂存在」狀態。於是就像關閉對個人有益事物的內在天線,只接收他人的期待。尤其在職業領域,我們迫於約束、角色和準則,晚上只想要「我們的平靜」──我們僅存的可悲期望。原本可以非常多采多姿,只要我們有能力讓這些期望浮現!

面臨這些主要來自外在的規範,最小的混亂就使人抓狂或是委屈退縮的風險大增。我們已經吞忍的一切一旦重見天日,我們就知道哪些需求長年未曾滿足,接著產生哪些傷口。面臨可能出現的指責,認為我們小題大作,我們能說明自己的反應,進而使這些指責站不住腳。但是未曾觀察我們的內心生活,我們自己和旁人幾乎沒有機會理解我們壞情緒的深層意義。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傷口一再作痛,激發陳舊如今卻常屬不恰當的基模,連帶激起相應的不愉快感受。就像擲骰子遊戲:我們在遊戲盤上擲骰子,上面寫著:「退後n步!」在哪個遊戲盤,意即我們處在哪個人生階段,並非我們的記憶可隨意揭開。

我們首先需要的是關注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尤其當我們覺得不愉快的時候,可能正指向重要需求被忽略。就像空氣之於呼吸:爬山的時候空氣變得稀薄,我們就越費力,缺氧迫使我們休息。稍微克制突然的情緒變化,思考我們正處於哪種欠缺狀態也一樣有意義。

那麼在前文所述狀況下,麗莎、史蒂凡、安娜和塞巴斯提安停下來思考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讓我們再看一次安娜的例子,她為了丈夫不愛整潔而與之爭吵。

■襪子裡的大象:伴侶衝突案例

安娜和彼得的衝突再平常不過,安娜的不悅也相當可以理解。共同生活的時候,對秩序的不同想像的確不容易達成一致,但這只是衝突的一個層面。安娜明顯且持續的壞心情還隱藏些別的──值得我們追尋更深層的原因。進一步觀察讓我們察覺,兩個人的重要根本需求如何彼此抗衡,也看到完整認知個人的大象有多困難。我們看一下兩人的生活背景:

安娜和彼得五年前在科隆結識,兩年後在當地結婚。安娜是個有魅力的三十四歲女性,一段時間之前還是商界人士,在一家中型企業擔任企劃主導人,這是個前程遠大的職位。在她結識彼得之前,她單身生活。彼得比妻子年長三歲,在慕尼黑長大,在該地完成法律學業,在一家國際企業集團爬上部門主管的位子。一項嶄新的職業挑戰將他引到科隆,他覺得這是次幸運的機會,因為他很喜歡友善的「萊因地區生活方式」。他再度被調回慕尼黑集團中心,特別讓安娜面臨一個重大衝突:她應該接受一個不符合她職業能力的半天工作,拋下她的朋友圈嗎?彼得提議自己留在科隆,找個新工作,但她覺得那並非他的本心。她對彼得的愛,以及和他建立家庭的期望,讓她最後同意搬到慕尼黑。他們的婚姻直至這一刻都還沒有孩子,安娜尤其因此感到情緒低落。

安娜和彼得來到我的診所,希望接受伴侶諮詢。其實主要是安娜的要求,彼得同意,因為他一直忍受著她「持續的不滿」。他抱怨她的嘮叨逐漸讓他感到絕望,他已經快要受不了因為「小事」而經常爭吵。她憤怒的理由雖然清楚,卻不能解釋她持續責備的激烈程度。於是彼得自覺有理由把沒收拾的襪子(通常涉及秩序)當作瑣事,無奈搖頭,或者生氣地皺起眉頭。他的解決建議:「我之後會收拾」,或者衝突進一步緊繃時表示:「要是讓妳煩心,乾脆自己去收」,實在適得其反。因為他們無法辨明亂放的襪子意義何在,於是激動和不斷爭吵的更深層原因也就不被探討。

