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小事部落格「致我的十八歲」詩文徵稿,共收作品398則,經駐站作家馬翊航複審、騷夏決審,選出10則優勝作品。評委表示,十八歲是魔幻的刻度,最好的狀態就讓筆帶著你走,哪怕那些過不去的,也像採茶時最值得摘下的嫩葉,經過烘焙和揉製,你即將喝到醇美與回甘。即日起,聯副將陸續刊出獲獎作品。(編者)
青春這道題
十八歲是魔幻的刻度,處在成年和未成年的潮間帶,青春的浪難以捉摸,致青春這個命題坦白說易寫難工,太小心會寫成一團曖昧模糊的霧,太恣意又會造了一輛新穎但不知要開往哪裡的概念車。
錨定十八歲,第一時間我想到的寫作策略是時間軸上的遊走:寫給過去、寫給未來,運用「時間膠囊」的概念來回運球。可以重現過去的現場,致過去的自己或是即將長大的那個我,想要阻止悲劇、想要安慰傷口、想給予肯定、想要許願、想要懺情,或單純只想要告訴過去或未來的自己:我很好。
抑或是再拉遠視角,人稱變換成你,或更遠的第三人稱。描寫同一事件,非第一人稱,情感即可抽離。
有個快速上手的方式,不妨用提問的方式「採訪」自己,讓兩個不同時間的「我」進行對話:問當時最難忘、當時掛念的目標和現在還一樣嗎?或當時某一個決定,造就現在的自己,或是最後的我們結局是?
時間確立了,持續召喚相關的物件也陸續現形:與誰相遇?在哪個空間?關注哪個政治新聞事件?耳朵聽的聲音、最難忘的氣味,或最美麗的誤會,這些素材你都可以邀請它們進來你的文字。可以試著把自己想像是策展人,你會怎樣呈現自己的展覽?要如何聚焦展示櫃?鉅細靡遺沒有不好,但聚焦目光最好的策略,通常少就是多。以這次的徵文的規格,限300字以內短文或20行以內的新詩,如何要在這麼小的篇幅呈現「作品」,我認為想要談的「事」只需一、二件就好。
文類的選擇
至於要選哪一種文體的進行?對我來說,比較像做菜要用湯鍋還是炒鍋的問題,端看我今天要料理是什麼?觀察本次徵件的文類占比,短文數量多於詩,我猜是因為題目的暗示所致──「若能重返或穿越至未來,想對十八歲的自己說什麼?」想和「誰」說「什麼」,要把話說清楚,散文當然是首選。若能脫離這個暗示,善用詩的曖昧性,選擇寫詩「參賽」,我認為在文類的選擇上,第一時間的確是占上競爭人數優勢的。有優勢就一定會成功嗎?我想並不見得,就像大考選擇報考類組,這個問題必須要問你自己,對自己擅長的文類,瞭解有多少。詩是很容易被「看破手腳」,如果沒有把握詩的語言和技巧,請選擇散文直球對決吧!
以我這次的示範文〈十八歲的貓和十八歲的我〉為例,創作背後的故事,其實真的是某日帶家裡貓去獸醫院看診,在等待驗血報告的時間,我放空盯著醫院的白牆,一幅飼料廠商製作的人、貓、狗的年齡對照表吸引著我的目光,對照表上貓狗最高的年齡標著十八歲,比照人類年齡已是百歲人瑞。
十八歲對人類來說是生命燦爛的起點,對貓來說,可能要邁向終點了。在時間點的兩端彼此對望,會有什麼共同或不同,或能有什麼互動呢?十八歲的貓和十八歲的人類,活了一樣多歲,一樣愛睡,能說誰的眼神比較有智慧呢?
