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全面破解美學的密碼,從內而外的美感鍛鍊讀本──黃光男《美感探索》


想告別爛英文?想讀懂英文新聞?【讀紐時學英文】週五發報,中英文逐段對照,讓你閱讀國際新聞還能學英文! 【異外之聲˙同志熱線電子報】帶你/妳了解台灣同志社群近況,掌握第一手活動與報導,來聊聊異性戀之外的事!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12/17 第 1111

本期主題:全面破解美學的密碼,從內而外的美感鍛鍊讀本──黃光男《美感探索》

 
   
•倒數!!!【今年聖誕夜想收到什麼禮物???】•認識日本的絕佳入門書......
 
   
•【兒童文學學會】2013/12/19 陳盈帆孕育《小小寶寶》創作分享......
 
   

★【今年聖誕夜想收到什麼禮物???】★聯經的胡總編輯很幸福,因為他姓胡?噢,是因為每天有好多好書可以看,覺得好幸福,但他覺得只有自己幸福好可惜,希望大家一起幸福,總編送聖誕節大禮「《幸福先生》+《哈比人》」祝大家聖誕節,超!級!幸!福!只要按讚分享留言「一定要幸福噢!」,就有機會把「《幸福先生》+《哈比人》」帶回家,趕快來參加!!...(more)

小編正津津有味地啃著這個周末的超營養精神食糧《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一邊手滑到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的「系主任的話」網頁,讀了這篇〈詠春三板斧,打你夠了〉。裡面正好提到:「東大爸爸告訴女兒,日本高中將歷史分為日本史與世界史。但是他覺得這種架構所暗示的知識體系與教學實踐很奇怪。因為,「世界史」變成「『全世界減去日本』的歷史」。日本與世界的界線並非亙古不變,譬如江戶時期的琉球國變成今天的沖繩。若此,怎麼可能把日本歷史與世界歷史分開教學?」...(more)

羅文嘉:小島毅這位在東京大學教授歷史的父親,先是為孩子寫了交織許多軼事、充滿趣味的《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之後又有了續作《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近現代史》。印度獨立運動先驅尼赫魯,因政治因素被關進監獄時,陸續寫信告訴女兒關於人類的歷史。後來書信集結出版,成為著名的《父親對孩子說世界歷史》。深受感動的小島毅,即是就此決定也為15歲的女兒,每天寫一篇既是日記、同時也訴說歷史的文字。從日本國的形成,到與周邊各國的關係;從對歷史詮釋的角度,到許多似是而非觀念的釐清...(more)

 
   

•美感是希望,滿足榮耀與理想;美感是愛情、是信用,是責任的完成……

     
  【中國時報開卷版】羅文嘉:小島毅《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等兩書是認識日本的絕佳入門書。   …>> more
  【蘋果日報】兩岸服貿協議的主要爭議點在於台灣是否將全面被中國佔領?   …>> more
  【旺報】《偏安台北》,作家祁立峰視為妥協藝術   …>> more
  【蘋果日報】歌手陳綺貞讀《路》:藉由異鄉人觀點,寫出台灣美好,歷經挫折,才找到好旋律   …>> more
  【中國時報】從腳下的土地開始,陳智德銘刻香港地文誌。   …>> more
 
   
【兒童文學學會】2013/12/19 陳盈帆孕育《小小寶寶》創作分享   …>> more
【102年度國科會經典譯注系列講座】臺北場─臺灣大學文學院,臺中場─中興大學外文系,臺南場─成功大學   …>> more
 
   
  


美感探索

----------------------------------------------------

全面破解美學的密碼
從內而外的美感鍛鍊讀本

美感是希望,滿足榮耀與理想;美感是愛情、是信用,是責任的完成;美感是心無罣礙,無所為無所不為。美感有時候無以名之,有時候會哈哈大笑,但基本的原素是生命的勃發,是希望的實踐。

選文1
通往靈化的橋樑
藝術起源於勞動、餘閑、衝動、經驗或音律等等不同角色的說法,大都是個人的主張或是注重於特別的部分的解說。本文旨在造型藝術的說明,造型存在於人類生活的需要,其中說明以文字或圖象、語言或節奏的依附時造型就有更為廣泛的解題方法。但人生並非全然隨波逐流,也有逆境求生的軌跡反其道而行,在「反者道之動」的思考下,作為造型之所以成為人類所共需的符號,必然還有更大的意涵,亦即造型的有機體,或所涉及的美感層面,應是物體寄託於所組成情思再生的功能上。換言之:「從生存體驗到物之靈化,有一個仲介或橋樑,此即藝術之形式」。

以神靈偶像來說,誰是上帝?誰是天公?或許在虛無漂渺中的靈魂,常常是人類自個兒的精神領域;以時尚的流行生活而言,那些深植人心的影視明星,是否真有其事?還是「粉絲」被催眠術(造勢)所鎮定?事實上,我們在﹁生存﹂過程上有很多的不定性,也有很多的神祕性,在不安或未知的環境裡,人如萍蹤,試圖依附波堤時,這些聖靈或偶像就出現了。粉絲的群體意識也顯現在大型聚會中:宗教儀式、政治造勢或音樂表演的千人萬人的吶喊聲充斥於前。