安娜的說明也無助理解:「我就是不喜歡!」反而當她發洩怒氣說:「我又不是你的女僕!」其實比較接近大象。他通常的回答既可以理解,卻也同樣毫無用處:「不是,當然不是,拜託不要馬上就以為是針對妳!」有時彼得不耐煩地以譏刺的語調回應:「要是能讓妳快樂,我未來一定不會亂丟襪子。」然後──安娜不得不提醒他後面接的那一句話:「……好讓妳終於不要再嘮叨!」有時他的回答比較有幫助,好比:「我以後會努力……」安娜回答:「要是這樣就好了!另外,要是你不領悟本來就該維持整潔,那麼也沒有什麼意義。」然後轉向我:「反正我再也不相信他敷衍的承諾。」

對安娜和彼得而言,襪子不僅屬於洗衣籃,也是關係箱的一部分。直至目前,所有「務實」解決問題的嘗試都徒勞無功,陷入絕境。如果安娜清楚看出她目前生活欠缺什麼,她也許會說:「我常常煩躁,因為我不滿足,我缺少認同和重視。但我又做了什麼呢?我的日常大部分都耗在維持整潔秩序。要是我至少能找到有趣的兼職工作就好了!」進一步又想:「要是你在一旁支持我,雖然會減輕負擔,也是對我工作的認可,但是我最大的幸福就應該局限在完美持家,為我的老闆工作嗎?這可不是我對慕尼黑生活的想像!我還要等多久才能達成生孩子的願望?」她察覺卻不允許說出來的是:「我基本上嫉妒你,你可以享受刺激的職業生活,獲得認可,享受成就感,有時我甚至嫉妒你的煩惱,因為這些煩惱和你職業上的重要事務有關。」

如此一來,大象的輪廓就呼之欲出。承認深層不滿並不容易,後果卻影響深遠。安娜至今並未看出,自己經常煩躁乃是因為根本需求如認可、理解和自主沒有被滿足。她不敢仔細思考自己的不滿,於是根本原因也就一直隱而不現。

她的雙親給她的模範是人首要盡義務,並且服從這種規範。不問是否喜歡這樣的生活,只是去做必須做的事情。相應地,安娜的內建程式絕大部分由命令式組成,好比:「我必須照顧其他人!」、「我不可以自私!」,或者:「整潔秩序撐起生活半邊天!」安娜的行為有如她深信不疑,認為努力維持完美標準乃是讓生活「上軌道」的適當方式──依照箴言:「遵守規範就能保有你的生活,因為,不曾滿足的願望而動搖你安全感的所有風險都在掌控之下!」呈現的表象是:在一些情況下,未曾深思的雙親模範和教養模式影響深遠,不必質疑,只要盡責!

看起來那麼狹隘的思想,和安娜仔細思辨的能力恰恰相反,其實卻是她的心靈面對達成意義和滿足等問題的保護機制。對安娜和她的丈夫而言,因為襪子起爭執,比提起重要需求未曾滿足要簡單得多。心理處理不滿的這種浮面方式,如果沒有仔細觀察生命經歷,其實並不容易理解。這種方式也不符合安娜的形象、她穩定的氣場、職業能力以及外表的獨立。為了要能理解安娜的感受,我們必須也在更深層次處理這個問題。觀察她的生命歷程(請見第64頁),大象就會呈現出外形。

彼得至今未曾是觀察的焦點,這個課題在他眼中的爆發點是他妻子一再表達不滿。要是他想得深入一些,基本上干擾他的不是持續嘮叨,而是對妻子和自己在一起並不快樂感到不安,他擔心無法給她所需要的。他自覺該對妻子的幸福負起責任,尤其她為了他以及想要孩子,而把她個人的職業野心置之度外。但他同時也不想放棄職業生涯,以及與此相連的社會認可,出於兩難就產生沉悶的罪惡感,彼得當然很不願意承認。稍後再繼續討論我們至此可推測出的大象。

在解析過程中也顯示,四處亂放的襪子究竟是蚊子還是大象──這一對伴侶不可能有一致的看法。彼得將襪子之爭輕描淡寫地說成討厭的小事,安娜相反地卻感到嚴重沮喪。彼得想把這件事辯解成「蚊子」,好繞過一個重大衝突。安娜相反地不善罷甘休,她想讓自己努力維持整潔得到認可,讓她的訴求被傾聽。所以蚊子裡是否藏著大象是個觀點問題,端視關注焦點,就足以對這個問題爭論不休。不過他們雙方可能都想到那是隻大象,只是他們不想正視。

