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獨居動物,無法離群索居,必須學習如何與他人交往。尤其在職場上,朋友多好辦事,意傑品牌行銷公司總經理詹麗樺舉例,「我今天要去拜訪一個客戶、或是找媒體和演出團體,若我身邊正好有相關的朋友,只要打一通電話就可解決,不用再兜一大圈找人。」
大家都知道朋友的重要,但「如何交朋友」卻成為現代人的困擾。很多人成天上網、少有與人互動的機會,雖然還不至於到「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的地步,但比起面對人,他們面對電腦或手機螢幕可能更為自在。
有些人一心想拓展人際關係,卻不得要領,誤以為交朋友要愈多愈好。例如把名片和人脈畫上等號,以為收集到大量名片,就代表自己人脈寬廣。或是在臉書等社群平台上濫發交友邀請,誤把臉書的朋友數當成受歡迎的指標。
《有人脈,做什麼都有人幫》作者千田琢哉指出,「沒有任何東西比人脈更重質不重量了。」即使收集再多張名片、臉書上的朋友再多,若沒有進一步往來,根本就不算交到朋友。以下提供幾個交友守則,幫助你拓展朋友圈,不再為寂寞所苦!
不要只交特定領域的朋友
交朋友不能過於功利主義,很多人脈也許對你當下的工作沒有助益,但哪天用得上也不一定。像是知名服裝品牌iROO董事長劉本謙,從事時尚產業,卻廣泛結交政治、金融、建築等各界的朋友,在他舉辦的「跨界好友」餐會中,分屬不同專業領域的朋友,經常帶給他創新的工作靈感。
因此,不要一心只想跟特定領域的人交往,不僅是你的人際關係,連個人視野都將因而受限。
朋友保持往來關係才會延續
人脈的經營是這樣的,與對方一直有往來,關係才會持續下去。真正的人脈高手,不會只在有求於人時才找上門,而是經常以電話、簡訊、email或卡片傳遞心意,有空時就邀朋友聚會以維繫感情。三不五時的主動關心,不但能讓朋友感到窩心,也是雙方友誼長存的祕密。
向朋友分享你的人脈
有些人也許個性內向、口才也不好,卻願意傾聽朋友心聲,從中聽出對方遇到什麼困難,在能力範圍內提供協助。這樣的人當然受歡迎,因為人交朋友不單為了社交需求,還渴望在自己有難時,能有人伸出援手。
因此在和朋友談話時,要讓對方能暢所欲言,而且用心聆聽,找出話裡的「關鍵字」。例如朋友提到最近工作不順,不妨進一步詢問原因,甚至分享你的人脈,幫忙牽線找到對的人,告訴對方「我認識的人恰好在做...,或許可幫上忙。」你不只聽朋友吐苦水,還能患難相助,彼此交情將會更深。
利用小道具伸出友誼之手
對於害怕與人互動的人來說,向不相識者伸出友誼之手,第一步總是最難。日本人資專家梅森浩一建議,不妨活用身邊的小道具來「破冰」。他在《從零開始的人脈術》書中,分享了自己身上的小故事。
某天在工作場合中,一位同事正在發一家著名餐廳的餅乾,對方雖然不曾與梅森浩一交談過,仍然親切地發給他一片。幾天後再度見到這位同事,他基於禮貌向對方道謝,原本不相識的兩人,就因為一片餅乾,而開始有了交談。
梅森浩一說,只不過是分享點心的小動作,就能展現友好態度,開啟彼此對話的契機。就算你不善於主動向人示好,也要能體察別人的好意,把握機會熱絡話題,進而搭建友誼的橋梁。
利用社群網路阿宅也有春天
對宅男宅女來說,即使不善於在現實世界與人往來,也可從自己最熟悉的網路展開人際關係。例如在臉書等社群平台上,分享個人生活點滴,或時常轉貼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很容易就能吸引同好或引發共鳴,建立關係。
和現實生活一樣,網路社群交友也不是以量取勝,最好與虛擬好友有一定的連結。例如看到臉書好友發文,不要只會按「讚」,偶而也要留言表達關心與認同,想進一步深談還可用「私人訊息」功能聊天,雖然少了面對面的「人」味,但至少讓對方知道你很在乎他。
你可以更進一步,自行在社群網站上發起特定主題的社團,廣召同好加入,除了資訊分享交流外,累積一定數量社團成員後,甚至可定期舉辦實體的聚會活動,加強成員之間的黏著度,建立更深層的友誼。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10月號(449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