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古代神話與科幻的電影近年大行其道。繼《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之後,《雷神索爾》也已經拍到到第三集。最新一集《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Thor:Ragnarok), 英文片名裡出現一個大家相當陌生的單字:Ragnarok。這個字來自「古北歐語」(Old Norse),意思就是指北歐神話裡諸神與巨人、怪物的最終決戰,中文譯作《諸神的黃昏》。 《諸神的黃昏》 華格納曠世歌劇 不過,多數人對《諸神的黃昏》這個詞的認識,來自德國音樂家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的作品。華格納晚期的鉅作,當然是四部曲歌劇《尼布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分別為《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女武神》(Die Walküre)、《齊格菲》(Siegfried),以及壓軸的《諸神的黃昏》(Götterdämmerung)。從1848年開始創作,至1874年完成,歷時共26年。 《尼布龍根的指環》 啟發《魔戒》 華格納創作《指環》系列的靈感來自北歐神話以及日爾曼敘事長詩《尼布龍根之歌》(Das Nibelungenlied)。由於有北歐神話的淵源,所以華格納把象徵「萬物同歸於盡、轉換新生」的第四部曲,以Ragnarok的譯意,取名為德語的Götterdämmerung(發音近似「葛塔達馬洪」) 。後來,英語中會用Götterdämmerung一字來形容「一個災難性事件的終結」,例如納粹德國的覆亡。 《尼布龍根的指環》對後來的西方文創有長久而深遠的影響。我強烈懷疑托爾金(J.R.R. Tolkien)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靈感即來自《指環》系列。例如兩者皆以指環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力來源。「尼布龍根」原意為「尼布龍人」。在《指環》系列裡,「尼布龍人」即指「矮人」(歌劇裡的侏儒),《魔戒》裡則有「哈比人」(Hobbits) 與「咕嚕」(Gollum)。 《女武神》 因《現代啟示錄》聞名 《指環》系列可能以第二部《女武神》最為人們熟知。主因之一是名導演柯波拉1979年的越戰電影經典《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裡,敘述美軍「第一(空中)騎兵師」(The 1st Cavalry Division)武裝直升機群攻擊越共據點時,就用了《女武神》第三幕的序曲《女武神飛行》(Walkürenritt,英文Ride of the Valkyries)當背景音樂,為成影史上讓人震撼難忘的經典場面。 此外,二戰時納粹德國曾制訂一個緊急應變計畫(動員後備軍人平亂),代號為「女武神行動」(Unternehmen Walküre)。後來,一群納粹軍官修改了這個計畫,變成刺殺希特勒政變行動勒的一部分,這段歷史多次被搬上銀幕。當中包括湯姆克魯斯主演的《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Valkyrie,2008)。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