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初春透著lomo光線氣味的寒意,轉著電視,先是趙本山的小品,三個人對口段子,就三個人,兩張椅子,十分鐘你來我往的捉狹,陽春卻精準,越看越入迷。之後我轉到了湖南台當紅節目「我是歌手」。 這是我首次認真看完整集節目,如果「我是歌手」的來賓是周杰倫、張惠妹、王力宏、蔡依林,我會覺得那就是一個天價累積出來的節目,兩邊的經濟規模,廣告人口本來就沒法比擬。
但他們邀請的不是天王天后,也就是說,這次的差距已經不是錢了,是贊助商的企圖、是製作單位的苦工與判斷、是觀眾們對淺碟文化的提升,對岸視聽的進步,超前的讓我驚訝。
這節目台灣認真一點的製作單位都能執行的出來,歌手發到就成了一半,再把四分之一交給編曲師,剩下的便是如同紀錄片般的作苦工,各個角度的拍攝剪輯,聽說它們15秒的畫面是從幾百分鐘的檔案裡編輯出來的。總之,韓國人有所謂sop的作業聖經,一切照表操課就行,如果難度不高,我驚訝什麼?
當然這節目還是要有一定的預算,光五百個會哭的觀眾,就得花一缸鈔票,更別說那龐大如同演唱會的樂隊,但我驚訝的是對岸開始不煽情了(除了那五百哭哭觀眾),前述的達人秀、好聲音或非誠勿擾,在收視率上的表現,還是看得出對普羅大眾的鑿痕,但「我是歌手」沒有。
我看到的是眾多頂尖歌手強大壓力下,對自己歌聲的掌握,以及在高音拔尖才能譁眾取寵的比賽通則裡,如何不媚俗,如何表現自己對歌曲的詮釋。
幾幕歌手近乎破音的吶喊,讓人雞皮疙瘩直冒,還有那巷內人才聽得出不同的編曲方式,不厭其煩的穿插專業音樂人解說每段鋪陳的技巧,種種枝微的用心,我看見了兩岸電視娛樂的差距又拉開了一大截,若這樣節目會有高收視,也表示是整個娛樂品質的勝利,因為節目不再只服務白領階級。
前年我做了兩件事,一,我放棄再說服台灣的企業主做華人區最有規模的舞蹈比賽(因台灣跳舞的熱血小朋友舞台真的很少,天知道我跟多少有能力的企業主聊過), 轉向內地找資金。
二,我自掏腰包自己寫腳本拍了一部戲pm10-am3, 雖然在奇摩還有MTV台的反應都出奇的好,不過我也賠慘了。但北京的樂視網看見了,還在他們的網站創下了17億次的點擊率,這兩件事今年都開花結果了,寶島眼鏡開口就是贊助3年。華人舞蹈小小舞台已築起一角,而樂視網鑒於首戰成績不錯,跟我們續簽了一百集的戲劇約,賺賠還在未定之數,但我曉得這一百小時的機會,又可以多外銷更多的台灣藝人出去…。
我知道離成功還很遠,但起碼我做了…你呢?是台灣娛樂圈的一分子嗎?捲起袖子團結起來吧!把該我們的拿回來….
而且我真的好想贏韓國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