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名人會客室╱專訪陳文茜

每週 一 出刊.2014.09.15
 
本 期 目 錄 簡介/舊報明細
名人會客室╱專訪陳文茜
不當壓力鍋╱召喚幸福的手做療鬱
最後一次!「涼感衣」好色補貨到
【吸排+除臭+降溫】1件就出貨!↘199
特別企劃 

名人會客室╱專訪陳文茜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2014-09-01

請你聽我說一句

珍專訪陳文茜

在成功之後,回到家鄉、回到後山,極度謙遜地把自己擁有的一片雲,放在山的一腳,回饋鄉里,這是這輩的人對時代的致敬致謝。


「啊,我完全承認我老了。」八月午后,在台北巷弄咖啡館裡,我用「怎麼面對老?」這件事,做為與陳文茜訪談的收尾,她毫不隱諱地大談她的「告老退休計畫」。

會問這個問題是有原因的。距離當年書寫《文茜半生緣》晃眼十五年過去,十五年來,我看著她從政黨發言人、立法委員、到媒體人,在這麼長時間中,除非生病,她的容顏幾乎是停駐於時間之外,然而,她的政治處境乃至心境,都有不算小的起伏。

對於老這件事,我們聊得其實滿早,她五十生日那年,朋友開開心心地為她慶祝,從那個時候開始,她常常不經意想到規畫「銀閃閃歲月」的生活,比方說,到普羅旺斯讀書寫作等等。類似這樣的計畫,於一般人可能是天馬行空,既是夢想當然也是幻想,於文茜,卻是絕對可以著手實行的「計畫」。


病後領悟
有些事就是做不到

在一般人眼中,文茜當然是有才情的,但才情不足以支撐她大半輩子的積累。對工作、對人生、對「計畫」,她一向紀律嚴明,對人對己都如此。「老」很大部分時候是「別人的事」,即使她一向多病,也從不退讓,靠意志力都能逼著自己一路走下去。

然而,去年一場病,讓她在美國動了兩次手術,返台後,今年在台北還住院四、五十天,「對於自己老了的感覺,格外強烈。」文茜笑著解釋原因,「以前訂定任何人生計畫,從不感覺有可能做不到。」這一次,她的「計畫」因為身體因素一點商量餘地都無,完全不可,第一次,她必須承認,「有些事,就是我們要不到,做不到的。」

她到底想要什麼呢?前年(二○一二)初,她在美認識的一位戰地女記者科爾文(Marie Colvin)與一名法國獲獎攝影師,在敘利亞軍炮轟反政府勢力根據地霍姆斯之役的戰場中殉職。文茜的電視製作團隊特別走訪她的家人,文茜動念,她也要到戰地去,製作團隊也開始跟國際志工團體聯絡,但是,所有的計畫敵不過她的自體免疫系統不容許她完成,她連打個奎寧針都不可能。

戰地不能去,連普羅旺斯都不可得,畢竟她必須處於醫療環境與資源良好的地方。「也好,那我就還是只能困紐約去。」她笑了,「我連房子都不必買了,舅舅在中央公園附近有兩幢房子哩。」然後,再到紐約藝術學校或者普林斯頓、耶魯找門功課修習,她連想修的課都選定了:動物心理學和生死學。

文茜承認,這一趟生病對她改變非常大,但是,除了戰地記者這個新計畫無法落實之外,她的生命節奏並未因此被打亂,她依舊照此前的計畫,好好地為她養的幾隻狗「養老以送終」,好好地把電視節目做到一個階段,「我絕不讓人生平平淡淡。」

更重要的,持續與年輕人對話。


跟年輕人對話
也和曾經的自己對話

與年輕人對話這件事,早在四、五年前金融海嘯之後,她就有意識地進行,包括在電視節目開闢「獻給失落的一代」、「青年論壇」,包括持續的書寫,都在反覆把時代拉遠、推進、從自己看年輕人,從年輕人回望自已……,「跟年輕人對話,其實,也是和曾經年輕的自己對話。」文茜分析她的書寫靈魂,很大部分是在看到年輕人、自己和長輩們所處世代的幸與不幸,從這個過程,她赫然發現,「年輕時候的我們,台灣是如此貧窮,卻又充滿希望和機會,我們對擁有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然而,經過世代的對話,才恍然領悟: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不是必然。」

