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2日 星期三

【記憶藏寶圖】呂昱暘/燭醫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5/13 第4939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記憶藏寶圖】呂昱暘/燭醫
【青春名人堂】韋瑋/山裡的孩子不一樣
 
 
 
心情札記
 
【記憶藏寶圖】呂昱暘/燭醫
文/呂昱暘/聯合報
圖/王嗚咪
醫生以助人減輕、脫離病苦為使命,但世界上有很多病,醫生無法逆轉病程的下坡,即便苦其所苦,也愛莫能助。

九十歲的L爺爺,因為發燒、呼吸會喘,從養護機構送來急診,診斷為肺炎收住院。因為高齡、失智及許多慢性病,家屬已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DNR),婉拒插管和電擊等侵入性急救,以緩和症狀及順其自然為治療方向。不過,在抗生素治療一周後,症狀及檢查皆顯示肺炎明顯改善,因此請看護詢問家屬(兒子及媳婦)接下來哪天方便接L爺爺出院。

不巧的是,出院前一天,L爺爺灌食發生嗆咳,接著發燒、呼吸變喘且血氧濃度下降,X光一照──典型吸入性肺炎。我立即聯絡家屬說明情況並暫緩出院計畫,告知得繼續住院治療並密切觀察至少一周。

「可是機構那邊持續計費,這樣子住院住太久了……」收到這樣的通知,聽得出家屬相當焦急。

「目前病況不可能回機構,您們要不要先中止機構床位保留,即將出院再去尋找床位?」我明白經濟上的擔憂,畢竟住院還須負擔看護費,著實是兩頭燒。

兩天後的早上,護理師通知:「昨晚病患的兒子和媳婦前來,似乎是想要幫老人家插管,但我不太懂他們的意思,不是已經簽DNR了嗎?總之,他們說今天下午兩點會再過來,想與醫師商量。」

收到這段傳話,我也是滿心疑惑,但還是依照約定時間來到病房,與家屬碰面。「醫生,請問您可以幫我爸爸插管嗎?」兒子見到我,開門見山地問。

插管這個詞大部分的人都不陌生,可真正了解意涵的卻不多,甚至常和鼻胃管混為一談。氣管內插管──簡稱插管──並連接上呼吸機,是幫助呼吸衰竭的病患度過缺氧難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我們藉此爭取時間治療呼吸衰竭的原因,待病因矯正後評估移除氣管內管,回到正常呼吸。不過,喉嚨插著一根硬管非常不舒服,因此插管患者常須加上鎮靜藥物。

「您們為什麼突然想要侵入性急救呢?雖然L爺爺有肺炎,但目前使用鼻導管氧氣就能維持不錯的血氧濃度,呼吸功能沒有差到需要插管的程度。」

「爸爸這次住院後,機構那邊的床位費還是得照繳,可是我們又不敢把保留退掉,因為還有很多人排隊等著,取消之後根本不可能馬上排到。我們聽說,好像呼吸照護機構(長期依賴呼吸器患者住的病房)有一些空位,而且床位費每天算起來還便宜幾百塊。」

姑且不論這個消息正確與否,因為花費考量而給病人不必要的治療是不符合醫療常規及倫理的,何況插管還是具侵入性,會使病人感到不適的醫療行為。我心裡暗自以為家屬荒唐,以醫療及病患的角度分析恕難配合的理由,可愈是解釋,愈有種不忍繼續說下去的悵然感。

「機構一個月三萬、住院看護費一天兩千、家裡兩個孩子需要教養費,還有我媽媽也住在機構……我做清潔一個月才兩萬多,壓力真的好大……」家屬似乎能了解要求插管於理於法不合適,沉默了一會兒,欲言又止,最後媳婦娓娓道出了背後理由。

那眉間皺褶深處彷彿懸著兩頭燒的蠟燭──不,多頭燒的蠟燭,燭火燃在那根焦黑燭芯上,煎心照亮家人影子,灼熱的蠟淚卻往自己腳下流。那是我看過最無助的眼神。

「我們有一間小套房……我們也只有年輕時努力買下的那一間小套房,卻因此不符合中低收入戶標準。一家四口擠在裡面,根本沒有空間能容納長輩。」我詢問是否尋求過社工或社福單位協助,得到如此的答案,頓時語塞,不知道還能如何幫助眼前不亞於病患辛苦,卻鮮少被關心、難被照顧到的家屬。

看得出醫生的愛莫能助,兒子提出了最後的懇求:「可以的話,希望爸爸能儘快出院……」

目送家屬落寞的背影,護理師小聲哀嘆:「抽痰時爺爺還會對我微笑耶,這支管子怎麼可能忍心插下去。」久病床前無孝子嗎?家屬已經很盡力孝順了,賣力工作苦追照養家庭的燒錢速度,可是背上的負擔與日俱增,重得他們不得不試圖找一個支撐,怎知抓了一支不能用的硬管子。

慶幸的是L爺爺狀況逐步穩定,讓家屬如期在一周後接他回機構。我再三叮囑要接續服用口服抗生素,萬不能中斷,且要回門診複查評估以調整用藥,家屬點頭,辦理出院手續。

後來我查閱病歷,想追蹤L爺爺是平穩下來或因過早出院而惡化,但發現在約定的門診時間並沒有紀錄。時至今日,數個月過去了,沒有丁點消息。看著那一串偌長但日期終止於上次住院日的就診資料,我暗自希望只是因為一切都穩定下來了,家屬認為無須複查而省下再跑醫院的負擔,但怕的是狀況惡化可家屬選擇了不再繼續醫院與機構之間的迴圈。