本書能帶給您的收穫

您從這些故事或許可認出身邊的人、朋友、伴侶和同事的影子。故事都是簡單但顯然負載情緒的日常情況,通常大家只想視而不見。如果透過往日經歷來觀察這些情況,就形成清楚的畫面,當前的情緒波動正如過往的回音。

因此我想激勵您,思考起初難以理解的情緒反應,以更進一步了解其中意義。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認知基礎的根本需求。之所以一再發作,因為小事情產生難以理解的情緒,這些只顯示冰山一角。真正原因仍然隱藏,只被間接交流,表面課題並不深入核心。我們完全實際面對問題,就可清楚察覺無法如此解決問題。

當我們出於細故陷入一個非常不悅的情緒狀態,非常可能意味著我們不僅對當前狀況產生反應,還情緒性地混合過去和當下。過去的感受被喚醒,從前的處理模式重新啟動,這些模式在當前生活狀態下並未促進滿足我們的需求,反而造成妨礙。這些模式會造成人際關係的莫大混亂。在通常早已經年的過往時光,這些模式或許是掌控狀況的最佳可行性,因此它們可算是種解決嘗試──即使早已過時。

例如擔心失去所愛的人對自己的喜愛,這樣的人可能努力善待他人,或者覺得自己反正很快就被排除,於是寧可自我退縮。這兩種模式通常各有些優點,一旦它們不能彈性地適應新狀況,卻也可能變成問題。過去有效的解決策略留存下來,它們曾一度很有用,我們也很熟悉。因此,一旦我們覺得受到威脅或不安,就樂於不經思索再度運用這些策略。每個人都知道,在承受壓力之下要嘗試新事物有多困難。

本書的設計協助讀者,一步一步深入理解小事引發的情緒。我將以我們前面段落的故事主角為例加以闡述,在適當的篇章一再回顧這些例子。您在閱讀當中可能發出的疑問,可從中找到答案。

▶▶ 閱讀更多 平安文化 恩斯特弗利德.哈尼許, 艾娃.溫德爾《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

 
難道說我母的過世,促使我的靈魂覺醒了嗎?
圖/時報出版
書名:《謝謝,讓我照顧你》

內容簡介:歷經母親中風、過世,先生血癌,女兒腦瘤,這本書,是一位照顧者的人間修行,看她透過轉念,將漫漫長路上的艱辛,轉化為滋養生命的善因緣。只要學習真誠地接納,不要抵抗、不要反駁,內在空間就會慢慢地呈現出來,讓我可以迴旋自如。──梁玉明

這些經歷,在旁人看來,每一件都是沉重的打擊,作者卻不喪志,潛心佛法的她,對於生老病死,有著全然的接納。她「隨順因緣」,坦然接受照顧者的身分,同時抱著「藉境練心」的態度,積極迎接生活中的大小試煉──

•當盡心盡力仍被責備,她選擇放下

告訴自己,他不是針對你,他在你身上什麼都沒有做,他只是展現自己給你看。你看過之後就立刻放下,也不要去回應。

•每日被重複的照顧工作纏身,她藉機修行

面對照顧的辛勞,單純地去做,不要邊做邊想,做起來有多累。然後在這些俗務中,找出善心、善行的功德,把它們散播出去。

•面對至親離去,她有不同見解

靈魂不是一個單一體,而是一個組合體。母親的離去,只是脫去肉體的軀殼,她的靈魂加入了我的群組,與我常相左右。

這些生活中的感悟,有情緒的觀察、有生命的探問,也有親人之間一路走來的相守相依。她將自身經驗撰寫成文,期盼讓面臨同樣困境的讀者,有另一個心靈出口。

作者介紹:梁玉明,畢業於文化大學新聞系,於母校擔任助教、講師十餘年。潛心學佛三十餘年,期間曾擔任《禪學雜誌》主編六年、圓覺文教基金會董事十二年、祕書長三年、《圓覺天地》雜誌總編輯五年。擅長書寫心靈散文。