這種從物質的信仰到宗教的儀式或是藝文團體的聚會,它所傳達的意義就是從有形到無形、從想像到具現的社會現象。從物象到意象,再由意象到靈化,是人生精神文明的提昇,也是促發人類智慧再生與應用的原由。保持神靈永在的方式,擴大到宗教信仰,或者成為迷信依據,或者成為人文生活所依托的精神文明。不論屬性如何,他們所共通的一座橋樑就是藝術形式的產生。教堂寺廟、學校、書苑等建築體,展現藝術創作外,更為細微的藝術品呈現,包括繪畫、工藝、設計、雕刻等等的視覺藝術所傳達的信念,成為人類生活史上的精神文明,也是人類所能展現不同智慧、思想、情感的造型藝術。

造型既為人為改造或創造出合乎人性生活的視覺藝術,在此應有﹁藝術是何事﹂的思考,或說因為造型過程的衍生美感所依附在藝術品的呈現,是另一個藝術的審美步驟,我們將以「美感」原相再作相關的論述。本節所談的重點在人性認知與對比,並對於形色得有一些提示功能。好比「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的立意,指出沒有絕對的美或一言定天下的美感標準,所以﹁造型﹂在美感探索中成為論述的首要對象。

諸如希臘出土的米勒、維納斯雕刻藝術,以及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都被稱為有美感的造型比例,成為古典主義美學表現的範例;或是至今尚存的長城建築、紫禁城皇宮、羅馬西斯汀教堂、巴黎聖母院,或是克里姆林宮的建築,其造景造境姑且先不論它是屬於哪一類的美學主張,是古典或現代的美學原素,均可明確了解它們充滿權威、雄壯、永恆的美感象徵。以台灣的台北城內、鹿港辜家古厝、台南赤崁樓、左營舊城等等建築體的造型,都可比對出它在時間與空間上具備美感成分。

乃至繪畫藝術,不論東方或西方的畫家們,無論他們所創造的作品是古典寫實,或是浪漫抽象所代表的視覺之美,若不以「造型」風格為優先,又如何談美感所依附的客體條件呢?造型,是藝術創作的首要視覺符號,可傳達美感原素的載體。

選文2
善的嚮往─社會美
社會美屬於現實事務美的範圍,前述的自然美也常涵蓋在社會美的範疇內。因為自然物象是靜謐的自然物象,之所以被列為五嶽三川,或是沙漠揚灰,或有「登山則情滿於山,入海則情溢於海」的遠處渺渺,近處浪高,除了視覺現場的景象外,人性融入心思才能造就藝術創作的源頭,這類創作的美感鑲嵌,便是社會美的陳述重點。

社會是人群組成的團體,而社會性是一項共同理解或遵守的規則,其共通的情思是知識、也是情感,它們結合而成的氛圍就是社會意識。社會意識能主導社會價值,共同信仰一種必須奉行的規範,社會美就在這種氛圍中進行,其中可以推演成「人」的活動或創造新的作品。例如人們信仰神靈便成為宗教藝術的美學,也是作為引導人心向善的主張或儀式,這個儀式在宗教上或集會裡便一定條件作為美感的主軸,因此「以善為美」的主張,就是社會美,也可說是道德美。例如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上善若水」的聯想指涉,把社會的善良歸為美感的功能。

社會美更甚於自然美的主張,乃是兩者的重點以「人」為本時,社會美的主體幾乎完全出於「人」的詮釋。人有知識、有情感、有思想、有創作等等靈智結合體,所以「人」在社會美中的角色一是人體美與心靈美。人體美在中國陰陽學內推為自然中的五行十脈,如氣候、如風息、如日夜等所感應的自然物,包括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成為成年之真、老人之慧,就分別有人體能悟山川萬物,風雲交織,它有姿容、態度;有喜怒、愛惡;有情智、理想,從生理的需要,到色性的本能,均是美感的生理要求,這時候便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強烈態度造成人性的創作美感的開端。之後有「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唐寅)的清空,從生理需要到心靈寄託,就是社會美的演化。

人體之美是自然物象自生自存,是社會意識滋生的活動原相,是可知可感的現實。它必須是健康的、尋常的共相,也是人生賴以生生不息的原動力。有健康完整的人體美之外,必須要有「與人為善」的心靈美。換言之,自然萬象,均在大地滋養性靈,而人類之心靈才是美感的基礎。其中包括知識、思想、才情、道德所具備的條件。事實上中國藝術精神的文人畫美學主張,就在這四個條件訂定原則。或許也提供中國藝術中部分的美學主張。

心靈是一個人內心情思與品德涵養,它不一定是善的全部,卻直指品德與情操的要求是心靈美的條件。如此而言,心靈美則在社會美中占極主要的部分,其要旨在典範美與宗教美的具體事件呈現。

