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美俄日三大核災國何以仍維持核電


【High Cut韓星畫報】精選一線韓星拍攝獨家攝影寫真,分析韓星時尚品味,網羅各類韓國偶像資訊、韓流新鮮貨! 【兩岸商情電子報】提供兩岸財經要聞、理財投資、藝文旅遊等內容,讓你快速掌握大陸最新趨勢!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3/21 第 2964 期
 
 
  聯合報黑白集 張金鶚的第一項任務
  聯合報社論 美俄日三大核災國何以仍維持核電
  經濟日報社論 金管會管制現金股利發放的意涵
  聯合晚報社論 「偵查不公開」玩假的?
新井一二三/日本女性終於說「不」
  民意論壇 12年國教/教育部的「功」 白老鼠「痛」
12年國教/科技教育落冷宮 如何人才扎根
創新應變 博士要像變形金剛
吳寶春不能考EMBA 還是唯有讀書高?
 
張金鶚的第一項任務
黑白集/聯合報
被業者稱為房市「空頭總司令」的張金鶚,即將「空投」出任台北市副市長。此舉,表面上看是郝龍斌的一個險招;但如果不從「打房」而從「都更」的角度看,這項任命或能看出點道理。

郝龍斌的市長任期僅餘一年九個月。他任內最大的遺憾,是為文林苑強拆王家而引發抗爭,甚至使整個台北市多處都更計畫均陷入停滯。此外,師大商圈擴張過速,導致住、商間的利益衝突,戰火至今尚未平息。這些,都是他需要借重張金鶚的建築及都市規劃長才的原因,以求突破台北市都更所面臨的種種制度和理念瓶頸。

張金鶚上任後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要設法打開文林苑進退兩難的死結,才有可能談其他。張金鶚之所以能在此扮演角色,是因為他一向極力堅持「土地正義」,為小市民代言不遺餘力,被房建業者視為眼中釘。正因如此,由他來處理協調,至少可使市府免於被貼上「袒護建商」的標籤。

文林苑風波發生時,張金鶚曾以「學者」身分,對市府、建商和王家的是非作了不少評析。如今從「局外人」變成「主事者」,他能否將自己的見解化為足以說服各方的行動,那就要看張金鶚對個人角色轉換的詮釋功力了。敢「跳火坑」,固然其勇可嘉;但能否成事,還得看智謀。

最好的情況,是文林苑僵局有解,台北市的都更找到更上層樓的觀點。最壞的情況,是抗爭死結打不開,張金鶚的土地正義代言形象也告破滅。

對於張金鶚的任命,建商與其一路唱衰,還不如共同反思,一起想出都更轉進的契機。 發表我的意見

- TOP-
 
美俄日三大核災國何以仍維持核電
社論/聯合報
核電在世界上存在了五十餘年,反核的議論也持續了逾半世紀。即使在今日世界各國反核民意上升之際,核電的地位其實並未動搖。由此可見,核電存廢的辯論與抉擇,皆非易為之事。

一九七九年美國發生三哩島核電廠變故,一九八六年前蘇聯發生車諾比核電廠災難,二○一一年日本發生福島電廠的複合式核災。但是,美俄日這三個曾受核電廠災變巨創的國家,現在卻均維持核電政策;美俄日不是未經辯論,亦非未經抉擇,而是皆經過激烈辯論所採的政策抉擇。

在這三個國家,一切有關核能存廢的辯論皆已十分透徹。沒考慮過再生能源?有。沒考慮過風力、太陽能、水力、生質能源?有。沒考慮過天然氣、火力發電?有。沒考慮過民生電價及國際經濟競爭力?有。沒考慮過排碳?有。沒考慮過核安?當然有,其本國即親受核災重創。但是,經過考慮了這所有的一切,三個「核災大國」的抉擇仍是:維持核電。

今日的俄羅斯已是核電大國及核電技術大國,在二○三○年前,其國內將增建三十八座核電機組,並協助外國建設二十八座。日本福島核災甫過兩周年,安倍晉三首相挾著「新民意」否定了「零核電」政策,而主張恢復核電運作,謂將與其他能源搭配成「最佳混合比例」,且未訴諸公投。美國總統歐巴馬新任命的能源部長莫尼茲為核電支持者,他說:「若因福島核災就終結核能,是一錯誤;如果美國現在不投資核電技術,民眾會後悔。」