曾獲第一屆福報文學獎、第一屆及第四屆全球華人文學星雲獎、第三屆花蓮造福觀音徵文比賽獎、第四屆海峽兩岸漂母杯散文創作獎、佛教蓮花基金會真善美生命故事徵文獎等。

2013年7月出版:《不怕,生老病死早知道》,深獲好評。

搶先試閱:〈我母走後〉

聽說人的生命有兩次誕生,一次是肉體的出生,一次就是靈魂的覺醒。難道說我母的過世,促使我的靈魂覺醒了嗎?

我母走後,我才真正領悟到:事無好壞,衹是一個轉折而已。死亡也不是一個多麽特別的、突如其來的事,而是一個早就知道的、一定會發生的事。就像果核早就安置在果肉裡面,剝開果肉就一定會看見它的存在。

母親一生事蹟的縮影,在我的心間輕巧划過,從我的筆下流淌而出,感覺時而沉重,時而輕省,明明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歷程,這時卻飄飄渺渺地沒有真實感,就像做了一場夢,恍恍惚惚地醒來,還分不出東西南北,卻被趕著鴨子上路,顛顛簸簸地迷糊著。

母親年幼時身體很衰弱,是個藥罐子,外婆聽了算命仙的話,說母親活不過十六歲,就拚盡了全力,背著她四處尋醫問藥,誓死要將這個得來不易的女兒養大。母親說外婆三十四歲才生她,在那個時代稱得上是個老蚌了。母親最虛弱的時候,還曾看過大阿舅的靈魂,穿著咖啡色團花的大褂,戴著瓜皮帽回轉家門。外婆說她病糊塗了,說的是胡話;但噩耗不久之後傳來,大舅在城裡被一堵牆倒下來壓死了,而且穿戴跟母親所說的一模一樣。如今母親活到了八十八歲,對當時的外婆來說,這難道不是做夢嗎?

算命仙口中的十六歲,可能衹是一個艱難的坎,母親的求生意志力,加上外婆無窮無盡的慈愛,不辭辛勞的奔波,澆灌出奇蹟的種子,生了根,發了芽,將這個艱難的坎弭平,接下來就是崎嶇坎坷的生命之旅了。

生活儘管物資匱乏,但我們從來不缺少愛。母親做家庭手工貼補家用,經常做得疲累不堪,我表達愛的方式,就是清晨起來自己做便當。我常做的便當菜是酸菜炒肉絲,我問母親說:「肉絲可不可以多放一點?」母親說:「不行!初一過了,還有十五呢!」於是我寧願自己少吃一點,在妹妹的便當裡,多放了兩三條肉絲,這也是我表達愛的方式。我知道母親不是不愛我,而是愛著整個家,包括院子裡的鴨子和玉蘭樹,因為鴨子會生蛋,拿到市場賣掉,就可以換錢了。玉蘭花開滿樹梢的時候,母親也會叫弟弟上樹摘花,摘滿了一個托盤,用半溼的紗布蓋住,送到老鄉的菜攤上,就會有熟客來購買,這些零碎的收入就是我們的加菜金。

妹妹愛我的方式是啥都聽我的,唯我馬首是瞻。例如我做事賺錢之後,正好可以負擔她的大學生活費。她做事賺錢之後,也自動負擔起大弟的大學生活費。小弟讀的是軍校,有國家負擔生活費,大弟就省心多了。

母親常誇我是弟妹們的好榜樣,有什麼心事也都跟我分享。父親常年駐紮在外島,幾個月才回家一趟,卻常常與母親鬧得不歡而散。我問母親:「這次爸爸為什麼不開心呢?」「你爸說我不會教孩子,老是跟他唱反調。」細問才知,原來是大弟吃飯心不在焉,弄得滿桌都是飯粒,爸爸喝斥他到邊上去吃,媽媽卻說已經吃成這樣了,你叫他換個地方,不是又弄髒另一個地方嗎?乾脆讓他吃完了,我再來收拾。爸爸說:「我在教孩子,讓他好好吃飯,不要給我在桌子上種飯,妳卻來跟我唱反調,那我以後還怎麼教呢?誰還會聽我的話呢?」乍聽之下兩方都有道理,但媽媽說,還是要聽爸爸的,因為他賺錢養家很辛苦,下次全都聽他的就沒事了。其實母親持家也很辛苦,卻量入為出,把孩子一個個培養到大學畢業,從來沒有開口跟別人借過錢,這是母親很引以為傲的。我也是以這樣的信念,維持著家庭多年來的安穩。