首先我想要進行的「對話」的主角「貓」和「人」具象化,增加了人物的層次感,「貓」在我的文本裡,我將牠設定成安撫不安年輕人的「智能老人」。寫貓和人一起共度的下午,我想要談的其實是互相作伴,珍惜時間軸上的那份交集。我帶著技巧的意識去完成這個作品,也有自覺過度工整或許也會有不夠輕盈的問題,但我珍惜那份遺憾。
十八歲最著時
此次入選的十首,我想看到的是青春的「著時」。「著時」最常聽到是形容當季蔬果,或是形容穿著恰當。然而青春無敵,誰不是真愛真心,能寫出專屬於妳/你這一代人的標識,都是令人羨慕的。
〈淹水的盒子〉和〈時差〉結合社群軟體對青春的衝擊:〈淹水的盒子〉把一格一格的IG變成譬喻,承載情緒的眼淚,IG也像膠卷,顯影了一部愛情電影。〈時差〉把LINE的設定誤差變成禮物,這兩篇讀起來像是有情節的小說,相當有潛力。
〈摺〉一詩選用紙飛機當象徵,一下子就把場景拉入教室場景,摺書頁、摺考卷、摺情書,也對摺幽微心情,不同的摺法通往不同的可能性,青春不就是等待起飛的紙飛機:「學會迫降,學會起飛」。
〈天空安打〉用棒球賽來寫青春不可控的預期之外,這篇聚焦好文,應是出自經驗老手,作者的手套穩穩地向天空抓飛鳥了。
〈妳的乳房會好好的〉和〈機車可以騎去任何地方〉以直白口語,談身體空間和生存空間觸角的探索,不假裝世故、也不隱藏青春生猛與直接。
〈自畫像〉看似白描了接到榜單那天的日常,善用顏色當伏筆,詰問衣服(外在)或是骨頭(內在)的顏色,其實是想詰問青春的顏色。
〈流體力學〉以科普入題,談的卻是嘗試違禁,用詩定義十八歲特有的狀態:「這一個樣子,迅即就變為/另一個樣子」。
〈致我的十八歲〉我讀到青春的不設防、自在詮釋日常,終於有青春不抑鬱的版本,〈白馬走過十八〉在詩題借植名家文本,用組詩層層推進,用顏色、用狀聲一一顯示,有暗戀的心思,也有自我探索。
然而,青春的面向十篇怎麼足夠,名額有限,不免有遺珠之憾:我喜歡〈成為自己的雨傘〉的日常現實、〈吊車尾人生〉的情感真率,詩作〈呼吸根〉呼應青春的敏感易碎,對詩語言的實驗也很吸引我的目光。
十八歲是魔幻的刻度,有時,最好的狀態讓筆帶著你走。
放手給自由
最後我想要貢獻一招,也是我平常的自我鍛煉,寫作其實像上健身房運動一樣維持肌肉量,才比較有「手感」。建議你直覺式的寫,或許帶有羞恥的成分,但我認為,理想的寫作第一步,往往就是直覺式的──在第一時間,把情感無腦的寫出來。快速的,快到來不及動腦,只聽到鍵盤聲,或是筆尖、指尖摩擦的聲音。
這個寫法有一個好處,像是幫你的情緒先照了張X光片,抒情文最忌諱的矯情或僵化,都可以從這張「自由書寫」得到解方。如果你是用紙筆進行自由書寫,顫抖的字跡會傳達哪些是情緒漸弱或是漸強的端倪,如果你是採取打字的方法,你會發現自己總是重複哪些詞語,你可以把它們都圈起來。關上門你可以自己知道:十八歲的「哪裡」,你一直過不去。過不去,是很美好的,那像是石頭讓光透進的罅隙,或是採茶時最值得摘下來的嫩葉,經過烘焙和揉製,你即將喝到醇美與回甘。
每每完成「自由書寫」,我常常會發現,剛剛寫下那些字的我,好像是另一個人,抑或這樣說:我產出了一些,和這個題目相關,但我平常不會寫的字。通常這個時候我會替自己竊喜,從人力的角度來看,我從一個分裂成兩個了:一個實驗組、一個對照組。
多半的時候,大抵我會拿這張「自由書寫」當成我的草稿紙,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才會裝上自己的頭。面對眼前的「產值」我可以完全推翻,重寫一篇,至少我有東西推翻。或是照著它的雛形,長出架構長血長肉。再不然你一定可以圈選出幾個關鍵字,我特別有感的詞語,用它個別長出新的句子,最常用在寫詩的時候。
如果說靈感是神來一筆,首先必須要先拿起可以記錄的筆,或是可以讓靈感降臨的培養皿,或把它當成速寫的一種習慣,對我來說,自由書寫是很推薦的心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