也就是說,美、俄及包括身受福島巨災重創的日本,均在福島事件後,仍然選擇了維持核電的政策。這三國皆是核電技術及實務上的大國,且也是世界上的政治與經濟大國,亦不是沒有比較過核電存廢的利與害,更非在國內沒有反核的「民意」;但是,他們皆在福島事件後仍然維持核電,美國更在福島核災後,核准了九個核電機組延後除役及兩座核電機組的興建。

主要的原因,可能就在莫尼茲的那一句話:「若因福島核災就終結核能,是一錯誤。」在美俄日三國的決策者眼中,福島事件的教訓只會成為促進提升核電安全的動力,而不逕視之為停廢核電的理由。

台灣目前關於核電存廢的辯論,可說沒有一個觀點不曾出現在美俄日的核電辯論中。而就各國的政治與經濟及替代能源的技術條件論,台灣顯然較美日俄三國更不具非核廢核的條件,遑論是一步就走上非核(核四停建,二○一八核一除役);台灣在核電風險上較三國不同的考量是,三國幅員較大,核電廠災變只是「局部」影響,但台灣較小的幅員承受不起任一核電廠的災變。不過,這仍然是一個核安的技術問題,未必能成為廢核非核政策的決定性因素。

美國在台協會前台北辦事處處長司徒文就當前的核四爭議說:對核能說「不」很容易,但要如何找到替代能源很困難。繼之,台北美國商會資深總監沙蕩亦撰文指出:台灣若放棄核電,固然沒有核災的風險,但卻必須面臨其他風險,例如嚴重缺電、電費上漲、國家競爭力減弱等。

沙蕩說:台灣未來若以燃氣發電,每年成本增加一千億元;若以燃煤發電,則增加五百億元。無論如何,皆對台灣的國際競爭力產生極嚴重的影響,並將導致外國投資不前。至於以燃氣代核電,每年將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一千八百萬噸,以燃煤代核電則增加三千六百萬噸;如此,除非以大手筆購買碳權,將如何達到減碳目標?

司徒文說,對核能說「不」很容易。近日相關民調更顯示,即使非核後電價上漲,亦有七成民意主張停建核四;這恐怕也是說來容易,但後果未必承受得起。如果對核能說「不」真是那麼容易,則美俄日「三大核災國」,在國際政治、經濟上的條件均有優於台灣處,他們為什麼不說「不」?

台灣的核電存廢問題逼到今日這個地步,只剩訴諸民意一途,本報也持尊重民意最後抉擇的立場。只是想提醒國人:對核電說「不」,其實並不那麼容易! 發表我的意見

- TOP-
 
金管會管制現金股利發放的意涵
社論/經濟日報
金管會對金融機構的監理需要具備明確性,同時行政手段與金融機構自治的拿捏,則須有更具智慧的安排。今年金管會管制金融業發放股利的情況,正是檢測金管會監理適當性,以及金融機構之資本與財務健全度的良好個案。

金融業今年發放現金股利,可能會相當稀少。金管會設定發放現金股利條件,而且保險業須再經金管會審核,而銀行業又被金管會道德勸說應該採取保守的現金股利政策。金融機構經營者會認為在合理提列備抵呆帳與相關損失準備,以及呆帳打銷與損失認列皆已經滿足法規要求,同時亦依相關規定提列盈餘公積,剩餘的獲利為何不能發放現金股利給股東?為何在財務報表編制超過法規要求,而且財務正常的金融機構,發放現金股利需主管機關核准或首肯?如果主管機關法規制定合乎時宜,而金融機構的財務透明度與財報品質又合乎規範,主管機關理應不須介入現金股利的發放。如果主管機關介入金融機構現金股利的發放,是否令人懷疑主管機關法規制定的合理性?以及令人質疑金融業的財務透明度與財報品質未達合乎事實的標準?

