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於疫情解封之後,推動台灣觀光產業的成效引發爭議。主要焦點是疫情後來台觀光客雖有成長,但不及其他鄰國;也無法與國人出國熱潮相比,今年國人出國人數約是來台旅客的二倍,形成「出境熱,入境冷」的情形。另一爭議點則是將以往最大客源陸客排除在外。由於兩岸關係緊張,官方欠缺溝通管道,雙方各說各話,兩岸觀光開放問題至今仍無法解套。
今年初政府公布吸引國際觀光客四大主力市場為日韓、新南向、港澳、歐美,並設定達到年度600萬旅客的目標。今年第1季來台旅客人數約百萬,要達標挑戰很大。而且600萬已遠低於疫情前千萬旅客水準,很難協助長期低迷的觀光產業走出寒冬。
另外,政府提振觀光政策較其他國家慢半拍,直到今年初才到位。目前是以提供旅客及旅行社現金補助為主,主要還是在炒短線,欠缺完整規劃,而且長期補貼的財源及公平性均受到質疑;甚至還發生具有雙重國籍身分,可以同時領取政府對國民普發6,000元,以及觀光客5,000元雙重補貼的爭議。
在政府鎖定的四大客源中,日本由於日圓貶值,出國成本大增,以致人數銳減;在日圓短期難以回升下,如何設計更多客製化行程吸引日客,應是未來重點。港澳旅客成長力道已經減緩,也應有不同的促銷方案。新南向國家旅客近年來人數雖有成長,但停留天數及消費能力均不及其他市場旅客,未來應「重量也重質」,增加在台消費能力。特別是新南向國家穆斯林人口眾多,過去一直疏於經營,如何營建穆斯林友善環境以吸引更多旅客,也是值得開拓的領域。
消費能力強的歐美旅客只約占來台旅客10%,長期以來未見提升。地理因素當然是主要原因,但相較於鄰國,來台歐美旅客比例偏低,仍有提升的空間。此需要有通盤規劃,包括國際航班便利性,利用客製化行程吸引特定客源,以及觀光人才養成等配套措施。
綜合而言,目前政策對於解決觀光產業的瓶頸,例如國內觀光資源不足,費用偏高,假日壅塞問題一直無法突破,而影響旅遊品質。另外促銷推廣手段未能因地制宜,展現不同特色,也影響台灣國際觀光形象的提升。
觀光是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產業,在疫情過後觀光業逐漸恢復常態下;各國除了推動國內旅遊外,爭取國際觀光客更是重中之重。以東亞國家為例,中國大陸幾乎是各國最大的國際觀光客源。為了掌握疫情後大陸五一勞動節長假機會,各國政策無不推陳出新,希望可以吸引更多大陸旅客,掌握觀光爆發潮的商機,很可惜台灣卻錯失良機。
2015年來台觀光客曾突破千萬,其中約有四成是來自中國大陸。蔡政府上任後雖然嘗試拓展其他地區客源,例如提供新南向國家免簽證,並給予不少補貼,以抵銷陸客銳減缺口。但是效果不理想,還因免簽證形成國門漏洞而衍生不少問題。
為觀光業爭取商機,未來實有必要恢復陸客來台,相較於其他地區,大陸旅客除了人數最多外,無論是在停留天數及消費能力,均屬於中上水準,很難被其他市場取代。當然過去為爭取陸客曾發生低價惡性競爭,也有在所謂「一條龍」的封閉體系下,被少數業者把持的不正常現象。未來應利用再度開放陸客的機會,通盤檢討去蕪存菁,健全營運模式,才是治本之道。
主計總處最近公布今年第1季台灣經濟負成長3.02%,在全球需求短期難以回溫下,出口仍會持續下滑,今年經濟達到「保2」目標會非常困難。如果政府觀光政策仍欠缺積極做為,又跳過大陸市場,將會失去另一提振經濟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