妹妹結婚較遲,有一陣子住在大弟家待業,曾經拜託大弟妹,下班順路的話,幫忙帶半條吐司麵包回來,大弟妹竟然說不順路。母親對此事耿耿於懷,悻悻然說:「即便不順路,也該特地繞道去買呀!」從此對這個媳婦印象大壞。另一件讓母親感嘆的是,大弟二十多年前訂了一棟房子,那時才百來萬元,弟妹硬逼著大弟去退訂,現在千萬元也買不到了。母親說一個心量狹小的人,福氣必然單薄,果然弟妹生下一女之後,婚姻也走到了盡頭。

我是最不讓母親操心的女兒,典型的責任心重,掌控欲強。於是生了一個最讓人操心的女兒,好讓我學習何謂過猶不及,優點一過了頭就是缺點。

我母走後,感覺有一個無形的發條鬆開了,這才發現之前拴得有多麼緊。我開始不會發號施令,也不會問東問西了。米飯在電鍋裡沸騰著,衣服在洗衣機裡自在地滾動著,下一刻該做的事,我安排得清清楚楚,就是找不到從前那個熟悉的我了。女兒說她不能站在廚房水槽面前,否則頭就會暈,噁心想吐。我心裡立刻明白,是她之前在水槽邊上,發洩的怨氣太多,一旦她氣血衰弱下來,怨氣就會對她展開反撲。於是一句「離開水槽,碗我來洗就好。」淡淡地從我口中流出。雖然語氣和緩,但我能看見那一句話的能量,跟我以前的任何一句話都不一樣。以前的話充滿了負能量,即便祇有短短的幾個字,卻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滿載著數十年來的積怨,現在想起來都避之唯恐不及。

正負能量的差異何在呢?我反省了好一陣子才領悟到,心裡沒有成見就是正能量,一旦有了成見、貼上一個標籤,好比說「都是藉口」這個標籤一貼,那麼後面所有的話都是負能量,都是情緒的出口了。唉呀!之前那個滿口負能量的怨婦怎麼會是我呢?我是不是要把她找出來確認一下呢?

聽說人的生命有兩次誕生,一次是肉體的出生,一次就是靈魂的覺醒。難道說我母的過世,促使我的靈魂覺醒了嗎?我感覺事情沒有那麼單純,我還在各個角落裡尋找那個熟悉的自己。很快!就在我打開冰箱的刹那間,找到了那個心懷怨懟、面色凝重的女人。她想把菜拿出來加熱放在桌上,等候先生、女兒起床後享用;又怕到時候返家,見到這些飯菜一動也沒動,父女都說不餓呀!惹得她火冒三丈。

「哈,原來妳在這兒!」腦海中的動畫瞬間播畢,我把冰箱的門重重關上,踏著輕快的步子就出了家門。驀然間心中靈光一閃,是我一廂情願地掌控著家中的飲食,家人衹是順從著我的安排,習慣成自然罷了,與懶惰、頹廢毫無關聯。我試著改變作風,不再安排他們的飲食,看看他們會有甚麼變化。當我領悟到這一點的時候,無形的責任感頓時脫落了,像個行腳羅漢似的,渾然忘卻有家庭這回事。難怪法師們常說:「羅漢不執著,菩薩不分別,諸佛不起心動念。」我才剛剛甩掉千萬分之一的執著,就湧進了滿滿的自在順心。

當我再次踏入家門,迎接我的是一片歡欣鼓舞。先生說巷子口的燒臘店物超所值,難怪生意那麼好。女兒說新開的素食店口味清淡,正是她喜歡的那一種。而且邊上沒有人下指導棋,吃多吃少都很隨意,胃裡舒服極了。這時候我進一步發覺,原來我被自己的責任感綁架了這麼多年。