一般限制現金股利的發放,僅針對財務有問題的金融機構,這是舉世皆然的原則。主要是該等問題金融機構的資本與財務健全度,不足以抵擋未來經營環境的變化,在未增資與改善財務狀況之前,當然要避免現金股利的發放,避免傷及廣大保戶、存款戶與其他債權人的權益,危及金融穩定程度。但今年金管會針對所有金融機構,在法規已有要求下,又增列現金股利發放條件,同時還有審核與行政指導則是異數。

金管會或許用心良苦,但如此勞師動眾採取行政手段又隱藏何等啟示,值得大家深究。

金管會設定保險業發放現金股利的條件,高達七項,包括發放後資本適足率仍要超過250%、財務健全具清償能力、無虧損及累積虧損、近一年未有100萬元罰緩之處分案、會計師對財報出具無保留意見、內控已依會計師建議改善、法定盈餘公積已達資本總額。而銀行業發放現金股利的條件則是第一類放款(正常放款)之備抵呆帳提撥率超過1%,同時配發現金股利後,法定盈餘公積要超過資本額75%。

上述這些條件,大抵超過法規目前要求,是否反映出主管機關認為目前法規對於金融機構資本與財務健全的要求太過寬弛?是否也隱藏目前銀行業與保險業之資本與財務健全度,不足以抵擋未來經營環境的變化?如果是前者,在金融業者只以符合法規要求的心態下,金管會實應儘快修改法規,否則金融機構財務健全性有失真與高估之嫌,對存款戶、保戶與投資人之所有社會大眾的理財決策與資產配置是不適當的。如果是後者,則令人更加緊張,目前此種管制現金股利的手段,有點為德不卒,需要主管機關更有魄力之預防作為,否則過去動用稅額解決問題金融機構的噩夢又隨之衍生。

以此觀之,只在今年管制現金股利之短期、暫時性作為,用處不大,而且很容易因人而政異。若金融機構之資本與財務健全度不合宜,今年不發放股利又有多大助益?主管機關應參酌國際標準與台灣金融機構特性,制定資本與財務健全的要求,未達標者則限制其業務擴展,這才是根本管理之道。

我們要重申主管機關在強化金融機構財務透明度與財報品質的重要性,否則就會出現過去一些銀行遭主管機關接管前,所有資本與財務數據皆符合法規要求,但後來卻要政府動用稅收總額數以千億的資金來處理善後。缺乏財務透明度與財報品質,再多的行政監理皆屬小技術層級,問題嚴重性仍然存在。 發表我的意見

- TOP-
 
「偵查不公開」玩假的?
社論/聯合晚報
八里雙屍案,三重分屍醃頭案,近日成為社會焦點,結果衍生各種亂象,例如部分媒體搶在檢警之前建構「案情」,形成輿論公審。而始作俑者,則是辦案人員未謹守「偵查不公開」。

「偵查不公開」不僅是辦案的原則,更是法律要求。刑事訴訟法第245條明文規定「偵查,不公開之」。主要是因偵查過程中,如果過早將案情細節曝光,可能洩漏偵辦方向,讓加害人有逃亡、勾串或湮滅證據之虞;也可能因為還在蒐證階段,未能確定真實加害人,若過早揭露偵查內容,恐傷及無辜者。此外,也在保護第三人,例如被害人的隱私權或告密者的人身安全,以免受到不必要干擾。

因此,偵查不公開不僅在確保偵辦案件的完整確實,也在保障當事人等享有「無罪推定」及免於被誣陷、干擾或無端影射的權利。除非依刑訴法第245條第3項,「依法令或為維護公共利益或保護合法權益有必要者」,才可以例外地公開或揭露偵查中因執行職務知悉之事項。

若拿以上的法律規定來檢視八里、三重這兩個案例,非僅檢警對偵查不公開的把關不及格,許多媒體縱容名嘴在螢光幕前大談案情,甚至毫無查證就大加推斷犯案情節,簡直到了捏造的地步。而媒體之所以能如此捕風捉影,除了本身欠缺自律,檢警輕忽偵查不公開的規定,則是提供媒體「瞎掰」素材的元凶。

警政署長王卓鈞昨天終於動怒,稱媒體報導很多細節和監視畫面,都是不該曝光的證據;且兩起命案任何細節都可能讓嫌犯有串證、脫罪機會,因此要求刑事局徹查嚴懲。負責指揮偵辦的士林、嘉義地檢署,也說要追查誰洩密,可謂亡羊補牢。但所有證據來源都在檢警手裡,誰洩密還不清楚嗎?難道不是知法犯法?

