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鐵道迷,那你一定會特別期待一探位於市民大道五段、京華城對面的「臺北機廠」! 占地約16.86公頃的臺北機廠,坐落在信義區近八十年,一直是讓火車改頭換面的維修改裝場所。因為是工作場地,不對外開放,自臺鐵將之遷廠至桃園富岡新廠,鐵路維修作業也同步遷移之後,經臺北市政府市政會議通過,廠區內的組立工場、鍛冶工場、原動室及澡堂等四棟廠房列為市定古蹟,以保存古蹟並活化再利用資產。
創建於日治時期(1933-1935年)的臺北機廠,由當時的臺灣總督府交通局技師日人速水和彥設計監造,為日治時期具代表性的工廠建築。過去一直是臺灣鐵路局最大的車輛維修與改裝工場,占地約16.86公頃,其前身為位於北門附近的清代機器局臺北工場,1935年間因該基地不敷使用,遷移至市民大道現址,部分機具亦從臺北工場搬遷至此。廠內建築樣式多元,屬日治時期鐵道產業代表,就工業遺產及鐵道場域價值而言,相當具保存性。
機廠四大古蹟 鐵道迷最愛
臺北機廠整體建築是以鋼構設計,由數萬顆鉚釘接起的廠房,挑高寬敞的空間,看不到一根樑柱。
五層樓高、全長12米8的組立工場,是待維修列車進廠的第一站,工作人員在此將列車拆卸分解以繼續下階段維修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組立工場的屋頂曾經被炸開一個洞過,經修復後已看不見痕跡,整體建築內部採挑高、大跨距鋼構、預鑄式屋頂、大面積開窗等特色,自然採光、通風良好,可說是當時的綠建築。
鍛冶工場則是負責鍛造設備零件的場所,廠房內有數座蒸汽錘(蒸汽機),其中,有一座為1889年、劉銘傳時代製造的蒸汽錘,相當具有歷史價值和意義,此外,鍛冶工場也展現機具設備與工場合為一體的工業建築特色。鍛冶工場外,更有臺北機廠裡僅存的防空洞,上面巨大的老榕樹,盤根錯節,流露出歷史韻味。
原動室則是臺北機廠的動力供應中心,是全區的心臟地帶,燃料原料原本為煤,後因環保考量,改為燃油,冉冉飄起白煙的工廠煙囪則是臺北市少見的工業地景,更是臺北機廠的地標。
而早在民國89年即被指定為古蹟的澡堂,則是員工福利設施代表,建築形式為薄殼筒形結構屋頂,兩個大澡堂若裝滿水可達50噸,而熱水的熱源,則是來自機廠內鍋爐的蒸氣,充分利用能源。時至今日,澡堂仍是員工下班後洗去一身疲憊的好所在。
從歷史建築 一窺火車發展史
除了四廠區被指定為古蹟之外,廠區內的總辦公室、客車工場及柴電工場,因各具工業建築價值,也是臺灣火車發展史的縮影,則登錄為歷史建築。而其餘重要鐵路元素像是主要鐵軌等,也在整體鐵路地景考量下一併保存。
臺北市市長郝龍斌日前前往此地一窺廠房丰采時表示,臺北機廠是臺灣鐵路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環,許多民眾非常關心這塊場地的未來運用與發展,臺北市政府將和鐵路局合作,近期內將推出鐵道文化節活動,規劃串連臺北舊鐵路的沿線文化資產,辦理論壇、導覽等系列活動,讓民眾有機會重新認識臺北的鐵道文化資產。不論你是熱愛古蹟、喜歡文化還是忠誠的鐵道迷,屆時可千萬別錯過了。
【更多內容請見《臺北畫刊》三月號54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