母親的離去,並沒有為我帶來太多的悲傷,因為中風之後纏綿病榻四年多,我知道她已經有點不耐煩了,衹是不置可否地勉強活著。所以我把她的離去看成是解脫,何況又是在睡夢中嚥氣,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唯一讓我感到心酸的是,母親生平第一次做胃鏡、大腸鏡,都發生在臨終前的一個月。結果並沒有查出任何內出血,醫生說先回去養養身體,再來做後續的檢查,一定有內出血,否則血色素不會那麼低。母親聽了之後神情落寞,幽幽地嘆了一口氣,父親也衹能喃喃地說了句:「這樣哦!」也許心中滿是無奈感吧!

如果不是父親一時慌亂、緊張、恐懼,把昏迷在便盆椅上的母親送醫急救,母親可能提前一個月就走了,也就不用受這麼多醫療檢查的痛苦,但當初誰又知道呢?

「教會師母一定知道點什麼。」父親說:「她平常一兩個禮拜會來探訪妳媽,幾年來都不跟我多話。最後一次,也就是前兩天,臨走前給了我一個電話,說是臨時有狀況,可以打這個電話,教會弟兄會來幫忙。結果兩天後,這個電話就用上了,是不是有點奇怪?」其實這也算不了什麼,神職人員多少都會有些心電感應。即便是我的侄兒侄女,在奶奶過世當天,凌晨三點左右同時從睡夢中清醒過來,當時有點納悶,事後才說可能是奶奶來看他們了。

母親最放心不下的是小弟,他因為賭博的關係,弄得妻離子散,工作也砸了。我和母親一直在替他遮掩修補。當天他雖然趕了回來,卻不敢進母親的房間,可能是心虛吧!後來聽說母親在他半夢半醒之間去找他,把他罵了一頓,說你來都來了,為什麼不進屋?還翻出許多舊帳來駡,罵得小弟痛哭流涕。從此以後小弟真的就不賭了,衹是經常換工作,做大樓保全的時候,會跟住戶僵持不下,改做車道保全,又對車主態度不友善,去山上幫人家養豬抵債,又累得跟狗似的。總之,脾氣一點一點慢慢消磨掉,在我看來也是一種另類的修行啦!

聽說《修心八頌》是修菩提心(成佛的心)的寶典,它的第四頌是:「願我目睹惡劣衆,造罪遭受劇苦時,猶如值遇珍寶藏,以難得心愛惜之。」我在正常的生活中,很難遇到惡劣衆,所以像小弟這樣浪子回頭的眾生,偶爾需要我接濟,偶爾向我訴訴苦,我就要像遇到珍寶一般地愛惜他,對我的菩提心才會大有啟發。

有一天我問師父說:「自從我母親走後,我感覺跟父親親近了許多,對弟弟慈愛了許多,對先生女兒寬容了許多,會不會是我母親的靈魂加到我的群組裡來了?」師父一時沒有聽明白,我就解釋說:您曾經說靈魂不是一個單一體,而是一個組合體,裡面的元素是很複雜的,包含了過去的冤親債主、祖先等等。我母親過世之後,就成了我的祖先,加入我的靈魂群組是很自然的啊!否則,我為什麼會在短時間內就得以展現出寬大的胸襟,把弟弟照顧得像兒子一樣?師父聽了笑容滿面,説有此可能。這時再聽人說長姊如母,我還用得著體會嗎?根本就是鐵一般的事實了。

我開始觀察這個重組後的靈魂。她竟然喜歡走路了,還以降低體脂率為名,説是要鍛鍊出一點肌肉來,每天刻意到公園練習健走。那不是母親最愛的運動嗎?在回程的路上,遇到了一個不協調的畫面:一位帥氣的小伙子,跟一個老太太爭執不下,老太太資源回收的三輪車,撞了年輕人的轎車,有一點小小的擦痕。帥哥不想跟老太太斤斤計較,衹要老太太肯道歉,他也就算了。無奈老太太堅持己見,不肯道歉,還倚老賣老地編排帥哥的不是。帥哥也發火了,點開手機就報了警。她毫不考慮就上前勸老太太道歉,調停了十幾分鐘,老太太才開口說對不起。哎喲,這也是母親常幹的事啊!