「偵查不公開」是法律要求,但在台灣卻由執法者隨意玩弄,包括很多企業遭檢警搜索,卻讓媒體守候拍攝畫面,法務部何曾下令清查洩密的責任?這次警政署長震怒要求徹查,是玩真的嗎?如果只是選擇性地要求偵查不公開,風頭一過又故態復萌,如何建立法治威信? 發表我的意見

- TOP-
新井一二三/日本女性終於說「不」
新井一二三/聯合報
接著奧運女柔的十五名代表告發教練對她們的暴力行為後,最近幾個星期東京各區的嬰兒母親們也紛紛站起來向地方政府說「不」了。

她們是從零歲到一歲娃娃的母親,從懷孕到生產一直工作,跟丈夫分擔家計責任。按照日本的勞動基準法,產婦有權利申請十四個星期的產假,並且根據育嬰休假法,可再申請一年到一年半的休假。但是,實際上,她們能否按期復職全賴有無替小寶寶贏得保育園的位子。由於這些年的經濟不景氣,希望盡快回到職場的母親日趨增加,地方政府卻沒有及時調整保育園的招生名額。結果,報名申請的母子當中,幾乎一半吃閉門羹,使法律條文成為畫餅。

不服氣的母親們,最初在東京西部杉並區,接著在東部足立區,後來在南部大田區,紛紛抱著寶寶集體到區公所,對官方的錄取決定提出異議。日本的兒童福祉法明文規定,對於雙親上班等原因無法照顧的嬰兒,地方政府應該在保育園提供照料。可是,在杉並區報名申請的二九六八名嬰兒中,超過一半的一五○五名遭到了拒絕;大田區的三五○○名中,也有一三○○名被否決;足立區的三七四○名裡,則有一二七八名沒得到位子。母親們說:各區政府沒有履行兒童福祉法的規定,無非是行政上的怠慢,令人氣憤至極。

日本的學前教育,向來分為由文部科學省管轄的幼稚園(三歲以上)和厚生勞動省管轄的保育園(出生後八個星期起),而後者的錄取和分配都是由各地區公所擔任的。官方根據每個家庭提交的申報單,先錄取緊迫性較高的家庭之孩子,家庭主婦母親的孩子則緊迫性較低,要被劃為「待機兒童」。可是,當事人說,就是因為不能把孩子托給保育園,才得留在家裡做全職母親的,官方的邏輯完全顛倒了因果。

由於逐年嚴重的少子化,越來越多幼稚園的報名人數都低於定額,反之保育園的「待機兒童」卻直線增加。為了調整供求不平衡,把兩者合併為新型兒童園的方案,早就被提出來研究,但一直沒有全面實施。原因之一便是保守政治家認為嬰兒的母親該留在家裡照顧孩子。這回母親們終於反駁說了:那你叫我們怎麼吃飯?

在日本,很久沒聽到女性發起集體性政治行動的消息。曾經引人注目的女性主義,過去廿年裡失去了原初的勢頭,著名的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解釋說是冷戰結束以後,保守主義的反潮流淹沒了理想主義。上野甚至說,如今的年輕女性過的日子比卅年前的上野一代還要辛苦,幾乎承認女性主義的徹底敗北。果然根據二○一二年的世界經濟論壇,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是在調查對象一三五個國家裡的第一○一名,跟伊斯蘭國家差不多。

現在,抱著娃娃的年輕母親們面對經濟不景氣和政治停滯,被迫喊出「不」了。她們不打任何黨派、主義的旗幟,也不推出猶如當年上野一般的顯眼領袖,卻從普通市民的實際生活出發,腳踏實地對不合理的現實提出異議。我的年齡處於上野和她們中間,對日本女性地位之低下頗感慚愧。我們好比是個人打游擊戰生存下來的,於是衷心佩服嬰兒母親們堂堂正正的集體行動。一個社會的希望最終處於有為的年輕人。

(作者為日本作家)

發表我的意見
- TOP-
 
12年國教/教育部的「功」 白老鼠「痛」
林建農/家長、文史工作者(台南市/聯合報
十二年國教即將上路,我和許多家長充滿焦慮,讀國中一年級的孩子更是摸不著頭緒。在此關鍵時刻,教育部不好好研議相關配套,反迫不及待急著敘獎,形同把功勞記在我們的痛苦上,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嗎?