典範是社會行為共同約束與遵守的模式,本質上具有「善良」行為的衍生意。大體而言,凡對社會風氣有提昇或改善的行為,或是足為他人所效法的社會服務,都在這個範疇內。例如為公益而奔走的孫越先生,奉獻己力的陳樹菊女士等,我們感佩他們的公益服務,內化為美感的過程,或者成為崇拜的對象,若有人對於這種善行的崇拜化為聖靈偶像,便具備了神性的信仰情操,轉而信仰宗教神靈的宗教美,它所提供社會美實踐的張力,成就宗教藝術與宗教美的事實的圖像。如在教堂畫聖經故事,在佛堂創作釋加佛的行道圖,在宗廟畫忠臣或義士的圖繪,以其善行渡化眾生的故事,是社會的典範,是宗教美的開端,也是社會美感的事實。

台灣社會普遍呈現一股和善、自由、安全的環境,真實以社會美作為主軸的公益團體就有萬來個組織,而宗教中作為教化廟堂亦有上萬個單位。在眾生平等,萬象更新的美感提倡下,社會美所抒發的心靈之美,導引台灣社會和諧的完善。

選文3
涵養與風格
有了以上的思考,以台灣地區的畫壇為例,提出四位已過世的前輩畫家,說明他們繪畫的美學風格。

其一是楊三郎的畫作,雍容古典,以風景寫生為主,在結構與色彩的應用上,典雅而雋秀,畫面具有貴族式的氣質,除了說明作者的美感主張外,也在基本功夫上勤加著力,所以他的畫面穩定,描寫對象秩序井然,題材方面傾向完善典範的選擇。

其二是李澤藩的表現,與楊三郎的畫有同有異,同的部分是風景寫生與對象的選擇,保持在寫實性與印象畫派之間,很注意結構布局,畫面呈現安穩的感受;不同的地方是李澤藩較少應用油畫技巧,可能是環境與教學上的因素,他採用水彩畫的技巧作畫,或以油畫技法作層次上的堆積,或用水墨畫的畫法渲洗,總在力求畫面的層次感。因此他的畫顯得樸素無華,加上以鄉間農舍為題材,平民生活的景象躍然紙上,他的美感成份在自然物的生命體,大眾的生活寫實,換言之,清簡真切成為他藝術美的風格。

其三是藍蔭鼎的本土性美學,雖然他曾受過一些學院美術教育,但似乎沒有受到學院習氣影響,儘管他受到師承的風範感悟,但在我行我素的才華展現之下,以他具有人文素養的品評,對於周遭環境的洞悉,以及愛鄉愛土的情懷,他的內心世界映現在畫面上,並不受技巧拘限。畫面上的民情生活,或社會環境的變遷,隨著台灣的風晴雨露、春夏秋冬而有入木三分的描寫。具地域性才能國際化,能國際化才能現代化,藍蔭鼎應用了豐富的文化素養,自生性地展現他的自由創作,其美感風格便在於自信自在中完成了。

其四是洪瑞麟的社會關懷,他也受過學院派美術教育,卻投身礦工行列長達數十年,在人同此心的共鳴下,記錄了基層大眾的心情,尤其在血淚與生命掙扎中,他濃縮了筆墨的輕快,而轉化為渾濁沉重的力量,每一落筆是一份千古生命掙扎的呼喚,不是唯美也不是唯物,卻是苦難的象徵,是極為社會化的情境。

這四位畫家,都有完整的學習意念,但由於個性與才華不同,對美的感受也因對社會的承受力向不一,而有不同的美的風格呈現,傾向優秀的、雄壯的、聖潔的或崇高的美感,自有它的源頭。

創造美的風格,在於藝術家的涵養,近墨者黑,近赤者紅。藝術家的處境,常受現實層面的影響,不知不覺地製作出庸俗的作品,以換一時的口腹之慾。這種情況的出現,美的風格自然無解,不論是建築、文學、美術、雕刻等等都會在極短的時間煙消雲散,儘管有人使勁地把住權位,仍然敵不過歲月的衝擊。相對的是有風格美感的創作者,是一份性情,也有一份堅持,在苦難中求取真實,是眾多可感的心聲,也是人性最深處的靈光。他不隨波逐流,又要中流祇柱,是個不阿諫焰媚的大眾意識的代言者,能深深感動人類靈魂的創作。這種可超越時間、空間與現實利益的情況,乃為永恆不變的真實美。美的風格,是因人而起,人有聖愚之分,美便有依附之異。美不全在視覺,也不全在知覺,它還有情感與哲思的投射。美的風格,乃是人格的轉化,在我們的生活中,能看到幾許煙雨,便知幾分濕潤。美悄悄地來,也靜靜地迴蕩,它搖曳在人們的心中。

 

^TOP
    
   
    偉大的政府 你到底在幹嘛?
這一大段亂七八糟的日子,其實在台灣人心中,大家都知道出了什麼事,也不是什麼天大的事,反正就是在一個爛透了的政治舞台上,重覆上演著一場又一場爛透了的戲。

創新商業模式 別待在房間裡寫計畫
由來自45國、470位專家共同完成《獲利世代》一書,不但解構商業模式的本質,也提供實用的策略管理工具。該書監製對創業團隊的商業模式發展問題與挑戰有獨到的見解與觀察。
 
  
聯經出版公司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
關於內容請洽
聯經出版公司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