有一回和先生走在捷運轉運通道上,廣播放送出:「現場有醫護人員嗎?請到服務臺協助。」我立刻停下腳步,左右探尋。先生拉住我的手說:「妳學的那套經絡穴道按摩,派不上用場啦!妳又沒有執照,人家也不會讓妳插手的。」我說:「對哦!是直覺反應啦!」記得母親四十多年前,曾經救過隔壁的鍾媽媽。那天上午鍾媽媽暈倒在自家門口,情況十分危急,眾人束手無策。母親有當過護士的經驗,就跑到附近藥房,拿了一支強心針給她打上,才及時救回一命。事後被父親責怪了好一陣子,說妳膽子還真大,萬一打死了怎麼辦?母親想想也有點後怕。如今被救的鍾媽媽還活得挺好,救人的母親卻先走一步了。

「我想天堂一定很美,媽媽才會一去不回……如果天堂真的很美,我也希望媽媽不要再回,怕你看到歷經滄桑的我,會掉眼淚。」手機裡傳來高亢動人的旋律,細聽是一首懷念母親的歌曲。歌手放了很多感情在裡面,唱得如泣如訴,特別感人。我跟著哼唱了幾遍,也就能夠朗朗上口了。我相信這首好聽又好唱的歌,一定會紅起來,因為每個人對母親都有深深的情感。我乍聽之下,也被觸動了些許憂傷的情緒。

後來一想不對呀!母親衹是脫去了肉體的軀殼,回歸到更寬廣的宇宙空間裡,她的靈魂則加入了我的群組,與我常相左右,哪來的什麼憂傷呢?於是我抖擻了一下精神,朝著無窮的虛空喊著:「媽呀!我不管什麼天上人間的,咱們就在自己的世界裡,好好地過著日子。我想妳的時候,就到群組裡去找妳;妳想我的時候,就來照看我一下,這就是我們倆的約定喔!」我信誓旦旦的說詞迴盪在空氣中,在等待虛空回應的當下,我感覺眼眶中雖然含著淚,然而心裡卻是空蕩蕩的。

這就是母親給我的回應嗎?我在恍惚之間領悟到:死亡衹是軀殼的一個極限,一旦突破了這個極限,將會感受到更加的廣闊無垠、自由自在。我對死亡的恐懼,或許就是在那一個心靈交流的瞬間,不知不覺地,慢慢融化掉了。

小感悟:付出不必求回報

大多數抱怨的根源,都是來自於自己固定的想法。別人衹是順著你的安排過日子而已,你卻在數算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其實,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都不同,重要的是有人愛我,而我也有心愛的人。讓對方隨順自己的性情、喜好生活,不要以愛為名加以控制,就能收穫滿滿的自在順心。

小感悟:最後一段路,不如糊塗一點

人生走到盡頭,平靜安寧最為重要。器官老化、衰竭不可避免。與其歷經各種的檢查,明明白白地死去,不如糊裡糊塗地,多活幾個平安的夜晚。

▶▶ 閱讀更多 時報出版 梁玉明《謝謝,讓我照顧你》

 
林書豪23歲爆紅卻陷入噩夢 如何變身影響力投資大亨?
林書豪曾經歷了好長一段低潮與傷病,2019年他來台灣進行布道會時曾落淚哽咽:「NBA已經放棄我了!」但現在,眼前的林書豪從容自若。他之所以願意接受專訪,是因為下定決心分享經過磨難試煉後終於找到的答案,一種善用影響力的方法。

《指尖上綻放的愛》我們和世界溝通的方式,並非理所當然
《指尖上綻放的愛》的故事說起來很簡單,主角在兒時漸漸失明之後,又漸漸失聰,整部片子圍繞在他的家庭和學校生活。聽起來會很無聊嗎?可是《指尖上綻放的愛》把這個過程描述得很棒。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