打從政府宣布啟動十二年國教,我和許多家長就陷入「愁雲慘霧」,因為我們搞不清楚,孩子在免試升高中之後,會變成怎樣的「白老鼠」。這陣子來,光是為了應付超額比序,既要排隊搶當志工爭取服務學習,又得拚體適能比金銀銅質,更要準備對外競賽才有記功嘉獎機會,並且兼顧課業壓力,孩子被操得焦頭爛額,笑容愈來愈少,家長更是忙得團團轉。

相對於我們惶惶不可終日,大聲疾呼要求暫緩十二年國教,以免匆匆上路毀了孩子前途,教育部長蔣偉寧似乎顯得不知民間疾苦。什麼「不用補習就能考特招」,但基北區許多國中老師都搞不清楚何謂PISA,請問如何輔導學生?家長膽敢不讓孩子去補習嗎?至於所謂政策已經公布,「暫緩會失信於民」,但明明政策造成多數人反彈,一意孤行又算那門子信用呢?

最不可思議的是,教育部居然以「十二年國教計畫周延,讓各界安心」為由,專案核定政務次長記兩大功,真不知道教育部是自我感覺良好嗎?還是粉飾太平?明明我們對十二年國教計畫「霧煞煞」,非常非常不放心,哪來的「計畫周延讓各界安心」呢?請問這種獎記得安心嗎?

張麗菁/公(新北市)

報載教育部為十二年國教規畫有功人員敘獎,政務次長記兩大功卻被銓敘部退回。筆者認為,銓敘部善盡把關角色,值得喝采。且此案有些觀念應予釐清。

十二年國教的實施,是潮流趨勢,故而形成政策,相關公務員依據政策規畫細節是職責與本分,何能侈言功勞?

公務員如果才智卓越,規畫周延得當,致全案實施順暢,並達成相當具體成效者,再敘獎鼓勵亦不遲,何能尚未實施上路即匆忙獎勵?

自敘獎內容看來,官僚文化在公務體系仍牢不可破,照說應是「獎從下起,罰由上來」,但實務上卻是反其道而行。如不徹底反思,政府競爭力永遠要瞠乎民間之後。 發表我的意見

- TOP-
12年國教/科技教育落冷宮 如何人才扎根
張基成/台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聯合報
教育部長蔣偉寧因十二年國教議題,日來飽受民代與各界的批評。事實上,十二年國教問題叢生,科技教育被刻意忽略即是顯例。科教扮演科技人才培育往下扎根的工作,更是國家科技發展的基石。在科技一日千里的當下,先進國家無不重視國民科技教育。科技已成為吾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九年一貫課程統整架構下,國中「生活科技」與「自然」合併成為「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但在升學主義的影響下,數年下來已衍生出許多問題。目前國中生活科技教學極度不正常,且被學校與教育當局漠視。包括:

一、教學與評量不正常:課表雖排有「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目,但因不計入學生智育成績,加上基測不考,大部分學校都沒有照課表授課,將時間挪來上自然課。重自然、輕科技,造成學生普遍缺乏科技素養。

二、「生活科技」與「自然」合併,許多學校都由自然科老師授課,非由生活科技背景教師授課。由於自然領域教師不具備科技實作能力,教學過程缺乏動手實作活動。因此,學生「做中學」的陶冶付之闕如。連帶影響國中生選擇進入普通高中或職業學校的性向與判斷,對其一生影響極大,且對我國職業教育的扎根亦有戕害。

三、在大部分學校不教生活科技或由非生活科技背景教師授課的情況下,學校只聘自然領域教師,長久下來,造成生活科技領域師資培育管道受阻。這不但是一個專業領域的隱憂,也是一個國家的內患,是非常嚴重的事。

上述問題已使我國國民科技教育名存實亡,也影響未來十二年國教的施行。近者影響國民科技能力,遠者將影響我國科技發展。上述問題已引起立法委員的重視並提出質詢,監察委員更提案糾正教育部「怠於監督地方政府落實訂定正常化教學相關要點,並放任部分地方政府未落實國民教育應五育均衡之規定」。我們呼籲教育當局應儘速採取措施,解決上述問題。 發表我的意見

- TOP-
創新應變 博士要像變形金剛
張逸中/台灣首府大學副教授(台南/聯合報
近日博士生賣雞排話題激起很多討論,我認為「博士」不只是專業的認證,也是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標章!

