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就不怕膽固醇高?
◆傳統素食多油炸、重口味、甜度高,成為動脈硬化的幫凶◆
素食者未攝取任何動物性食物,也會膽固醇過高嗎?坊間的素食以麵條、粿條和油炸麵粉製品為主,在加工過程中,為講求口感,常加入許多糖、鹽、油脂來調味;一般常見的豆輪、豆皮、麵腸、素雞、素鴨等加工食品,多半經過油炸處理。
●植物油─高溫油炸增風險
再者,植物油的冒煙點低,在高溫油炸的環境下易變質,增加體內的自由基,使膽固醇過高的情形更加惡化。
●重口味─壞膽固醇易上身
烹調素食時,為增加飽足感,常會加入過多的油脂和糖。
飯後常見的紅豆糕、芝麻球或馬蹄條等甜點,也常加入大量的脂肪和糖,進而刺激血中的三酸甘油酯上升。
有人習慣早餐吃稀飯配醬瓜、麵筋這類高鹽分的醃漬小菜,也成為高血壓的幫凶;若不多注意,素食者出現高血脂、動脈硬化等問題也不奇怪。
●保健康─清淡飲食吃原味
事實上,真正健康的素食,應以新鮮的全穀類、豆類和蔬果為主,盡量用清蒸、水煮、涼拌的方式料理,或做成生菜沙拉,少油炸、少加鹽和糖,以保持食物原味,並經常變化菜色,才能讓營養更均衡。
★禁食減肥能降低膽固醇?
◆禁食減肥易造成三酸甘油酯、膽固醇代謝不足◆
一般人容易將「胖子」和「高膽固醇」兩者聯想在一起,要降低膽固醇,首先便想到減重。對於熱量攝取過多的高膽固醇者而言,「減重」是不錯的方式之一,但如果想藉由禁食或減少進餐次數來減重,只怕會弄巧成拙。
●盲目挨餓後,熱量吸收更多
一般正規的節食,需有嚴格的程序,長期而漸進地執行,才能達到消耗熱量、分解脂肪的目的;但一般人多盲目地以為只要少吃,或少吃1餐,即可減少熱量的攝取,成功減重。
當我們在挨餓時,所吸收的熱量不足以應付身體活動所需,身體會巧妙地降低新陳代謝的速度,以求維持生命。
一旦恢復進食,身體便會加快吸收,反而更容易囤積熱量,形成脂肪,使減重效果大打折扣。
●夜間狂進食,脂質易囤積
即使體重如願減輕,但若晚餐才大量進食,或蔬菜吃太少,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仍難降低。因為三酸甘油酯、膽固醇主要在夜間代謝,晚餐吃得太多、吃得太晚,容易囤積脂質;此外新鮮蔬果可幫助排除膽汁,加速膽固醇代謝,攝取不足反而不利膽固醇的降低。
要靠減重降膽固醇,最好維持一天三餐,熱量平均分配,並謹守晚上8點後不再進食,多補充蔬果纖維,才可在順利減重的同時,趕走多餘膽固醇。
★「壓力」也會影響血中膽固醇含量?
◆壓力也是膽固醇升高的罪魁禍首之一◆
現代人工作時間長,壓力也大,容易心情緊張,交感神經常處於興奮的狀態,而造成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增高,長期下來,膽固醇值也易升高。
●壓力產生自由基
血流壓力越大,動脈血管壁越容易受傷,須找白血球、血小板修補,此時,膽固醇也會隨之而來,使血管壁因而變厚變硬、失去彈性,發生病變。
壓力過大也會使體內的自由基增多,減損血管抗氧化能力,提高壞膽固醇的氧化程度,造成更多脂質附著在血管壁上,影響血液循環。
倫敦大學的研究結果也指出,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壓力之下,情緒經常緊繃,數年後,其膽固醇含量也會偏高。
★高膽固醇一定要吃藥控制?
◆吃藥只能治標,調整作息和飲食習慣才能治本◆
一旦發現血脂異常,就必須加以控制或治療。治療的主要目的,在於降低血液中壞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的濃度,並增加好膽固醇的濃度。
如何開始進行控制呢?第一步,從改變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做起。
●何時需進行「非藥物控制」?
如果檢測出各項血脂數值超過危險邊緣(總膽固醇大於200mg/dl,壞膽固醇大於130mg/dl,三酸甘油酯大於200mg/dl),就應開始進行「非藥物控制」。但對曾經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或糖尿病的患者,控制標準就要更為嚴格。
「非藥物治療」主要在限制總熱量的攝取,採取低脂、低膽固醇、高纖維的飲食習慣,並且加強運動,戒菸,生活規律,充分休息,避免精神緊張。
●何時須進行「藥物治療」?
若符合下列3項狀況其中1項,醫師即會開立處方,進行藥物治療。
◎1.患者本身罹患心血管疾病,血脂過高。
◎2.飲食治療3~6個月,膽固醇仍居高不下。
◎3.患有糖尿病,且各項血脂數值均過高。
注意事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患者必須持續控制飲食和調整生活作息,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同時也要戒菸。
●藥物治療注意事項
進行藥物治療後,應每1~3個月檢查1次,如已達成治療目標,即可考慮減量,繼續以飲食和運動控制。但是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多需持續使用降膽固醇藥物。
~以上資料摘自《降膽固醇 就要這樣吃》何一成◎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