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物價漲跌都與貨幣發行相關,貨幣印多了,就會通貨膨脹,反之是通貨緊縮。因此,樓價上漲直接原因是地價上漲,供需失衡,市場炒作等,但在貨幣上的根源是人民幣過度發行。中國人民幣發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外匯占款,即從國外流入中國的外幣,必須在大陸兌換成人民幣。一個精準的數據是,截至2013年第3季,中國外匯占款餘額為人民幣27.51兆元(進入中國外資兌換為人民幣的官方準確數字),而中國的基礎貨幣總量為人民幣26.3兆元。
而如果按照經濟學界主流的估計,2005∼2008年和2009∼2011年兩個高峰期流入的熱錢總量應不下於1兆美元,如果考慮到其在國內盈利30%∼50%,也約占了外匯占款發行人民幣總量的30%∼40%左右。
國際熱錢投資大陸樓市是不是只知道買樓呢?顯然不是,誰都知道,買樓機會成本太高,交易稅費又高,且不宜變現,特別是2011年中國樓市調控升級後。那麼熱錢是怎樣推高樓市,並從樓市賺錢的呢?
其一,國際熱錢兌換成人民幣後,首先進入了金融系統,使得商業銀行的可貸款資金大增,這樣商業銀行就會增大房貸程度,這等於幫助有實際需要者透支了未來的財富收入,進而助推樓價上漲。
其二,熱錢與商業銀行和房地產的關係,是通過銀行理財產品和信託等方式發生的,在股市低迷、工商業利潤普遍下降的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在過去三年中相當比例投向了房地產。過去三、四年間,中國影子銀行的理財產品暴增約人民幣20兆元,可對此間接印證。
在這個模式中,房地產商和熱錢各得其所。熱錢獲得了5%∼15%,最高時達到20%的年回報,再加上三年累計約11%的人民幣升值,這與美國10年期國債年收益率長期在2%以下相比,顯然是利潤豐厚的。而房地產商則解決了資金流的危機,避免了因資金鏈崩斷而拋售打壓房價,可以以時間換房價上漲的空間。加上地方政府減少供地,抬高地價,讓麵粉價格高過麵包價格,進而推高房價。熱錢、房地產商、銀行和地方政府如此合作,共同抬高房價,最後將各自收益均轉嫁到購房者身上。
在這種模式中,如果央行收緊流動性對沖熱錢流入,則國內流動性越緊,債券市場利率、銀行間拆借利率越高,民間借款利率更高,客觀上越會增加熱錢的收益。此外,這種短期借款或信託的模式,也便於熱錢在離場時可以較快變現外流。相比之下,由於房產變現極其麻煩,所以熱錢不會喜歡直接投資房產。
誠然,樓價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拍賣制度導致土地漲價,有商業銀行貸款推波助瀾,有房地產商抬價,有中國民俗要買結婚房等種種因素。
但不能否認的是,人民幣增發是樓價上漲的主要貨幣因素,而外匯占款是人民幣增發的最大來源,而熱錢則在外匯占款中占有相當比重。那麼熱錢為什麼來中國投機?顯然是趨利而來的,因為在中國不僅人民幣單邊升值,而且利率比美國高得多,此外還有其他投資收益。
(作者是中華元智庫創辦人,本文摘錄自第一財經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