好的博士應該像變形金剛,迅速適應環境,並找到成功的方式。博士生賣雞排是否浪費?端看他如何賣?如何經營?能對社會有貢獻,也替自己賺到安身立命的錢,就不是浪費!

我自年輕時就有一個認知:個人讀書學習的方向是不可能跟得上時代潮流的!因為熱門行業每年都在變。從各大學系所的名稱變化之大,就可一窺端倪,隔個幾年總有些系所會面臨沒人念的窘境,原因當然是找不到工作囉!所以要提前十年選對專業,最終取得好工作,本來就是碰運氣。即使讀到醫學院,只是選擇了婦產科,誰想到卻要面對少子化衝擊!

我的另一個認知是:其實從碩士開始,學習的內容就不只是知識而已了!讀過研究所的人都知道,大學時都在讀課本,碩士班要學習歸納分析各家之言,寫碩士論文也是著重學習研究方法。到了博士班呢?除應該嫻熟研究方法外,還要有創新能力!

因此,如果你讀到博士,從蒐集、組織、歸納、分析到創新知識,都是你應該具備的能力!任何領域的博士,不管是主動或被迫進入新的行業,都應該可以比多數人用更短的時間學會新知,並迅速找到成功的路徑!

我目前在大學任教,教學研究內容是電腦技術,而不是我當年在台大取得的海洋學博士!為了當個「變形金剛」,除了勤於學習電腦知識,發表論文,出版電腦書,也一直鑽研業界需要的各種程式設計技術,獨立接案完成很多產學合作計畫。靠著這些轉型的努力,我這個原本應該是「外行」的海洋學博士,甚至可以當到本校設計學院院長!這些都是我四十歲離開海洋界工作之後發生的事。就算現在到業界找工作,我也很自信是OK的,因為我是一個「博士」嘛!

所以我相信博士應該可以像變形金剛,能迅速變成汽車或機器人等等,而且都還是很強悍的角色!關鍵是,你必須具備應有能力,還必須有足夠的自信。如此,哪會有浪費教育資源的博士?這些變形金剛們正是環境變化產生人才缺口時,可以運用的最佳活棋! 發表我的意見

- TOP-
吳寶春不能考EMBA 還是唯有讀書高?
林佑珊/上班族(台中市)/聯合報
麵包大師吳寶春欲報考EMBA進修,但想進各大名校卻都「資格不符」,因為吳寶春「學歷不夠」。

台灣學生的升學過程中,脫離國民義務教育的階段後,就飽受「名校情節」禁錮。不光是教育資源的落差,連「階級流動」都要飽受差別待遇。此外,依學歷資格作為篩選機制的門檻制度,更是重挫台灣競爭力的最大幫兇。學歷資格這種不符合時代潮流的門檻機制,證明台灣仍沒有擺脫「唯有讀書高」的僵化價值觀。

各領域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學歷固然重要,但經歷才是決定人才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再者,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在什麼時間點決定充電進修又有什麼分別呢?

高等教育體系應將篩選門檻適度彈性調整,除原本學歷證明外,增設符合同等學力資格的證照或比賽成績作另外的篩選管道,讓不同領域人才,不再受限於學歷的阻礙,失去向上進修的機會。人才荒一直是台灣發展的嚴峻課題,就別再讓僵化的體系,使得留不住人才的問題雪上加霜了吧! 發表我的意見

- TOP-
 
  4G行動網路對通信產業的重要性
目前全球未見到任何關於 5G 規格的理論基礎,這意味著 4G 將是中期未來最重要的通訊技術,不論語音或行動數據的傳輸都無法輕易超越。

召喚美國夢下的騷動靈魂:大衛林區電影
大衛•林區大概是這世界上最懂得如何用影像打造夢境──正確來說,應該是夢魘──的天才。光是從他的海報就可以看到這位導演的獨特視覺美學。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