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是齊柏林換個角度的異想天開,而透過這樣的觀看經驗,我們對台灣的認識、理解和愛,也因為換了角度,正展開一場前所未有的內在反省,甚至革命。
《看見台灣》上映三周票房突破7千萬,成為台灣史上最賣座的紀錄片。你看過《看見台灣》嗎?幾乎成了朋友見面的問候語。證嚴上人甚至說:「全世界每個人都應該《看見台灣》。」
只靠齊柏林的畫面、何國杰的音樂、吳念真的旁白,沒有劇情鋪陳,也不必精湛演技,卻能叫人落淚。別以為我是愛哭鬼,全場都是啜泣聲,那是因為電影連結了我們對土地如母親般的情感。觀眾是揪著心、噙著淚看電影的,我們看見從未見過屬於台灣的最美,以及最醜──貪婪索求和過度開發導致的人為破壞,感受著不曾經驗的美麗與哀愁。
這一切都是因為電影的視角。齊柏林,一個有懼高症的公務員,卻在退休前決定辭職,放棄退休金,抵押房產,投入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空拍台灣計畫。三年來,只要天氣好,他就飛在我們頭頂上方的天空,累積400多小時的直升機飛行時數,像傻瓜一樣完成他的理想──讓台灣真正被看見。
如同吳念真在電影開頭說的:「這是我們的家園,台灣。如果你沒有看過,那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且讓我們化身一片雲、一隻鳥⋯⋯。」齊柏林飛上那樣的高度,帶我們用新的角度「看見台灣」。就像英文的片名《Beyond Beauty–Taiwan From Above》,「Taiwan From Above」是說以鳥瞰方式由上往下看的台灣,不僅展現了台灣的美,更有超出美之外的東西,我想那指的是被破壞的美吧!我們跟著齊柏林的攝影機,看見美麗之外多數人看不見或不願看的傷疤,一幕一幕充滿力量,灼熱我們悲憫的胸襟,喚醒沈睡的良心,逼我們質問自己,該如何去愛這塊餵養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母親。
改變看一件事情的「角度」,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這是做創意常用而且很管用的方法。一般人習慣從固定或多數人的角度去觀看,一成不變的風景,只會造就重複而了無新意的思考模式。另一個視角裡,卻藏著一個新鮮的世界,那裡有完全不同的感官和經驗,「換個角度」試試,所謂的創意和它所衍生出的意義,往往就在其中自然誕生。
今年4A廣告創意獎頒出兩個評審團大獎:一個是奧美的「NIKE"Dance to Draw"Project」;另一個是我特愛的偉太「媽媽監督核電聯盟──進食篇」,影片裡媽媽在餵孩子吃飯,不小心掉到地上的食物,她就撿起來自己吃掉,旁白說:「把好的留給孩子,把不好的留給自己,這就是媽媽。」接著嗶一聲畫面暗掉重來一次,媽媽竟把掉到地上的食物,撿起來給孩子吃,自己卻吃著碗裡的好料,旁白說:「把不好的留給後代,把好的留給自己,這就是核電廠。」核電廠和媽媽之間的巧妙對比,聰明、勇敢而衝撞,讓人想掌聲鼓勵。
《看見台灣》就是齊柏林換個角度的異想天開,而透過這樣的觀看經驗,我們對台灣的認識、理解和愛,也因為換了角度,正展開一場前所未有的內在反省,甚至革命。
寫稿同時,第50屆金馬獎正好將最佳紀錄片頒給《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說,謝謝台灣!說得真好,而我也想用這些文字向《看見台灣》致上由衷敬意!
【龔大中】 奧美廣告群創意總監與導演。喜歡說故事,喜歡觀察人,喜歡問為什麼要這樣?或是為什麼不能那樣?喜歡嘗試沒做過的事情、沒扮演過的角色,希望活出不一樣的C型人生。
(本文摘自2013年12月號《數位時代》「穿戴科技」,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本期《數位時代》,全國7-11、誠品等各大書店熱賣中。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
《數位時代》第235期《數位時代》)
加入《數位時代》粉絲團,時時掌握最新數位趨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