如果有可被定義為「成就」的積累,必須非常「謙虛」,因為這一輩的人是攀著前人樓梯往上,台灣所有的經濟奇蹟,都是靠著孫運璿等老一輩人無私奉獻的結果,讓她這一輩的大多數人都成了「時代的寵兒」,中華民國政府國家亡後遷台的知識份子,把畢生心血都投注在這塊土地。文茜舉林懷民、嚴長壽等例子,在成功之後,回到家鄉、回到後山,極度謙遜地把自己擁有的一片雲,放在山的一腳,回饋鄉里,這是這輩的人對時代的致敬致謝。

這樣的「自覺」,某種程度也有對眼下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沒有過去般幸運或擁有更多機會的不捨。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84期/ 9月號】
魅麗熟女壓力鍋 

不當壓力鍋╱召喚幸福的手做療鬱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2014-09-01

不當壓力鍋

召喚幸福的手做療鬱

釋放壓力有很多方法及管道,手做也是其中之一。只要專注在重複的動作,就能讓身體和心慢慢同步,離開外界紛雜的干擾,給心靈一個喘息的空間。


心情覺得煩悶、憂鬱時,想要得到真正的平靜和療癒,光靠藥物治療是不夠的。鬱結的情緒需要出口,需要被排解,需要靜下心好好面對、讓它們參與人生。手做是可以幫助你靜心的管道之一,在創作的當下,能夠將無形的煩憂化為具體的意象,更能通往內心深處,挖掘豐富覺知。透過來回的編織,或是一筆筆的刻畫、重複動態的動作,可以安頓你的情緒,讓心緒變得澄澈清明。慢慢的,鬱悶心情、人際困境、生命兩難、生老病死之大惑,就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專注帶來平靜

來回勾毛線、裁切木材做成工藝品、一針一線縫補衣服,在這些需要手眼配合、帶著機械性的重複動作中,人可以從中獲得心靈上的平靜。醫學界證實,園藝、木工、繪畫、編織、雕刻、烘焙這些手做,能夠幫助人們治療心理疾病甚至是慢性病,透過手做來分散注意力,可以讓人暫時遺忘當下的痛苦情緒,自然地得到紓解。

由於手做需要長時間專注及耐心,大腦與手眼的配合,能確實帶領人們從另一個情緒跳脫出來,將焦點放在當下的情境中。透過這樣的轉換,能成功地將負面的感受拋諸腦後,只專心在手上的那一件作品上。悄悄放在內心深處、不曾面對過的問題與壓力,也能藉由創作表達出來,在作品完成的當下得到自我完成的療癒,憂鬱就能在過程中被釋放,得到排解。


喚起幸福記憶

手做為什麼能帶來快樂和滿足?在手做同時,經由各種不同的五官六感運作,大腦自然會分泌一種稱為腦內啡的物質,那是類似天然嗎啡的物質,它會在體內流動幫助放鬆、帶來愉悅以及幸福的感覺,也是一種天然的鎮痛劑。

除了自然的生理現象外,對許多病患而言,尤其是受苦於心智疾病或須長期復健的人來說,親手接觸一項勞作,能真實地觸摸到材料的質地,例如觸感溫暖的棉布、堅硬踏實的木材、或是花草的馨香、這些都能刺激人的感官,感受到實在的溫度。像是最近興起的園藝治療,透過手做園藝,看到種籽發芽、小樹成長、花朵漸開時,那種與植物生命共生共存的喜悅,能激發人內心的記憶與思考歷程,喚醒人對外在環境的覺察,自然而然讓人湧現健康意識與幸福感。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84期/ 9月號】
前期文章 全部歷史文章
出刊日期 出刊主題
2014-08-25 魅力女人╱施寄青
2014-08-18 林書瑋╱有了小孩,我們真正成...
2014-08-11 封面故事╱劉真
2014-07-28 駐顏一定行╱肌膚閃亮不閃油
主編推薦  
不吃澱粉更容易胖!
地溝油風暴襲台如何排毒?
一天限定20人的超限量美景
新發現!蜜蜂會幫人修指甲
我要訂閱這份報紙 我要取消這份報紙 訂報說明
.本電子報內容由 魅麗雜誌 提供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中心
廣告刊登消費者保護兒童網路安全關於PChome徵人
網路家庭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c PChome Onli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