無論L爺爺後來怎麼樣,我常想起的是他兒子與媳婦眉間深不見底的哀愁。那時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我其實想告訴他們,您們辛苦了,再累也一定要照顧好自己。這些話後來成為了一根蠟燭,插在心底標誌著自己的無能為力,燭光幢幢,默默地、深深地遙相祝福。

【青春名人堂】韋瑋/山裡的孩子不一樣
今日登場/韋瑋/聯合報
山裡的孩子不一樣,因為學校不一樣,社區也不一樣,這裡的學校和社區,跟別處最大的不一樣,在於學校和社區離得好近。近,不只是校舍和社區活動中心離得很近,而是彼此相依、相挺的那種近。

「張主任好!客人好!」幾個迎面而來的孩子跟我們問好。領著我們走向教室的是桐林國小教務主任張國強,我們和學校有個約定,要在母親節前帶全校小朋友完成自己的詩句,抄錄在繽紛的卡片,繫上彩繪風鈴。風一來,卡片上的文字便乘風遠颺。

我和小熊老師是孩子口中的客人。初見面的生澀只維持了十秒鐘,外來的老師和天真的學童很快就打成一片,因為我們有共通的話題:藍天白雲,溪谷和森林,以及森林裡的動物們:貓頭鷹、大冠鷲、穿山甲、獨角仙……這幾年我們經常上山到桐林社區串門子,和居民一起營造貓頭鷹藝術村,跟山裡面的動物也愈來愈熟了。

桐林國小的晨光寫作,三個早上分別陪伴中年級三十三人、低年級二十九人、高年級三十人。雖說是全校,這學童總人數……沒錯,桐林國小是學生數百人左右的小校,而全校教職員總數不到二十人。

學校雖小,師資陣容卻異常「龐大」。所有社區達人都是孩子的老師,鄰家阿公教他們草編蚱蜢,社區藝術家帶他們玩陶作,蜂農家長打開蜂箱讓大家仔細觀察蜜蜂的家……人在此山中,應知此山事。桐林國小的校長姜韻梅以「永續桐林」的觀念規畫本位課程,孩子從中年級開始進入社區,高年級便走向山裡的生態步道。

社區正在發展風鈴文藝季,姜校長到社區串門子,看到一群志工捲起袖子為陶鈴塗上繽紛色彩,其中不乏阿公阿嬤帶著小孫子一起玩。這樣跨齡總動員的社區行動,打動了姜校長,她決定也讓桐林國小的孩子參一咖。不但馬上邀請社區達人進到校園和美術老師合作帶小朋友彩繪風鈴,還設計風鈴文學卡創作遊戲,讓陶鈴上的卡片成為揮灑想像力的舞台。

桐林校園玩文學,這不是第一次。2018年春天,為了拍攝「阿罩霧文學節」宣傳片,我第一次進到校園和學童進行文學互動。學校推派一年級的學生張維恩和劉宇淵當主角,影片中要討論「春天是誰?」主角的「台詞」就是詩言詩語,一個說:「春天是冬天的小孩。」另一個說:「不!春天是夏天的媽媽。」我則結論:「別吵別吵!老師告訴你們一個小祕密,其實,春天是愛漂亮的姊姊,你看,滿山遍野的花朵,都是她五顏六色的衣服呀。」當時兩個孩子跟我NG重來了N遍,終於完成任務。

一轉眼,維恩和宇淵已經四年級,而這次的任務也不容易,在短短兩堂課帶他們認識新詩之餘還要激發創造力。拋給低、中、高年級不同的句型,我想知道,在山林溪谷環繞下學習成長的孩子,聽到、看到了什麼?

邱方瀅和陳奎安聽到:「聽啊,雨把五顏六色的傘都打開了!」「聽啊,風把天空之門都打開了。」呂鈞翌聯想:「停下來才發現,雨是大型的交響樂。」王若溱傳達心聲:「停下來才發現,學校是孩子的快樂天堂。」不少同學跟石馨媛一樣被村鳥洗腦:「走走走,一起到有貓頭鷹陪同的夜晚吧!」對晞之而言:「停下來才發現,大自然永遠是我的家。」

山裡的孩子果然不一樣,在桐林看到聽到學到的,有一天會裝進行囊。在往後的人生旅途裡,希望他們偶爾停下來,好好品味這些近在咫尺的寶藏。

 
 
 
訊息公告
 
 
 
 
賞瀑布遠眺蘭陽平原 肉腳也能輕鬆攻頂的猴洞坑
宜蘭最有人氣的打卡點猴洞坑瀑布,向上攀爬不到10分鐘就能攻頂的輕鬆之旅,不一會兒就能站在瀑布頂端一覽蘭陽平原的風采,一面吸收芬多精一面讓清澈溪水沁涼雙腳,心情不自覺都開闊了!

Just my luck. 不是說自己很幸運
大家應該很熟悉luck這個字,意思是"運氣"。Good luck這字也經常出現在日常口語中。但如果聽到有人說Just my luck. 千萬不要誤解,以為那是說自己很幸運,意思剛好相反,有一點自嘲地說"我一向就這麼倒楣"。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